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一、課標要求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二、教學目標通過梳理從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的科舉制度,呈現選官制度發展演變的線索;通過探究三省六部的分工和職權,作用和影響,使學生認識其作用,也是隋唐政治制度的核心;通過不同時間段內賦稅制度的變化,讓學生加深對隋唐租庸調制和兩稅法的理解,認識到農民的反抗沉重打擊了地主階級使得唐朝統治者被迫與民休息。三、教學內容本課分為選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賦稅制度三個方面,說明漢唐間制度發生的重要變化、隋唐制度的創新之處及在歷史上的作用,建構歷史發展的前后聯系,探尋歷史發展的原因及規律。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科舉制度的創立、三省六部制的確立、租庸調制的進步作用和兩稅法的特點;教學難點:漢唐間賦稅制度的變化五、學情分析本課內容當中科舉制度及三省六部制等在初中已經講解過,學生有一定的基礎,理解起來比較容易,賦稅制度在初中教科書中并未提及,里面涉及的概念學生很少接觸,理解起來會比較困難。但是學生基礎都比較差,所以對于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等教師還是需要復習回顧,對于知識背后的邏輯需要教師引導梳理。六、教學過程導入:同學們看左邊這幅圖,有同學知道這是哪一個歷史景點呢?(是西安的大雁塔),現在本地人提到大雁塔時都會說這是爛慫大雁塔,沒什么看頭的,但是在唐朝時期,大雁塔、曲江池可是當時讀書人的追求,大家課本上有一張圖是唐朝進士提名貼,就是當時考中進士的讀書人都會去提名,那么雁塔提名與什么制度有關呢?(學生回答:科舉制)我們今天就進入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去學習一下當時令讀書人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制度。一個國家想要正常運轉,必然少不了官吏,官吏是統治的基礎。所以歷朝歷代都很注重選官制度。PPT展示《波峰與波谷》,魏晉以下皇權弱化,控制力松弛,官僚士族化、門閥化,士族政治的最主要體現就是其選官特權,憑借門第而世居高位,還引發了制度層面的變動,出現了九品官人法等選官制度,九品官人法就是九品中正制,保障士族特權的九品中正制,是曹丕在篡漢前夜創立的,九品中正制的背景,在大家課本第40頁的歷史縱橫。察舉是推薦之制,科舉是考試之制,而九品中正制是一種評議之制,這制度的內容,就是各州各郡設置中正,由本籍的朝廷官員兼任,負責定期品評本籍人士,品評的標準是德行和才能,品就是把人分為上上到下下共九品。吏部任命士人為官時,必須依據中正提供的品、狀,各種官職需要多高中正品的人去做,都一一規定,曹魏西晉士族初興,中正往往依父祖權勢而定子弟之品,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情況,九品中正制恰好與魏晉南北朝的士族政治共始終,就因為他是送給士族的一道特色菜。大家還需要注意的是,魏晉南北朝時,察舉制度依然存在著。漢代察舉是“選賢任能”的,由于這種傳統影響,中古的察舉相對較多地體現了“選賢任能”精神。秀才科和孝廉科都實行考試,要對策、射策;察舉員額平均分配到各州郡,郡有士族,員額并不為之増加;郡無士族,員額也不為之成少,所以察舉制并不適合士族口味,不像九品中正制那樣便于保障士族特權。在門閥最盛的東晉,察舉就徒有其名了,舉薦和考試若有若無。一流門閥自有“清途”一般不從察舉入仕。察舉衰落下去了。(PPT展示九品中正制的進步性和局限性),隨著世家大族的衰落,依靠門第選官的九品中正制無法繼續,到南朝時走向末路,隋文帝時期被廢除。廢除了九品中正制之后,又該采取什么樣的制度來選拔官員呢?(學生回答:科舉制)(PPT展示科舉制的背景)隋文帝時,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人才,(PPT展示時間軸,引導學生根據課本回答每個統治者在位時期對于科舉制所做的措施及特點,并運用史料來講解科舉制的意義(積極、消極)前面我們已經講過,漢光武帝劉秀設置了尚書臺,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臺改為尚書省,在這之后,中書省、門下省相繼而起,共同構成隋唐三省制的前身,他們共同輔助決策,行使權力。魏晉以來官僚政治雖然已經萎靡扭曲,但官僚制度依舊處于緩慢的進化中,就像冰封的江面下仍然是流淌不息的江水,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就像有兩匹奔跑的馬,一匹叫政治變態,一匹叫制度進化,他們各往不同的方向使勁,如果你只盯著政治變態這匹馬的話,你可能會奇怪這馬怎么朝不同的方向駛去了,在東晉那里我們已經學習了政治變態這匹馬,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制度進化。隋朝建立后,隋文帝綜合了漢魏以來的官制,在中央創建了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長官都是宰相,互相牽制,共同向皇帝負責。唐初,三省的職權進一步明確劃分,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分掌決策、審議和政務執行,運行過程更規范化、程序化。(PPT展示具體內容,及三省六部制的特點和意義)但需要注意的是,中書草擬、門下封駁、尚書執行的三省制,只適用于唐朝前期,三省的分工原則并沒有貫徹始終,三省制確立不久,就逐漸向一省制轉變。(PPT展示具體內容)經濟制度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所決定的,它又決定著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筑,賦稅制度是中國古代賦稅制度中最為重要的內容,它是維護封建國家機器運轉的重要經濟手段。我們可以這么說,稅收是一種拔鵝毛的藝術。鵝毛肯定要拔,高水平的表現是:既把鵝毛拔下來,又不讓鵝叫喚,或少叫喚。前面的課程內容中我們已經學習了一些朝代的賦稅制度,比如說漢朝編戶其民,依據人口和資產承擔人頭稅、田賦、徭役和兵役,漢代田租比較輕,人口稅和更賦很重。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戶調制和租調制,戶調制就是按戶征收租調的制度,租調制就是北魏在均田制背景下,規定授田農民每年必須向國家交租(土地稅、征糧)和調(戶稅,征布帛),北魏孝文帝改革期間,頒布均田令,(PPT展示材料和意義),到隋朝,提一下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引出唐朝租庸調制(用課本講)用課本史料閱讀引出兩稅法,唐朝實行兩稅法,首先是為了增加中央財政稅收,其次才是為了均衡賦稅,減輕百姓負擔。兩稅法本身并非惡法, 但在執行過程中,由于皇帝和官員們的私欲, 不斷使法制松弛,讓其成為損害百姓利益的惡 法,也最終葬送了李唐王朝。并講解其產生的背景、稅收對象、稅收方式、注意事項、利弊(①沒有規定全國統一稅額,各州之間稅賦輕重不均;②各類加征及苛斂雜稅對兩稅法造成破壞瓦解。③土地兼并嚴重;④長期不調整戶;⑤沒有災害減免的規定等兩稅法。)(具體內容見PPT)①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步向以土地財產為主轉變(以兩稅法為標志),反映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松馳。②征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展為基本定時(以兩稅法為標志)。④稅種:由繁雜逐漸演變為簡化。⑤農民服役:由必須服徭役逐漸發展為納絹代役(以“庸”為標志)法律(具體內容見PPT,參照課本,講《唐六典》)小結:七、板書設計八、課后反思本節課在講授課本知識的同時還大量延申回顧了之前內容,對于學生很具挑戰,同時,本課多為教師講授,授課方式較為單一,學生參與度不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