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國家》課標分析 本課所對應課標要求為:通過了解新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他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以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教材分析 本課為《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于鞏固”中的第一課。講述了從舊石器時代到西周這一段時期的歷史,時間跨度長,內容復雜。本課分為三個子目: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存;從部落到國家;商和西周。雖然時間跨度大,但子目間各有關聯,是隨著時間脈絡與生產力水平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的史實。呈現出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中原核心特點,以及早期國家的特征。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為高一年級學生,且是高一歷史新課的第一節課。學生在初中階段對人類起源有一定的了解,以及對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有一定的學習,但多停留在淺層認識方面,對重要知識點與難點缺乏概念性的理解與認識。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與觀察發現能力,理解歸納能力相對缺乏。但另一方面學生的知識水平也進入新層次,對事物的認識期望逐漸上升至理性層面。教學重難點 重點:中華文明起源的多樣性; 早期國家的特征。 難點:私有制,階級與國家產生的關系。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他們與中華文明起源,私有制,階級與國際產生的關系。初步培養學生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看待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圖片資料,史料的展示與講解,引導學生重視史料對于歷史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觀念與材料解讀的能力。 3.通過學習本課,認識到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家國認同。教學方法 講授法,材料教學法,問答法,歸納法教學資源 考古圖片資料,多媒體資源,史料資源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課堂導入 師:同學們有沒有想過人是怎么來的? 中國又是從何而來?或者說大家最早是從哪里接觸到中國的歷史? 生:(預想回答) 女媧造人,進化論。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紀錄片,神話傳說,歷史電視劇等。 師:《中華上下五千年》 中華 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歷史是否真的存在五千年呢?如果想要證實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覺得想要得到什么樣的證據呢?生:考古 師:那我們這節課就跟隨各種遺址與考古發現,一起來尋路中華,探尋中華文明的源頭與發展。 問題導入法,引導學生對課題中的中華文明起源產生思考與疑問。并且通過考古資料對證實歷史的作用引發學生出現史料實證的初步意識。文明曙光,滿天星斗—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存 環節一:自主梳理 再次回到剛剛的問題,我們根據進化論,知道人是由古猿進化而來,那同學們是否知道,轉化的關鍵點,或者說猿和人的最大區別是什么?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和動物的最大區別在于人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并從事生產勞動。 時代大致時間區分標準生活方式文化遺存社會組織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早期新石器時代晚期學生活動:閱讀課本第一子目的內容,完成表格。 環節二:舊石器時代—漁獵,采集,群居 學生活動:根據圖片與課本內容,北京人與元謀人已經具備哪些人的特征。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學會用火 學生活動:觀察舊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分析我國早期人類分布的基本特點。 環節三:新石器時代—農業,群居,馴養牲畜 材料一:姜寨遺址 材料二:半坡遺址彩繪陶器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社會特征:以血緣關系為紐帶進行聚居,尚未貧富分化,仍處于母系社會。 