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8課 辛亥革命 教案 高中歷史統編版(部編版)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8課 辛亥革命 教案 高中歷史統編版(部編版)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簡介

辛亥革命——走向共和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中的第18課,本課共有三個子目:一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二是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三是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前兩個子目呈現時間發(fā)展順序和遞進關系,即早期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與開展為武昌起義爆發(fā)和民國建立作鋪墊。最后一個子目呈現的是對辛亥革命的歷史評價,體現了對本課內容的總結和深化。
高一年級的學生在初中階段(初中八年級上冊教材第8、9課)已經學習過辛亥革命相關內容,有一定的史實基礎,且具備一定歷史學習能力,但仍缺乏對革命背景和歷史評價的深刻理解。因此高一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閱讀分析史料,進行本課的學習。
二、教學目標
1、 以“走向共和”為主題和線索,通過學習辛亥革命興起、發(fā)展的過程,了解清末新政、立憲運動、武昌起義、中華民國成立等重大事件;通過閱讀和分析解讀史料,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失敗,理解中華民國建立的進步意義與局限。【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2、通過學習和了解革命黨人推翻帝制的偉大事業(yè),讓學生體會到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艱巨性和曲折性,從而認識到今日國富民強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此外,辛亥革命作為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qū)的共同歷史記憶,肯定辛亥革命的歷史價值與弘揚辛亥革命精神對兩岸關系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鼓勵青年學生為實現“國家統一與民族振興”的中國夢而不斷奮斗。【家國情懷】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辛亥革命”的思想基礎、成果和影響;
2、難點:正確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與歷史局限性;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歌曲奏響時代旋律,清末民初的新變化(創(chuàng)設情境)
【教師活動】
1、上課之前提前播放《走向共和》電視劇同名主題曲,并在PPT上展示歌詞內容:
“一年年花開花落,冬去春來,草木又蓬勃
一頁頁,歷史翻過,前浪遠去,后浪更磅礴
一座座,火山爆發(fā),天崩地裂,君王美夢破
一頂頂,皇冠落地,斗轉星移,世事有新說
風吹過,雨打過,鐵蹄踐踏過
火燒過,刀砍過,列強分割過
撫摸著傷痕昂起頭
吞咽下屈辱心如火
走過長夜,走過坎坷
走進曙色。”
——《走向共和》歌詞
老師:聽過歌曲,看了歌詞,你們留意一下老師標紅的部分——“鐵蹄踐踏過”、“列強分割過,”,老師想問一問大家,歌詞反映了什么內容?近代中國都遭受過哪些“鐵蹄踐踏”和“列強分割”的事件?
學生:兩次鴉片戰(zhàn)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辛丑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老師: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為救國救民而上下求索,他們前赴后繼,熱血染紅江河。而就在20世紀之初,武昌起義的爆發(fā)揭開了中國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的序幕,中國的前途命運終于迎來轉機,“走進曙色”和“歷史翻過”唱的就是這個內容。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辛亥革命》,來了解一下他們?yōu)椤白呦蚬埠停衽d中華”所做出的努力。
【設計意圖】通過課前播放歌曲《走向共和》營造氣氛,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的思緒隨著激昂的音樂進入本課學習。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所學過的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理解辛亥革命爆發(fā)的歷史背景。同時,通過歌曲《走向共和》的歌詞,緊扣本課“走向共和,振興中華”的主題。
2、時空定位(時空觀念)
【教師活動】 通過時間坐標軸設點串線,向學生清晰明了地展現辛亥革命發(fā)展的過程性,以及其與前后歷史事件的關聯性。此時教師需要提示學生辛亥革命有廣義與狹義之區(qū)分。
(二)新課教學
1、尋共和之路
(1)列強環(huán)伺,危在旦夕
【教師活動】展示晚清時人謝纘泰所作漫畫《時局圖》,引用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大會上的觀點,點明20世紀初的中國處于“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危局之中。
材料一(漫畫《時局圖》):
材料二:“.....中國在千年以來,應該是頭一等的強國,那么為什么我們這個國家,現在變成這個地步呢?......這就是近幾百年來我們這個整個國民睡著了,我們是中國人,應該要趕快想想法子,怎么樣來挽救中國,大家要醒醒,醒來”。
——孫中山《救國方針》演講
老師:孫中山先生在演講中反復強調了要救中國,那么面對20世紀初這場危局,清政府和革命黨人分別做了哪些事?
