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教學目標】1.知道康乾盛世時期鼎盛和危機 主要表現,理解康乾盛世時期所奠定的疆域格局對于今天中國政治版圖的重要意義;分析康乾時期世界的變化,習得結合世界發展趨勢評價中國史事的辦法,形成基于歷史時空的宏觀視野和格局意識。【教學重難點】重點:康乾盛世的出現原因及表現和影響;清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加強的措施難點:正確評價清朝盛世背后的危機、結合世界發展趨勢評價康乾盛世。【知識概覽】第一目主要講述了以奏折制、軍機處的設立、文字獄的興起、人口興盛等基本史實,即康雍乾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人口上的“盛世之象”;第二目意在說明清朝在明的基礎上所作出的疆域鞏固和開拓的過程,經略邊疆的舉措,以及這一過程產生的推進民族融合、奠定中國版圖的歷史性意義;最后一目意在表現看似強大的王朝所受到的內憂外患正孕育著史無前例的統治危機,中西對比之下清朝的落后之兆。【導入新課】導入:請同學分仔細看圖,圖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呢?對,朝見皇帝。那他們穿著樣貌又有什么不同呢?——對,右邊單膝跪地的人群相對弱勢,左邊的人物高高在上。這就是著名的“馬戈爾尼使團訪華”。1792年,英王喬治三世任命馬戈爾尼為大使,率一支七百人的船隊,借乾隆83歲壽辰之際來華。此時,英國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中國處于康乾盛世晚期。為什么英國選擇與中國交往呢?馬戈爾尼曾經說過“使中國這個龐大的帝國成為我們本土制造業和印度的市場,促使這些產品銷售興旺。”可見,工業革命產品需要市場。那馬戈爾尼有沒有完成他的使命呢?我們暫且保留這個問題,首先來探討一下馬戈爾尼口中這個“龐大的帝國”是如何繁盛的。【課標要求】同學們,在探究開始之前我們一起來明確本節課的基本要求。1.知道康乾盛世的主要表現,識記密折制、軍機處、文字獄的基本史實。2.梳理臺灣設府、管轄西藏、鞏固西北邊疆的大致過程。3.根據圖片、材料提取關鍵信息,概括清朝后期由盛轉衰的歷史跡象,分析衰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提高史料實證的能力,培養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講授新課】第一子目: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新知講解】(PPT展示三位皇帝圖片)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本歸納“康乾盛世”的定義。(一)康乾盛世好,那老師首先為大家明確一下盛世的定義。盛世,一般是指國家由亂到治,在較長時期內保持了政權穩定和社會繁榮。盛世的標志,包括政治開明、經濟發展、民生復蘇、國力強大、文化昌盛等方面。古代盛世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漢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清代的“康乾盛世”。那“康乾盛世”定義就是清朝皇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在位期間,出現了長達100多年的鼎盛時期,史稱“康乾盛世”,中國古代的君主專制制度在這一階段發展到新的高度。請看圖片。教師PPT出示康乾盛世的相關圖片并進行簡單介紹,佐證康乾盛世局面。政治:平定三藩,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經濟:封建經濟繼續繁榮,人口增長迅速文化:文化進入總結階段,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總結性的名著,例如《四庫全書》提問:盛世的出現不僅僅在于有開明勤政的君主,還有什么呢?答:合理的政治制度、經濟、土地、賦稅政策、穩定的外部環境等等。同學們對于三位盛世的君主映像如何?(展示PPT)是這個賣萌的康熙,這個表情包“沖鴨”的雍正,還是章式彈幕達人乾隆呢?不知道同學們看過的電視劇和我一樣不一樣啊,我看的電視劇里的皇帝總是在微服私訪,那真實的皇帝生活到底什么樣?讓我們走近皇帝的一天。紫禁城北門神武門的鼓聲響了,天亮了。5點鐘,皇帝起床了。走進慈寧門給太厚請安。6點吃早飯,這是供一個人吃的50多個品種的自助餐。7:15乾清門聽政,大臣們往往三更半夜就要起床。9:00下朝,但是下朝不等于下班,繼續工作。親自動手批改奏折兩小時,開始上課。吃完飯后召見引見重要人物后,有工作則繼續工作,沒有就可以適當娛樂。晚上九點鐘以后皇帝就寢,康熙、雍正、乾隆從來不要別人代筆,因此常常批閱到半夜。故有史料云:奏事春夏以卯正(早六點),秋冬以辰初(早七點)。