材料三: 一座13人的合葬墓中,居中者為仰身直肢葬,其余的人骨皆圍繞居中者的四周而葬,葬式皆不一樣,有的側身葬,有的屈肢葬……一座5人合葬墓,墓主人為男性,仰身葬于獨木棺內,棺外殉葬者有四人,僅存頭顱骨。 —柳灣墓地考古資料(新石器晚期) 材料四:良渚文化的城墻分布,與出土龍手鐲 材料五:牛河梁遺址祭壇 學生活動:依據材料與課本內容,提取信息,歸納新石器晚期的社會特征。 進入父系社會,出現部落。階級分化,出現宗教與崇拜。 結構圖: 環節四:歸納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人類分布特點 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 新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 引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發展的相關概念,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視角。 自主學習任務,鍛煉學生歸納整理能力,并且該板塊內容多且復雜,表格梳理較為清晰。 通過圖片與材料的觀察,閱讀,分析,引導學生自主歸納新石器時代的社會特征,理解社會發展變化的原因。鍛煉學生史料分析與理解能力。 采取思維導圖形式講解此時期私有制的產生,階級的出現,增強邏輯性。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視角 通過對于中華文明起源特點的歸納與學習,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歷史悠久,文明源遠流長,產生民族自豪感。文明初成,從萬邦到國家 環節一:教師過渡 同學們,我們通過這么多人類文化遺存發現了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那老師想問同學,有沒有想過,到底什么是“文明”? 材料一:現今史學界一般把“文明”一詞用來以指一個社會已由氏族制度解體而進入有了國家組織的階級社會的階段。這種社會中,除了政治組織上的國家以外,已有城市作為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活動的中心。它們一般都已經發明文字和能夠利用文字作記載,并且都已知道冶煉金屬。文明的這些標志中,以文字最為主要。 —夏鼐《中國文明的起源》 材料二: 國家是社會文明的概括......國家形成的標志:一是階級的存在,二是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的設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階級、國家的出現;城市的產生;金屬工具的出現;特別是文字的發明) 上面我們學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貧富分化,私有制與階級產生,并且已經形成了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聯盟,我們接下來來看如何從部落發展到國家,探尋中華文明的初步形成。 環節二:三皇五帝時期,如何看待神話傳說? 三皇:燧人氏 伏羲氏 神農氏 五帝:黃帝 顓頊 帝嚳 帝堯 帝舜 炎黃部落聯盟:黃帝與炎帝被后世共稱為華夏始祖。 學生活動:思考:1.三皇五帝一直以神話傳說的形式被我們所熟知,神話傳說是否可以作為史料取證? (神話傳說屬于史料之一,具備一定的價值,但不能作為史料取證的唯一依據) 2.想要證明三皇五帝的真實性,需要哪些史料? 環節二:從大禹治水看夏朝的建立 互動問答: 大禹為什么要治水?(曾經發生過大型自然災害) 大禹治水需要哪些力量?(人,工具等。大規模組織資源) 大禹治水達到了怎樣的效果?(生產發展,產生重要領袖 并形成對于領袖人物的崇拜與歸附,為早期國家誕生提供 基礎。) 環節三:夏朝概況 建立時間: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 傳承方式:由傳賢變為傳子。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禮記·禮運》 材料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 ——《禮記·禮運》 國家機構:夏王是最高統領,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 遺址:二里頭文化 滅亡: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 引入文明概念,引導學生關注發現從部落到國家,即三皇五帝時期,是中華文明形成的重要階段。 通過討論神話傳說的是史料價值,引導學生培養史料實證的觀念與能力。 通過同學們所熟知的大禹治水的故事,進行互動問答,引導學生理解從部落到國家的轉變。 非本課重點內容,學生根據課本進行簡單梳理,理解傳承方式改變所體現的歷史進步性。文明傳承,家國一體,禮樂之邦 環節一:過渡 其實夏朝的存在至今仍存在著爭議,原因在于夏朝并沒有留下相關的文字記載,或者說至今未發現,考古資料也并不豐富,難以證實。但是商朝的歷史是確定的,考古發掘證實了史書中有關于商的記載。