【學生活動】 根據所學知識和預習情況回答——清政府開展了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而革命黨人策劃了一系列革命活動企圖推翻清王朝。
【設計意圖】 聯系上一課即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的所學內容,引導學生關注歷史發(fā)展的前后關聯性,建構歷史時空觀念。通過漫畫材料和孫中山呼吁救國救民的演講詞,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挽救中國,并逐漸過渡到下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清政府與革命黨人的不同的“救國藥方”。
(2)兩條并行線:“保大清”與“救中國”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根據中外歷史綱要(上冊)教材第108頁歷史縱橫部分總結歸納清末新政的主要內容,指出其實質是“保大清”;簡要概括革命黨人的早期革命活動,與清末新政對比,指出其實質是“救中國”。兩相比較,點明“改良VS革命,一場生死博弈”。
老師:站在清政府的角度(清史)上看,革命黨人所策劃的一系列反清活動屬于什么性質?那么站在革命黨人的角度或是近代史的角度看,他們所積極參與的反清活動又是什么性質?請一位同學來進行回答。
學生:從清政府的角度看,革命黨人所策劃的一系列革命活動屬于叛亂,而從近代史角度看,革命黨人的反清活動體現著進步性。這反映了兩種立場的不同,都有一定道理。
【學生活動】 3分鐘時間自主閱讀教材P108-109,梳理革命黨人的早期準備,完成表格內容的填寫。
【教師活動】 根據學生回答和教材內容,完善表格。隨后,展示同盟會成員在東京和孫中山、十六字綱領的照片,以及分布在各地的革命團體的地圖,創(chuàng)設情境帶領學生理解革命黨人為推翻清政府所做的早期革命準備。
出示材料(圖片):
同盟會成員在東京 孫中山 十六字綱領
分布在各地的革命團體
【設計意圖】 借助表格,培養(yǎng)學生學會閱讀教材、整理歸納內容,從而提高從文本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的同時,讓學生高效地梳理革命黨人早期進行的一系列準備的概況。對比清末新政“保大清”的行為與革命黨人“救中國”的革命活動,通過真實圖片展示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歷史材料中感悟革命先輩們?yōu)槔硐電^斗的革命歷程,并體會他們?yōu)榧覈嵘砀八赖臒嵫楦小?br/>(3)學思之窗:結合同盟會十六字綱領內容理解三民主義內容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學思之窗”所提供的材料——孫中山1905年發(fā)表在《民報》上發(fā)刊詞,結合同盟會十六字綱領歸納概括三民主義的內容。
“ 余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 … 今者中國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異種殘之,外邦通之 , 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而民生主義,歐美所慮積重難返者,中國獨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是故或于人為既往之陳跡,或于我為方來之大患 ,要為繕吾群所有事,則不可不并時而馳張之。”
—— 孫中山于1905年5月在《民報》發(fā)刊詞
【教師活動】 根據學生回答結果進行總結: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民族主義←推翻清王朝,實現民族獨立(民族革命);
創(chuàng)立民國→民權主義【核心】←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國(政治革命);
平均地權→民生主義←核定地價,國民共享(社會革命)。
【設計意圖】 結合教材P109學思之窗部分,根據課標要求“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設計此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解讀分析孫中山的發(fā)刊詞與十六字綱領內容,了解孫中山先生所設計的三民主義的基本內涵。
2、建共和政體
(1)武昌起義:偶然的槍聲,必然的結果
【教師活動】出示材料,引導學生思考武昌起義爆發(fā)是否具有偶然性這一問題。
材料一
(1911年)10月10日,工程營排長陶啟勝查房時,惡聲責問士兵金兆龍晚上為何擦槍,是否是想造反?戰(zhàn)士程正瀛舉槍便射。瞬時武昌城內外槍炮齊鳴,起義不經意間突然變成了現實。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上)
材料二(圖片):
(程正瀛)
老師:武昌起義的爆發(fā)真的是偶然的嗎?
學生:不能算是完全意義上的偶然,只能說武昌起義爆發(fā)時,這第一聲槍聲是偶然的,但武昌起義的爆發(fā)有其必然原因。
老師:既然武昌起義的爆發(fā)有其必然性,那么為什么會爆發(fā)呢?
學生:這是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社會性質所決定的,有多方面的因素促成了武昌起義的爆發(fā)。
【教師活動】 根據學生回答,補充講解根據教材P109史料閱讀下方課文部分羅列立憲派與清政府之間的“糾葛”,指出“十年立憲活動之失敗”;引導學生關注閱讀教材P110歷史縱橫部分“四川保路運動”,指出其是武昌起義爆發(fā)的導火索和現實條件。
老師:清政府在20世紀初就派遣大臣外出考察憲政,在1906年正式宣布預備立憲,因此立憲派為之奔走呼告。那么他們所追求的立憲夢想實現了嗎?
