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科 目 歷史 授課班級授課教師 課時安排 1課時授課題目 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教學準備教學目標:1.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 2.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民族交融、區域開發成就。重點難點:重點:北魏孝文帝改革 難點:民族交融;江南地區的開發教學內容: 【導入】視頻《梁祝》。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梁祝故事廣為流傳,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另外三個為《白蛇傳》、《孟姜女傳說》和《牛郎織女》),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當我們為梁祝的愛情動容時不禁發問,是誰造成了這個悲劇?是時代。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梁祝的時代。 一、三國與西晉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上回我們說到,黃巾起義導致東漢軍閥混戰,而豪強地主為軍閥混戰提供了社會基礎,于是曹操、劉備、孫權三大軍事集團在混戰中漸成鼎立之勢。220年曹丕稱帝(注意:曹操不是三國人)東漢滅亡;221劉備稱帝,222孫權稱帝。三國鼎立實現了區域性的局部統一,相對于東漢末年的割據混戰來說是歷史的進步。然好景不長,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發兵滅蜀,266年,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280年,西晉滅吳,完成了統一。歷史進入了短暫的統一時期。 公元290年,司馬炎去世。作為太子的司馬衷繼位,他父親是個好皇帝,但他卻是個笨人。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有一次,京師洛陽鬧災荒,老百姓沒飯吃。有官員就稟報司馬衷。司馬衷說:“老百姓沒飯吃,為何不喝肉粥啊?”(何不食肉糜)司馬衷當政之后,皇太后的父親楊俊奉遺詔輔政。這個司馬衷雖然笨,但他的老婆賈南風卻十分聰明狠毒,為了能夠把控朝政,賈南風便想設計除掉皇太后和楊俊,于是就一手炮制了八王之亂。公元307年,晉惠帝司馬衷突然死亡,司馬熾繼位,是為晉懷帝,八王之亂到此終結。但此時五胡亂華已開始萌動,出現了大大小小許多新的政權。匈奴人劉淵建立了漢國劉淵死后,長子劉和繼位。劉和是個軟蛋,繼位不久就被四弟 劉聰奪去皇位。劉聰比較生猛,直接派人殺進洛陽,俘虜了晉懷帝,還屠殺了王公大臣等三萬余人。這事發生在永嘉年間,因此被稱為“ 永嘉之亂”。316年西晉被內遷匈奴貴族所滅。自此中國歷史又陷入了較長的政權分立時期,起初是東晉十六國,后來則演變為南北朝對立。 在哲學上有三個經典的問題,那就是“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我是誰?有我就有非我,也就是他者。春秋戰國時,我們討論著蠻夷與華夏的區別,我們說蠻夷與華夏不在人種而在文化。民族意識的產生是大批不同人群相互交流交往的結果。而不同人群的大規模大范圍流動恰恰是這一時期的特征。有學者研究這一時期北方有過長期低溫,氣溫變化加上統治階級為補充兵源及勞動力,強迫西、北邊陲的少數民族內遷中原與少數民族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整個北方都面臨著大量少數民族的內遷問題。少數民族的內遷:①促進了民族融合;②有利于少數民族逐漸封建化;③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民族矛盾,加劇中原地區的動蕩。④迫使北民南遷。 317年,西晉宗室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晉朝,史稱東晉。三國、西晉以來,一些名聲顯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特權,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稱為士族。皇權與高門共治士族享有一系列特權①政治: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世代擔任重要官職②經濟: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建立起自給自足、實力雄厚的莊園經濟③社會:不與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④文化:崇尚清談,占據高級文官職位。(*庶族:亦稱"寒門"、"寒族"。魏晉南北朝時不屬于士族的家族,大多為普通中小地主。)由于東漢以來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加上魏晉政權的統治基礎是士族,皇帝依賴于士族的支持,與這種門閥政治向適應的則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以門第望族作為選官標準,逐漸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官員的選拔被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 二、東晉與南朝 公元420年,劉裕建立宋朝,定都建康,南朝開始,歷經宋齊梁陳四朝。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大批流亡南下(也就是我們說的衣冠南渡)。他們來到南方,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工具與生產技術,促使江南地區經濟得到發展。 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表現:① 農業: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增加,產量提高; ② 手工業: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明顯進步。 影響:① 促進了民族融合;② 促進了江南的開發與經濟發展,南方經濟逐步趕上北方,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礎。(注意:雖然江南地區的得到了開發,但此時黃河流域仍然是當時的經濟重心,南方經濟水平仍然低于北方。) 三、十六國與北朝 與東晉同時期的北方割據政權。最主要的有15個,加上西南地區的成漢,合稱“十六國”。這一時期的政權①大部分由少數民族建立;②采用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③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但是民族隔閡依然存在。 4世紀末,鮮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于439年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 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權后,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處理這一廣大地區的民族關系,其中包含如何對待漢族的先進生產方式、漢族的文化問題。 ——節選自:白壽彝《中國通史》 北魏建立后面臨著一系列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北魏統治者選擇了改革。 ①遷都:由平城遷至洛陽。思考:為什么要從平城遷都洛陽? 遷都的實質:一場是否接受漢族先進文化的斗爭。 ②籍貫:鮮卑貴族籍貫改為洛陽,死后不得歸葬平城。 ③服飾與語言:以漢族服飾取代鮮卑服飾,朝中禁鮮卑語,統一說漢語。 ④姓氏:改鮮卑姓為漢姓,如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⑤門第:仿照魏晉以來漢族社會的士族階層,將新改姓的部分鮮卑貴族定為一等高門。 ⑥婚姻:鼓勵與漢族高門士族通婚。 孝文帝改革的意義: ①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融合的歷史趨勢; ②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 ③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與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局限:全面推行漢化改革,使鮮卑族喪失了自己獨立性、主體性,失去尚武進取的民族精神,削弱了軍事力量 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二國,實權分別落入高歡、宇文泰之手。又分別被北齊(550年)、北周(557年)取代。 581年,北周靜帝禪讓帝位,楊堅登基為帝,是為隋文帝,國號隋,定都大興城(今西安) 開皇九年(589),隋軍滅陳。590年,嶺南諸州悉為隋地,隋朝完成了全國統一。 小結:階段特征:國家分裂、社會動蕩、政權更替頻繁 1.朝代更替頻繁,多個政權并立,南北對峙 2.小統一,大分裂 3.大一統和局部統一的時間短,分裂的時間長,在分裂中孕育著統一 4.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