同學們知道是哪一項考古發掘嗎? 環節二:從甲骨文看商統治的神權色彩 互動問答: 甲骨文是什么?(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的用途是什么?(占卜)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事以神,先鬼而后禮。 ——《禮記》 神的意志如何傳達呢?(巫) 強調商王同時具有“最大的巫”以及“政治領袖”的雙重身份。從而引出早期國家的特點之一:王權神化,神權與王權相結合。 環節三:商朝的內外服制度 內服: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區。 外服:商王間接控制的部族與方國。(方國與部族定期向王室朝貢,隨商王征伐,他們自身也有一套仿照王室的統治系統) 互動問答: 商王與地方侯伯的關系是什么?(聯盟首領) 這種聯盟依靠什么維系呢?是否穩固?(依靠武力維系的松散聯盟) 除了神事職官外,商朝也已經具備了王室職官系統與民事職官系統,國家機構已相對完善。 環節四:從西周三大制度看中國奴隸社會的鼎盛 過渡:商朝實行內外服制,我們知道,這是依靠武力維系的松散聯盟,那對于國家統治的穩固作用大嗎?所以西周建立后,便吸取了商的教訓,不再沿用內外服制,實行了新的制度—分封制。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內容與老師展示材料,歸納分封制的相關內容。回答分封制相對于內外服制的優點在何處? 材料一:西周分封示意圖 分封制的基本概況我們已經了解了,那周天子依據什么來進行分封呢?這就涉及到西周的另一項制度—宗法制。 材料二:宗法制示意圖 (以血緣關系的親疏為紐帶,采取嫡長子繼承制,大宗與小宗關系的相對性,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與特權地位) 西周在“分邦建國”的基礎上“制禮作樂”,總結、繼承、完善,從而系統地建立了一整套有關“禮”“樂”的完善制度?!Y樂制 用“禮”來區別宗法遠近等級秩序,同時又以“樂”來和同共融“禮”的等級秩序,兩者相輔相成。(例:不同等級所享有的待遇不同,舞蹈,飲食等均有規定) 用同學來舉例子,進行情景設置,班長為天子,課代表為諸侯,小組長為卿大夫,模擬開設宴會的規定。 材料三:周公制禮作樂深深影響了中國。商朝時,世人信奉鬼神,事事占卜;直到周公制禮作樂,中國人的視野才更多地由神轉向人、轉向倫理、轉向禮儀……中國從此真正地成為禮儀之邦。 —北京大學教授杜維明 三大制度的關系 教師總結: 分封制:封邦建國,天下歸周—政治生活等級化 宗法制:宗法制度,天下歸宗—家族生活政治化 禮樂制:制禮作樂,天下歸心—等級觀念生活化 環節五:商周時期的社會經濟 農業生產工具:土地經營方式:手工業商業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公田,八家皆私,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制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西周的何尊上,有哪些文明的印記? (國家,文字,金屬工具等) 用“文字”與考古資料的重要性進行過渡,用甲骨文的出土引出下一子目,商和西周。 設置層層深入的問題,引發學生進行由淺入深的思考。引導學生加強自我思考與學習的能力。 通過圖片觀察與材料分析,引導學生歸納出分封制的相關內容,提高學生史料分析與理解能力。 新課本刪掉的內容,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在此進行簡單的回顧復習,引導學生對西周政治制度更好的理解掌握。 三大制度的梳理講解,適當運用通俗的例子,便于學生理解的同時也加強印象與記憶。 采用結構圖與總結性歸納,引導學生理解宗法制,分封制,禮樂制三大制度的內在聯系以及對于國家運行的作用,同時便于記憶。 非本課重難點,內容知識較碎,采用圖片與表格結合梳理。通過引出青銅器中的何尊,回顧此前所學的文明概念,加強學生對文明的理解與掌握。將“中國”二字引出,回顧自遠古至西周的發展歷程提出“中國”這一概念,終會由居天下中心的都城變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標志。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小結 中國早期國家的基本特點 政治:①神權與王權結合,神秘色彩濃厚(甲骨文、祭祀) ②血緣與政治緊密結合,家國同構(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權利尚未實現集權(從內外服到分封) 經濟:①使用石、木、骨器等;土地國有,集體勞作(井田制)②青銅鑄造發達(大量青銅器) 文化:①成熟文字(甲骨文,金文)②禮樂文化(禮樂制) ③開始形成多元一體的心理認同(華夏子孫) 知識點總結性小結,回顧內容,清晰認知。課后思考 啟的繼位 材料一: 益(禹選擇的接班人)讓位于啟。 ——【西漢】司馬遷《史記》 材料二: 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 ——【西漢】劉向整理《戰國策》 關于啟的繼位,為什么會有兩種不同的記載,你覺得這反映了什么問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