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1.1 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教學設計課程信息學科 思想政治 年級 高一課題 4.1.1 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教材 統編版《經濟與社會》必修②教學目標一、課程標準:2.2了解我國個人收入的方式與合法途徑 二、教學目標: 結合國情,理解我國現階段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和重要意義,堅持制度自信。 理解按勞分配的內容和意義,闡釋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 正確認識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的必要性和意義。 了解我國居民獲得收入的方式與合法途徑,懂得勞動者應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致富,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教學重、難點重點:按勞分配為主體 難點:按勞分配的原因教學過程一、我國分配制度及其決定因素 通過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分析得出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制度,讓學生知道我國現階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以及決定分配制度的因素。 =>具體對分配制度進行理解 按勞分配為主體 從四個角度理解按勞分配為主體 地位和范圍: 地位:社會主義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原則,在我國分配方式中占主體地位。 范圍:公有制經濟中 基本內容和要求: 有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必須參加勞動;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包括勞動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對個人進行分配,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分配尺度:勞動數量和質量(任何勞動者都采取同一尺度,體現平等);分配結果: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承認了我們勞動存在差異) 形式: ①在國家機關,公有制事業單位和公有制企業中的職工工資、獎金、津貼。 ②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業中的職工工資、獎金、津貼。 ③農村經濟中的承包集體土地獲得的收益。 4.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因 (1)必要性:由一定的經濟條件決定的 ①生產資料公有制(前提) ②生產力發展水平(物質基礎) ③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謀生手段)和特點(有差別)(直接原因) 重要性: ①有利于調動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勞動者努力學習科技,提高勞動技能,從而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勞動者) ②是對人類幾千年來不勞而獲的剝削制度的根本否定,它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社會) 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按勞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其他) 1.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具體形式 2.意義:有利于讓一切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動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發展。 四.我國的居民收入的途徑 1、勞動性收入 2、財產性收入 3、經營性收入 4、轉移性收入 學生需要對四種途徑進行區分 五、樹立正確的勞動觀 重要性:勞動是財富的源泉,我們獲取的任何收入歸根結底都來自勞動創造。 要求:①弘揚勞動精神,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②要鼓勵全體勞動者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致富。教學反思(第1頁 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