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課標要求通過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漢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二、教學目標通過講述漢初施政方針的重大調整,統治者采取的恢復發展經濟、穩定社會的措施,以及其產生的效果,培養學生透過歷史現象認識歷史發展規律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理解歷史發展的因果關系;漢武帝實行和鞏固大一統的措施,使學生明白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和加強;通過西漢后期土地兼并嚴重、農民破產流亡的社會矛盾,重點講述東漢中后期的宦官外戚專權,使學生了解宦官外戚這一矛盾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兩漢在史學、文學、天文、數學領域的成就,使學生明白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三、教學內容1、漢初施政方針的重大調整,統治者采取的恢復發展經濟、穩定社會的措施,以及其產生的效果;2、漢武帝實行和鞏固大一統的措施,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和加強;3、通過西漢后期土地兼并嚴重、農民破產流亡的社會矛盾,重點講述東漢中后期的宦官外戚專權;4、兩漢在史學、文學、天文、數學領域的成就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兩漢統一多民族國家在政治、經濟、社會、思想文化上的鞏固教學難點:兩漢衰亡的歷史原因五、學情分析在初中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對本課部分內容有所了解,但是對于治理措施頒布的原因和詳細內容學生還是沒有掌握;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學習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相關知識,對于本課的部分內容不會很難理解,但是一些學術性較強的內容學生還是比較難以理解。六、教學方法與資源教學方法:講授法教學資源:歷史史料、歷史圖片、多媒體七、教學過程導入:在前面課程當中,我們學到了秦朝,并且同學們應該已經了解到從西周到秦,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變革,我們將其稱為“周秦之變”,“周秦之變”是公認的中華文明的“分水嶺”,一般認為以秦始皇統一六國告一段落,以秦制的全面推行和底定而終結,自此中國社會進入“朝代循環”。但是也有學者認為,后世延續兩千年的王朝體制,在秦代仍然沒有成形,真正開啟這個循環的,是在漢朝時期。那為什么說是在漢朝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課堂探究:一、漢并天下,沿襲秦制用“非承秦無以立漢”入手,引導學生說出漢初的治國內容,得出“漢承秦制,有所損益”這一結論,同時引入郡國并行制,直接講解漢文帝、景帝、武帝對于諸侯國的治理措施,著重講解“推恩令”。運用史料使學生明白漢武帝即位時所面臨的問題,后引出他解決問題所采取的策略。二、國祚昌隆,西漢強盛1、制度建設,強化專制主義集權通過史料和圖片,分別講解漢武帝削弱相權、創立察舉、加強地方監察和維護社會秩序的措施,并用具體的題目來幫助學生理解。2、經濟政策,國家統制運用歷史圖片來講解漢武帝改革幣制、鹽鐵官營、均輸平準、算緡告緡、編戶其民及重農抑商的思想內核,使學生明白加強對經濟的統制也是在加強中央集權,并用具體的題目來幫助學生理解。3、思想政策,尊崇儒術通過對董仲舒的思想學說進行分析,得出漢武帝時期的思想政策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外儒內法、儒表法里的特點,同時介紹尊崇儒術的相關措施及影響,并點名各個朝代實行不同的治國思想都是順應時代潮流,都是符合最高統治者利益的。并用具體的題目來幫助學生理解。4、開疆拓土:反擊與開邊用秦漢疆域圖來反應這時期漢朝的疆域變化,并用圖片和史實講述漢朝開疆拓土的措施。三、江河日下,東漢興衰1、奉天法古,王莽改制從土地兼并入手,說明西漢后期社會的主要問題,從而講述王莽篡政及新莽改革。2、光武中興,劉秀改革從新莽改革的消極影響引出赤眉軍、綠林軍起義,并講解光武帝的改革措施。3、政治黑暗,外戚宦官用圖表來講解當時的宦官、士大夫、外戚之間的關系和斗爭。并解釋其實質。補充豪強政治相關內容以及后期的黃巾軍起義和東漢的滅亡。四、成就卓著,兩漢文化從史學、文學、科技三個方面,以及補充史書的特點及古代科技的特點。八、課堂小結:用時間軸及秦漢的階段特征來總結本課。板書設計主要寫漢武帝大一統政策:政治:制度建設,強化專制主義集權--中朝、察舉、刺史經濟:國家統制-改革幣制、鹽鐵官營、均輸平準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外:絲綢之路的相關內容課后反思課程內容過多,課件上大段文字過多,容易使學生感覺疲勞,學生參與課堂的方式單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