學生:沒有。
老師:對,并沒有。歷史事實證明,這只是清政府用來迷惑眾人的幌子。1911年成立的“皇族內閣”徹底打破了立憲派的幻想,于是“天下之士灰心疾首,一瞑不顧,勢破形趨,相率入于革命”。
四川保路運動又是怎樣發(fā)生的呢?說起來,還是清政府賣國求榮所引發(fā)的。粵漢、川漢鐵路是溝通南北和深入內地的兩條重要干線,因而成為帝國主義爭奪的目標。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鐵路干線國有政策”,強收川漢、粵漢鐵路為“國有”,并將其拍賣給帝國主義尋求借款。這一舉措,引發(fā)了四川地區(qū)人民不滿,他們紛紛起來反抗清政府統治,牽制了清軍武裝力量,為武昌起義的爆發(fā)提供了有利條件。
【教師活動】根據教材P110頁課文內容,簡述武昌起義的經過及結果。
出示材料(圖片):
黎元洪 湖北軍政府
【設計意圖】 以《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上)中描述性的話語和武昌起義相關圖片為引入,帶領學生思考武昌起義的爆發(fā)是否具有偶然性。在此基礎上,通過梳理教材內容和結合前面所學知識,進一步理解武昌起義爆發(fā)的必然背景和可行條件。根據課堂時間安排,適當簡要介紹皇族內閣和保路運動的情況,讓學生進一步深刻理解武昌起義的爆發(fā)背景。最后簡述武昌起義的過程與結果。層層遞進,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史料實證、時空觀念)
(2)“武昌效應”:星火燎原
【教師活動】 展示辛亥革命形勢圖,指出武昌起義帶來的“首義效應”——各省紛紛獨立,清政府統治岌岌可危。
出示材料(圖片):
老師:從這幅地圖可以看到,武昌起義爆發(fā)后,南方基本上都由革命軍所控制,而北方則是由清軍控制,但是清政府已經無力逆轉敗局。這個時候清政府又派出了誰來收拾殘局?
學生:袁世凱。
【設計意圖】 利用武昌起義爆發(fā)后呈現的南北對峙的形勢圖,一方面指出武昌起義的結果——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建立了共和政體);另一方面為后面討論南北議和以及分析革命果實落入袁世凱手中的原因作鋪墊。
3、無共和之實
(1)南北議和,多方博弈
【教師活動】 通過箭頭與標注等形式展示并分析武昌起義勝利后南北議和時期多方博弈的復雜局勢,帶領學生分析革命黨人妥協讓出革命領導權最終被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的原因。
材料一(圖片):
袁世凱 劉江華著《清朝最后的120天》
【設計意圖】 根據教材P110學習聚焦部分“武昌起義爆發(fā)后,中華民國建立,但革命果實最終落入北洋軍閥袁世凱手中”與課標要求“認識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結合教材P111課文內容中南北議和的部分和前面所學知識,引導學生認識武昌起義爆發(fā)后全國的復雜形勢與辛亥革命最終失敗的原因。
材料(圖片):
《清帝遜位詔書》 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與北洋將領合影
【設計意圖】 通過真實歷史圖片帶領學生見證“清帝退位 ,袁氏上臺”這一重要歷史轉折點,便于后面進一步討論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與局限性。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
老師:革命果實落入了袁世凱的手中。但是,為了防止袁世凱個人專制獨裁,革命黨人想出了什么樣的辦法去限制他呢?
學生: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材料一:《欽定憲法大綱》(1908年)
一、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嚴,不可侵犯。
五、用人之權,操之君上,而大臣輔弼之,議院不得干預。
材料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
第一章“總綱”: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
第二章“人民”:國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國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第三、四、六章:參議員行使立法權;臨時大總統及國務員行使行政權;司法權由法院獨立行駛。
第五章“國務員”: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負其責任;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fā)布命令時,須副署之。
【學生活動】閱讀材料,找出兩部憲法的不同點,對比分析辛亥革命的“臨時約法”在中國法制史上的重要意義。(教材P112學習拓展)
學生1:1908年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在整體上體現了皇帝獨尊和君主專制的特點。
學生2:1912年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首先第一條總綱說國家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即人民主權。第二章“人民”這一部分強調了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權利。第三、四、六章分列了三項權力: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分別由不同的機關行使,體現了三權分立的原則。最后一條……總統發(fā)布的命令要經過國務院副署,是一種責任內閣制的運行原則。
【教師活動】根據學生回答結果進行總結。
《欽定憲法大綱》:主權在君;皇帝獨尊;君主專制。以“君”為核心;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主權在民;自由平等;三權分立;責任內閣制;以“民”為核心。
小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設計意圖】 通過兩部近乎同時期的憲法對比,讓學生體會晚清政府與革命黨人兩者不同的政治目標和頂層制度設計,從而深入理解革命黨人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政體的偉大歷史意義。(唯物史觀)
(3)探究活動: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與局限性
【教師活動】 帶領學生回顧三民主義內容,引導學生思考和分析辛亥革命是否實現了近代中國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
老師:回顧三民主義的內容,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辛亥革命是否實現了它所描繪的社會藍圖。第一點,民族主義有沒有實現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統治?
