資源簡介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學設計【第一部分 教學闡釋】一、教學目標1.通過“‘碳中和’概念初探”了解認識的含義,理解認識的兩個不同階段,分析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通過“CCUS技術助力碳中和”、“中國碳中和抉擇”培養學生調用知識分析的能力,理解實踐的含義、特點,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2.通過材料閱讀、查閱我國提前完成2020年碳減排承諾背后的中國作為相關資料等活動,培養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加深對中國技術發展信心,中國言出必行、言出必達的認識,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政治認同。通過課后作業“中國有承諾,我們有行動”的任務設計引導學生投身碳中和實踐,加強公共參與,牢固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二、學情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政治選修學生,通過高中大半年和哲學第一單元部分知識的學習已形成一定的學科基礎與學科思維品質,初步具備了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梁豐高級中學的學生基礎扎實,思維活躍,熱愛探究,能較好地關注社會熱點,具有較強的資料搜集、調用知識分析的能力。這些都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能力基礎。三、教材(內容)解析本框課題《人的認識從何而來》,屬于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本框共包括兩目,第一目“認識與實踐”,闡述認識的內涵及分類,實踐的內涵及特點,為第二目的內容提供理論支撐。第二目“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闡述實踐對認識的作用。兩目內容相互補充、層層推進。本框內容側重分析人對世界的正確認識是從哪里來的,探究人類認識和把握世界的過程,學好該內容為學習本課第二框《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打下了堅實基礎。四、設計思想與基本理念本課課題是《人的認識從何而來》,結合 “我國的碳中和目標”這一重大時事情境,以“如何認識和踐行碳中和”為主議題,并圍繞“新發展新呼喚:碳中和概念初探”、“新愿景新路徑:碳中和技術革新”、“新時代新抉擇:碳中和中國行動”這三個子議題設計課前、課堂、課后活動貫穿教學全過程,最終引導學生走出教室,邁入社會實踐活動的大課堂,堅持實踐第一觀點。在閱讀搜集資料、小組展示等活動中、“中國CCUS技術發展”、“提前完成2020年碳減排承諾背后的中國作為”等案例中,增強學生對中國技術發展和中國承諾的信心,努力追求從知識政治教學轉向政治教育;以“碳中和”這一重大時事情境,立足真實情境下的問題解決,通過設置情境化、問題化、探究話的課堂教學,努力追求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本位;通過對 “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和“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矛盾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和“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矛盾嗎?等問題的思考強化辨析,構建思辨課堂,努力追求課堂教學從淺層轉向深度。五、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重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教學難點: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六、資源與工具學生利用網絡、報刊等搜集提前完成2020年碳減排承諾背后的中國作為、“CCUS”技術相關資料,并制作“CCUS”技術手抄報。七、方法與策略議題式教學、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等【第二部分 教案設計】課題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主議題 如何認識與踐行碳中和?教學過程課前活動活動任務 設計意圖1.閱讀材料:什么是碳中和、中國CCUS技術發展 2.搜集資料:以小組為單位搜集我國提前完成2020年碳減排承諾背后的中國作為; 3.自主學習:閱讀教材48—53頁,完成基礎知識梳理并在書本進行標注 1.通過閱讀了解時事術語、前沿技術,引導學生關注時政,增強對我國技術發展的信心; 2.培養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通過搜集資料了解我國提前完成減排承諾背后的中國作為,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政治認同。 3.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自主學習能力。課堂活動情境創設 活動設計 知識生成 設計意圖新課 導入 視頻:《中國宣布減排新舉措 明確碳中和路線圖》 學生:觀看視頻,提取關鍵詞 教師:導入新課 通過視頻播放熟悉情境、激發興趣新課講授 子議題一 新發展新呼喚:碳中和概念初探 學生:結合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說一說你對“碳中和”的認識。 教師:歸納、引導、總結、深化。 一、認識 1.認識的含義 2.認識的分類 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 (補充:認識的第一次飛躍) 通過學生表達引導學生區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認識到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為理性認識。子議題二 新愿景新路徑:碳中和技術革新 材料:CCUS技術助力碳中和 學生: 自主探究: (1)技術人員研發CCUS技術屬于什么活動? (2)結合CCUS技術的發展過程,解讀實踐具有哪些特點? 教師:歸納、引導、總結、深化。 二、實踐 1.實踐的含義、類型 2.實踐的特點 通過探究生成知識、培養學生調用知識分析的能力子議題三 新時代新抉擇:碳中和中國行動 材料:中國碳中和抉擇與行動 學生: 1.小組展示——提前完成減排承諾的中國作為。 2.合作探究:結合材料,運用“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知識,談談你對中國碳中和抉擇和行動的認識。 3.思考:(1)“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和“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矛盾嗎?請說明理由。 (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和“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矛盾嗎?請說明理由。 (3)為什么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請說明理由。 教師:歸納、引導、總結、深化。 三、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補充:(1)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2)認識的第二次飛躍 通過小組展示提供給學生表達的機會,增強民族自豪感,增強政治認同;通過合作探究生成知識、培養學生調用知識分析的能力、小組合作能力;通過強化辨析培養科學精神。新課拓展 個人節能減排承諾書 學生活動:填空并作出承諾。 教師:價值引領。 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 引導學生行為,樹立公共參與和責任意識。新課小結 學生活動:結合所學內容繪制思維導圖。 教師:點評補充。 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培養學生概括歸納能力。板書設計課后活動作業設計 【課后作業】中國有承諾,我們有行動 1.深入社區,宣傳環保知識,提高居民的環保意識,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2.深入企業,了解企業碳減排現狀,開展“企業碳交易與提升品牌影響力”調查。 3.結合目前碳減排的“瓶頸”,通過政府網站等渠道向政府提出建議。(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以上其中任意一項完成。) 將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增強公共參與能力,深化實踐第一觀點。學習評價 維度 等級積極參與資料的搜集、整理搜集信息充分、精當與小組同學配合主動程度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能為主要觀點提供例證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活動組織恰當,資源利用充分1 / 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