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五單元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 第15課 兩次鴉片戰爭文明的沖突與天朝的崩潰 教學設計【教學任務】課程標準 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及意義;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教材分析 本課是《中外歷史綱要(上)》中國近代史內容的第一課,也是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的第一課。本教材中國近代史共有四個單元內容,本課為晚清時期以及中國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因此在整個中國近代史教學乃至整學期教學當中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本單元分為三課內容,分別包括兩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瓜分中國狂潮,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屬于近代危機開端、國家出路探索、挽救民族危亡斗爭的救國三步曲;也屬于兩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的列強侵略三部曲,形成了本單元的主要線索。本課分為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兩次鴉片戰爭、開眼看世界三部分內容,從篇幅上看本課的重點在于兩次鴉片戰爭,但其中的基本線索與《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內容與地位已在初中進行了細致的教學與強調,故在本課教學過程當中,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原因以及產生的波及影響則更為重要,在設計過程當中對于第一部分應當做更為詳細地挖掘。學情分析 通過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習,學生已基本掌握歷史學科學習方法,對于中國近代晚清歷史已有了初步的架構性認識,對于歷史知識學習具有一定的思考和理解能力,但認知較為片面,對鴉片戰爭前中英之間的發展矛盾認知還不足,還需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需要結合圖片、文字等史料,繪制圖表,使學生更有邏輯思維,形成歷史理解。核心素養 擁有正確的歷史觀念,掌握正確的歷史思維分析方法,擁有唯物史觀。通過解讀史料素材,提煉有關信息,掌握史料實證能力。通過觀看地圖,制作時間軸,將歷史發展帶入時間空間之中,形成時空觀念。根據相關材料,掌握準確的歷史分析方法,擁有歷史解釋能力。通過對兩次鴉片戰爭的歷史學習,對中國近代經歷的民族危機與人民的抗爭歷史有正確的認知,形成家國情懷。教學重點 認識兩次鴉片戰爭的內容與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史實。教學難點 了解鴉片戰爭爆發以及中國走向衰落的原因及影響。【教學流程】環節 教學設計情境引入 展示清朝與英國的國旗、廣州十三行、鴉片戰爭的圖片,請學生說明以上圖片分別代表了什么。以此前所學馬戛爾尼訪華以及清朝與西方的對比,說明進入近代之后東西方文明的沖突與中國作為天朝上國逐漸開始走向崩潰的史實,展示本課主題“文明的沖突與天朝的崩潰”,導入本課。講授新課 【教師活動】通過圖表簡要分析本單元的課時分布與涉及內容,介紹四本推薦書目:蔣廷黻《中國近代史》涉及晚清與辛亥革命史,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貫穿了中國近現代史的主線內容,可以使學生全面了解中國近現代的歷史發展,兩本書更傾向于近現代史的通史貫穿。茅海建《天朝的崩潰》涉及鴉片戰爭的具體內容,梁啟超《李鴻章傳》對于了解咸豐、同治光緒年間的晚清歷史具有重要意義。文明的碰撞與沖突:東西方商業競爭與虎門銷煙【教師活動】分別展示1500年前的中國與西方的經濟發展模式,請學生舉例說明中國與西方大陸農耕文明與海洋商業文明產生的原因與影響。【學生活動】在教師引導下以商鞅變法重農抑商、古希臘商業特點等為例說明東西方的早期文明特征,理解商業對于中國與西方的價值區別。【教師活動】分別展示1500年之后的中國與西方的對外貿易發展特征,以1822年廣州十三行大火、富豪伍秉鑒、西方新航路開辟等為例說明史實。【學生活動】結合初中所學,聯系中國與西方的經濟傳統發展模式,思考并理解出現二者區別的原因與背景。【教師活動】展示中國與英國的主要出口貨物,借助材料說明中國的茶葉、瓷器、絲綢銷售額極高,英國的工業品沒有市場,熱帶香料、棉花在短暫銷售后失去競爭力,大量白銀流入中國導致通貨緊縮,商貿往來中處于嚴重的不平等地位。【學生活動】結合此前所學馬戛爾尼訪華的史實,理解馬戛爾尼要求乾隆皇帝開放通商以及雙方理念的不同,并借此理解英國采用鴉片打開中國市場的緣由。【教師活動】通過圖片、圖表等說明英國在1800年至1838年大量鴉片走私導致中國白銀外流,英國從入超轉向出超地位的變化。并說明清政府在這一過程中稱普通老百姓為“莠民”,僅對軍隊士兵、白銀外流等事件關注的事實。【學生活動】閱讀道光皇帝時期弛禁派與嚴禁派對待鴉片問題的態度,思考雙方的立場觀點與產生的效果,討論更支持哪一派的觀點。【教師活動】通過林則徐的上表、《諭各國夷人呈繳煙土稿》以及寫給維多利亞女王的信等材料說明道光帝任命林則徐前往廣東收繳鴉片的過程與態度。【學生活動】通過閱讀義律的言論以及兩則材料,分析鴉片戰爭爆發的關鍵原因所在,思考其中的關鍵矛盾點與歷史必然性之所在。天朝的抗爭與崩潰:兩次鴉片戰爭與開眼看世界【教師活動】簡要介紹鴉片戰爭的過程,展示《南京條約》《虎門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的內容,通過“會審公廨”照片說明英美法獲得領事裁判權的事實,展示中國主權開始不完整的史實。【學生活動】觀看《中國進口鴉片數量》《中國茶葉出口》圖表以及《近代中國茶業之發展》的文字材料,分析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的影響,思考英國打開中國國門的目的是否達到。以此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關鍵原因。【教師活動】簡要介紹亞羅號事件的借口與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過程,對《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內容加以介紹,通過地圖說明中俄《北京條約》后,中國完全失去了烏蘇里江以東的土地,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學生活動】閱讀圖表,理解兩次鴉片戰爭后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了嚴重的侵犯。閱讀材料,思考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教師活動】通過材料說明林則徐、魏源、徐繼畬等開眼看世界,并完成《四洲志》《海國圖志》《瀛寰志略》等著作的史實,表明鴉片戰爭后中國有志之士開始產生的變化。【學生活動】閱讀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與蔣廷黻《中國近代史》的文字材料,理解兩次鴉片戰爭后中國的變化效果并不明晰的史實,通過漫畫了解中國進一步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的現實,思考啟示。總結并結束本課。板書設計習題演練PAGE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