學生:實現了
老師:對,實現了。第二個——民權主義,它的內容是創(chuàng)立民國,即推翻君主專制統治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政治制度,有沒有實現呢?也實現了。
所以從這里我們看到,其實辛亥革命在政治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推翻了皇帝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所以我們可以認為,辛亥革命在政治方面的影響就是共和制取代了原來的君主專制。
推翻了皇帝之后,誰也受到了影響呢?我們須知,清政府在這個時候已經淪為了“洋人的工具”。所以在辛亥革命之后,外國列強不停地更換在華代理人,可是他們再也找不到一個能夠控制中國全局的統治工具。由此可見,推翻清政府具有反侵略的意義。
其次,共和制代替了君主制,袁世凱想要復辟帝制卻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反對。這是為什么? 因為民主共和已經深入人心。所以在思想上,辛亥革命還傳播了民主共和觀念。
【教師活動】 出示南京臨時政府有關民族工業(yè)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探討辛亥革命在經濟方面的積極影響。
材料:
南京臨時政府相關法令中關于民族工業(yè)方面:設立實業(yè)部,頒布保護工商業(yè)的規(guī)章,廢除清代的一些苛捐雜稅,鼓勵華僑在國內投資。
老師:劃線部分強調了經濟、實業(yè)和民族資本主義。不僅是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這些法令,袁世凱政府也頒布了類似的法律法規(guī)。它們都不只是一紙空文,政府都想把它們付諸于實踐。因此促進了民國初年的經濟發(fā)展,即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教師活動】 展示兩張社會風俗方面的圖片——剪辮和放足。引導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的另一個重要影響是破除舊俗,弘揚了社會新風。
圖片材料:
剪辮 纏足
【教師活動】 針對前面所學,教師進行提問和總結,引導學生思考辛亥革命 “既成功又失敗”的矛盾性,培養(yǎng)學生學會使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認識和理解歷史。
老師:從這四點影響來說,辛亥革命有沒有實現它的目的呢?首先,反帝反封建。反帝——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反封建——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所以,我們說辛亥革命是一場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可是,為什么說比較完全意義上呢?用今天流行的話叫“實現了,但沒有完全實現”。這說明辛亥革命的目標沒有被徹底的實現。
首先我們還是來分析一下三民主義的內容,看一看辛亥革命有沒有徹底實現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反帝——在三民主義綱領中,有沒有一條明確提出了反帝的目標?
學生:沒有
老師:對,沒有明確地提出反帝。并且,在辛亥革命結束后,無論是孫中山,還是袁世凱,都沒有廢除跟列強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所以這個時候,中國的社會性質還是什么?
學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老師:對,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仍然遭受著帝國主義列強的壓迫。
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狀況呢?因為革命黨人對帝國主義的認識不深刻,他們天真地認為,只要學習西方,就能得到西方的庇護。所以在辛亥革命之后,他們小心翼翼地沒有觸動西方列強的既得利益。
其次,反封建,反封建有沒有徹底的實施呢?且看民族主義的內容,從“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可以看出來,革命黨人把誰當做是唯一的敵人?
學生:清政府
老師:革命黨人把清政府當成是唯一的敵人是存在一定問題的。政治經濟學中有一句經典論斷:“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中國封建舊社會的制度基礎是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可是這個制度基礎在辛亥革命中并沒有被推翻。
出示材料:民生主義——主張核定全國地價,其現有之地價,仍歸原主所有;革命后的地價,則歸國家,為民所有。
教師提問:我們來看民生主義里這樣一句話,它主張核定全國地價,以及現有之地價仍屬原主。這個原主指的是誰呢?地主土地所有制有沒有被廢除?三民主義綱領有著什么樣的特點?