——趙爾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2624請大家閱讀課本上的史料研讀的第二段史料。(PPT未展示)乾隆帝曾就康雍乾三朝君主乾綱獨斷的政治傳統作出總結:乾綱獨斷,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來,一切用人聽言大權從無旁假。即左右親信大臣,亦未有能榮辱人、能生死人者。——《清高宗實錄》卷323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注意備注(乾綱獨斷:指的是君主獨自掌握決策權,不容他人插手。皇祖:康熙帝,皇考:雍正帝。旁假:假借、依靠他人)提問:史料反映了什么現象?A:這是乾隆帝對康熙以來的政治傳統的總結,決策權由皇帝牢牢掌握,沒有人能夠竊權行私。Q:從兩則材料來看,康熙清早處理政事,除了看出他勤政,不同于影視形象。我們還注意到什么?皇帝牢牢掌握決策權,事必躬親,也是君主專制強化的體現。具體來看,君主專制是怎么強化的?讓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究。【合作探究】首先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本78頁的第一段,歸納出“奏折制度”的定義。定義:部分官員向皇帝單獨呈送密封報告,皇帝親手批閱后返回,不經過其他中轉、收發環節。請同學們看一則史料。(PPT展示史料:(康熙朱批曹寅奏折)倘有疑難之事,可以密折請旨。凡奏折不可令人寫,但有風聲,關系匪淺。小心!)曹寅(1658-1712),曹雪芹的爺爺,康熙名臣、文學家、藏書家,字子清,號荔軒,又號楝亭,漢族,官至通政使司通政使、管理江寧織造、巡視兩淮鹽漕監察御史。曹寅十六歲時入宮為康熙鑾儀衛,康熙二十九年任蘇州織造,三年后移任江寧織造。康熙后六次南巡,其中四次皆住曹寅家。可見關系緊密。曹寅病危時康熙特賜奎寧,并派人星夜兼程由北京送到南京,可惜藥未到,曹寅已經病逝。對比之前的皇帝,要么就是丞相代批,要么就是宦官代批,清朝皇帝利用奏折制度直接決策,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這就是奏折制度的作用。(PPT展示)2、作用:迅速機密地傳遞消息,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Q:為什么說奏折制度強化了皇帝對官僚機構的控制?A:奏折制度為君臣之間建立了便利的直接聯系;奏折制度的保密性強。Q:國家大事,事無巨細,前面提到皇帝批閱奏折常常到半夜。那有沒有什么機構來協助皇帝呢?對,就是中樞秘書機構——軍機處。(軍機大臣由指派的朝臣兼職充任。如圖,辦公地簡單,位于皇帝寢宮附近,由皇帝直接調用,日夜輪流值班——人員簡練,辦事迅速機密。軍機處完全秉承皇帝旨意,處于皇帝的嚴密監督之下,不能另立意見與皇帝對抗。故清人有言“軍機處雖為政府,其權屬于君”)Q:想必同學們都聽過“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 ”的故事吧?(雍正八年(1730年),翰林院庶吉士徐駿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錯寫成“”字,雍正皇帝馬上把徐駿革職。復又查抄徐家,在徐駿的詩集里找出了如下詩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雍正認為其存心誹謗,依大不敬律斬立決。)于此,我們深刻體會到清朝文字獄對人們的壓迫,請再分析老師補充的史料材料,體會當時文化界人人自危,不得擅言的壓抑氣氛。這兩位學者的遭遇讓齊周華不禁生出這樣的感慨: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這就是課本77頁,史料閱讀的第二則:呂留良)諷刺皇帝獨斷專行、臣下盲目順從的政治處境。看這張圖片,文字獄案件數量逐年增多。在思想上,我們可以看出禁錮之嚴,細化到了文字上,產生了“文字獄”。文字獄的結果怎么樣呢?可以想象,如果你是當時的知識分子還有隨便發表論,做文章嗎?當然不敢。文字獄極大鉗制了人們的思想,知識分子老實了,可是中國的文化卻停滯了。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 皇權至上、思想文化的專制統治。君權之盛在政治思想上達到頂峰,那清朝是否也對邊疆進行了有效的管理?答案是肯定的。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探究清朝疆域的奠定。第二子目:清朝疆域的奠定請看示意圖,結合課本78-79頁,分為5個小組分別從東南、東北、西南、西藏和西北五個方位對清朝采取的經略邊疆的措施加以歸納。3分鐘后老師請小組代表發言。西南:打敗三個藩鎮王同學們都進行了認真的總結。清朝對以上幾個地區的管理逐漸規范化,請看地圖(PPT展示清朝疆域地圖)清朝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至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包括南海諸島,西南抵喜馬拉雅山脈。Q:那再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清朝版圖和當今中國的地圖,仔細看看有什么異同?A:清朝版圖基本上與當今中國版圖一致(多了外蒙古地區)這樣一來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意義1、維護國家統一2、促進邊疆地區的開發和邊疆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奠定了今天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疆域版圖。第三子目:統治危機的初顯中央集權達到頂峰,國力強盛之至,“盛世”“全盛”之稱,是時人所評還是后人所講?(PPT展示史料).(康熙五十一年宣布)今海宇承平已久,戶口日繁……今錢糧冊內有名丁數,勿增勿減,永為定額。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錢糧。——(清)馬齊等.清實錄(第六冊)·圣祖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469.(乾隆稱)方今國家全盛,府庫充盈。——趙之恒等.大清十朝圣訓[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2395.(乾隆時戶部右侍郎)覲光揚烈,繼祖宗未經之宏規;轢古凌今,覲史冊罕逢之盛世。——(清)于敏中,賀平定西域表[A].劉煥性.“康乾盛世”之說的由來[J].清史研究,2003(1):108.由此看來,“盛世”“全盛”等贊譽出自康乾時期的臣民之口,又在社會輿論中逐漸形成“盛世”意識,這種歷史記憶逐漸為后世文人所接受,傳至今朝。這是統治者眼中的康乾盛世。提問:當時的社會現狀真的就是像材料所描寫那樣嗎?為什么馬戈爾尼卻于訪問中國之后在書中寫到:“中國自從滿洲韃靼占領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里沒有前進,或許更確切地說犯二倒退了。當我們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我們一起來辨別。盛世之盛,滋生龐大的勞動力群體。請看圖片(PPT展示清朝人口增長圖),上文材料提到,康熙時期對于新增人口不加收賦稅,這刺激了人口的增長,但是,人口增長同樣也會帶來新挑戰,提問:哪位同學可以來回答人口增長會帶來哪些新挑戰?A:資源矛盾(土地資源展示耕地人均變化圖)人多之害,山頂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開深菁,猶不足養,天地之力窮矣。種植之法既精,糠核亦所吝惜,蔬果盡以助食,草木幾無子遺,猶不足養,人事之權殫矣。——(清)汪士鐸.乙丙日記(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三輯)[M].臺灣:文海出版社,1973:148.正如史料所記載,資源矛盾極其突出,亟待解決。可是正當土地緊張、民生艱難之際,貪官橫生,政治腐敗。階級矛盾更甚,農民走投無路,屢屢發動起義。其中,大部分是由民間秘密宗教白蓮教領導的,史稱“川楚陜白蓮教起義”。也就是清朝乾隆、嘉慶之際發源于川、楚(湖北)、陜三省交界山區的下層人民起義。白蓮教是由佛教凈土宗衍生出來的民間宗教,歷史悠久,曾發動起義反抗元朝。由明及清,因被朝廷視為“邪教”而遭禁止,故在社會上時隱時現,且為躲避追查,不斷改用新的支派名目,在民間廣泛傳播,影響很大。乾隆五十九年(1794),清廷加緊對川、楚、陜三省白蓮教組織的清查,多名教首和大批教眾被捕殺,地方官府則借捉拿邪教為名對百姓肆意勒索,民怨沸騰。白蓮教徒遂倡言“官逼民反”,于嘉慶元年(1796)在三省的不同地點先后事。初起之時,分支眾多,聲勢甚盛,除川、楚、陜外,還波及河南、甘肅,共達五省。此時清朝軍事力量已有明顯衰弱,官兵怯懦,士氣低落,不得不大量招募“鄉勇”“團練”來協助鎮壓。起義于嘉慶九年(1804年)最終失敗。白蓮教起義持續近10年,涉及川陜鄂湘四省,清政府耗費白銀2億兩才將起義鎮壓下去。白蓮教起義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統治,加速了它的衰亡。Q:在起義過程中,下層人民起義敢于直接進攻皇宮,這在歷史上極其罕見,在起義鎮壓后嘉慶帝發布的罪己詔中就提及,“此乃漢、唐、宋、明未有之事”清朝在鎮壓過程中共耗費餉銀兩億兩,元氣大傷,盛世局面基本宣布告終。內部矛盾重重,外部西方來犯。在一開始學習之前,我們提到了馬戈爾尼的訪華之旅并未成功,并沒有完成英國國文交給他的使命。為什么?A:我想,不僅僅是因為馬戈爾尼拒絕對乾隆皇帝三叩九拜大禮的禮儀之爭,更是由于清王朝自守盛世的狂妄。品一小詩。請一位同學朗讀并找出關鍵詞。