【學生活動】 思考并回答老師所提出的問題,并在老師的引導下總結“三民主義的特點”。
【教師活動】 根據學生回答進行總結。
不夠徹底——沒有看清帝國主義的真面目,也沒能發(fā)動最廣泛的人民群眾。
不夠科學——沒有認識清楚中國社會的根本問題,也沒有找到解救中國的真正道路。
這是辛亥革命的歷史局限性,也是為什么我們稱它是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
小結:
【教師活動】 設置課堂討論活動——圍繞“辛亥革命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這一問題進行討論,教師提供一定指導,引導學生學會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方式。
老師:學完以上內容,同學們來思考一下,你認為辛亥革命成功與否呢?成功與否,同學們可以說成功,也可以說失敗,但是在歷史學習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我們提出一個觀點,需要有相關的史料加以論證。那么哪位同學可以試著來給我們說一下你的觀點呢?給同學們一分鐘的是思考時間,可以同桌之間討論。稍后我會請一位同學分享他的觀點。
【學生活動】 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交流,并在課堂上分享觀點
【設計意圖】 通過回顧分析三民主義的內容與目標和閱讀相關歷史資料、圖片,引導學生思考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與歷史局限性,有利于提升學生閱讀史料、歸納概括和獨立思考能力,并提高“一分為二”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
3、課堂小結——追蹤熱點,憶昔撫今:兩岸人民的共同歷史記憶
材料一
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yè)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
……
孫中山先生說:“惟愿諸君將振興中國之責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我呼吁,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發(fā)揚孫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驅的偉大精神,攜手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繼續(xù)奮勇前進!
——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講話
材料二(圖片):
(《辛亥革命》電影劇照)
材料三:
“中國再統一,才是臺灣真光復。” ——臺灣統一聯盟黨首任主席紀辛
【設計意圖】 引用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和臺灣統一聯盟黨首任主席紀辛的話,指出辛亥革命作為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qū)的共同歷史記憶,我們肯定辛亥革命的歷史價值與弘揚辛亥革命精神對兩岸關系友好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其還有利于鼓勵青年學生爭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實現“國家統一與民族振興”的中國夢而不斷奮斗。(家國情懷)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設計說明
本課是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六單元中的第18課,辛亥革命作為一場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是中國近代化道路的一次重要探索,對當今國家建設也具有現實意義。
我將本課內容的重點設置為“辛亥革命”的思想基礎、成果和影響,主要涉及事實性知識與概念性理解;難點設置為正確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與歷史局限性,旨在培養(yǎng)學生用一分為二的觀點評判某一歷史事件的辯證思維能力。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我主要以“走向共和”為線索,以史料分析法和啟發(fā)式教學法為主要手段開展教學。注重學生的參與度,通過播放音頻、展示圖片與史料、提問和討論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直接參與課堂活動。
針對教學過程,我的具體說明如下:
(1)創(chuàng)設情境,初步感知
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通過課前播放歌曲《走向共和》營造氣氛,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的思緒隨著激昂的音樂進入本課學習。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所學過的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初步感知和理解辛亥革命爆發(fā)的歷史背景。同時,通過歌曲《走向共和》的歌詞,緊扣本課“走向共和”的主題。
(2)緊扣教材,梳理知識
在涉及事實性知識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我主要是圍繞教材內容設計表格,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教材、整理歸納知識點完成表格。
(3)層層設問,加深理解
圍繞教學難點,我設置了以“理解三民主義與辛亥革命”為主題的探究活動,通過分析三民主義的內容與目標,以及閱讀相關史料、圖片材料,層層設問,引導學生思考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與歷史局限性,有利于提升學生閱讀史料、歸納概括和獨立思考能力。
(4)追蹤熱點,憶昔撫今
在本課小結中,我重點強調辛亥革命作為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qū)的共同歷史記憶,肯定辛亥革命的歷史價值與弘揚辛亥革命精神對兩岸關系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鼓勵青年學生爭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實現“國家統一與民族振興”的中國夢而不斷奮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甸市| 苏尼特左旗| 林口县| 辉南县| 石嘴山市| 都江堰市| 甘南县| 开平市| 邢台县| 沁水县| 彭水| 区。| 渭源县| 从化市| 阿鲁科尔沁旗| 迭部县| 浑源县| 定陶县| 清新县| 名山县| 中西区| 固安县| 新河县| 双柏县| 延边| 淮南市| 磐石市| 碌曲县| 云浮市| 宁陵县| 长宁区| 贵南县| 永定县| 宝坻区| 岳池县| 乐东| 锦州市| 东台市| 汶川县| 定安县| 美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