A:閉關鎖國政策、對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極度自信,妄自尊大。中西隔絕。西方列強要求擴大貿易,開放通商口岸,為了抵御外敵和自守盛世的意識作用下,清朝只設廣州為對外通商口岸,由特許的“廣州十三行”商人代為管理對外貿易事務,實行閉關自守政策,使中國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史料:1644年,執行比明朝更嚴厲的海禁政箱1684年,開放廣州、廈門等多個口岸。1716年,大部分貿易在廣州進行,廈門和寧波短暫開放。1757年,規定外國商船只能在廣州一地通商,且嚴格限制。——(整理自)樊樹志,國史概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412-414.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斤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并沾余潤。——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御筆詔令說清史:影響清朝歷史進程的重要檔案文款[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131(一)廣州十三行十三行即廣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專業商行。康熙時指定廣州、漳州寧波、云臺山四地為對外通商口岸,其中廣州海關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正式開關,招募十三家商行,為官府代理海外貿易業務,后來商行數目變動不定,但習慣上一直稱“十三行”。乾隆二十二年(1757)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關僅留廣東一處。此后十三行作為廣州海關下屬代理商,成為清朝唯一合法的外貿管道,負責向外商征收關稅,并代為管理外商,從事對外交涉,同時賺取巨額商業利潤。道光二十二年(1842)《南京條約》簽訂后,十三行經營外貿的特權被廢止,逐漸衰落。世界從來不會等待誰的腳步。當西方已經開始工業革命,向現代化邁進的時候,我們卻還在閉關自守。好在中國已經爬出屈辱的泥沼,在深刻反思的同時,邁開迎接世界的雙手。不論是自貿區的建立和“一帶一路”經濟區的建設,都引領了時代發展潮流。建設新時代,我們永遠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不忘過去,繼續前行!好,同學們,以上就是今天課程的全部內容,讓我們及時鞏固一下本節課的知識。【課堂小結】【板書設計】盛世之盛 盛世之危奏折制度 專制主義君權之盛 軍機處 人口膨脹文字獄 階級矛盾疆域之盛 經略邊疆 內外矛盾人口之盛 民族矛盾中西對比 落后之思【課后作業】如何全面評價康乾盛世?(請同學們仔細分析題目,結合今天所講內容,任選一個角度,對康乾盛世進行評價。有理有據,不少于150字。下節課上課之前抽查)具體而論,從中國古代歷史的縱向發展來看,清朝不僅打破了“華夷之辨”的思想束縛,放棄了對長城的修繕,開啟了邊疆與內地一體化的歷史進程。而且還確立了“天下一家”“中外一視”的“大一統”的思想。正是在這一思想的 直接指導下,清朝憑借其強大的國力和雄厚的軍事力量,先 后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兩度北擊沙俄,迫使其簽訂了 《中俄尼布楚條約》;出兵剿滅準葛爾部葛爾丹的叛亂等,使率土之濱重歸王化,社會秩序得以恢復。此外,在康雍乾 三帝統治的一百四十余年中,經濟也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突出表現在農耕面積的空前擴大,尤其是向邊疆發展, 不少荒原被墾為田。同時,這一時期的文化也全面昌盛,教育空前發展,人才輩出。 但是,如果從世界歷史的橫向發展來看:康、雍、乾三代帝王對世界工業文明發展的歷史性變革毫無認識。他們 不僅對外“閉關鎖國”,阻斷商品的自由貿易,而且對內實行“重農抑商”的基本國策,壓制工商業的發展,并通過征稅等手段對百姓巧取豪奪,以百姓自身生活水平的下降和倒退為代價來換取帝國生產力和社會生產總量提高的表象。此 外,統治者還厲行文化專制、大興文字獄,并通過八股取士的手段禁錮士人的思想,培養統治階級的忠實奴仆。加之,受中國傳統文化中“盛世情結”和“功利主義”思想觀念的影響,這一時期的自然科學發展遲緩,且只停留在對以往時期經驗、技術的總結上。由是觀之,與同時期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歐美各國相比,我們時常引以為傲的“康乾盛世”只不過是國人對歷史進行縱向比較之后所產生的一種自戀情結罷了。4 / 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