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口遷移》鄉土地理教學設計一、課標解讀“人口遷移”一課的相關課標要求是“運用資料,描述人口分布、遷移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在本節課中,學生要理解人口遷移的概念,從概念中得出人口遷移涉及人口在地球表面上發生的空間性移動,思考人口為什么要遷移,從而得知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人口遷移與人口的生產生活有密切聯系,但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在不同的條件下其影響強弱程度是不一樣的,探討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在講解“人口遷移”一課時,需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鄉土地理案例來引導學生認識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和特點,突破教學重難點。二、學情分析在學習本節知識之前,學生學習了必修第二冊第一章第一節“人口分布”相關知識,掌握了影響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認識到人口的增長主要有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兩種方式,其中機械增長指遷入人口的增加值。學生對人口的空間分布有了初步了解,為學習本節課奠定了知識基礎。三、教學目標(一)綜合思維通過學習人口遷移相關知識,學生能夠說出人口遷移的概念,并準確判斷哪種人口空間移動現象屬于人口遷移。(二)區域認知學生能夠根據福泉市牛場鎮五新社區相關材料,分析影響五新社區人口遷移的因素,增強運用地理知識探究身邊事物的意識。(三)地理實踐力學生能夠運用人口遷移的推拉理論,分析福泉市牛場鎮五新社區人口遷移產生的影響,通過實地考察學習,感受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下人口遷移產生的影響,培養熱愛家鄉和建設家鄉的情感。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教學難點:理解推拉理論的原理及其運用。五、現場考察及教學過程(一)考察工具手機、筆記本、簽字筆、福泉市牛場鎮行政區劃圖。(二)考察線路(見表1)表1考察線路表(三)實地考察過程環節一:收集資料,學習人口遷移的概念學生通過網絡收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相關資料,同時熟悉教材中人口遷移的相關內容,將易地扶貧搬遷基本情況與教材中的人口遷移知識點相結合,了解人口遷移相關知識,并提出相應問題。學生在實地考察福泉市牛場鎮五新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過程中,要解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是否屬于遷移人口”這一問題,就需要結合人口遷移的概念來進行判定。首先,人口遷移是人口在空間上發生移動,以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線作為判斷依據;其次,人口遷移是一種永久性或長期性的居住行為,通常以“一年以上”作為標準;再次,居住地一定要發生變更。學生根據滿足人口遷移的三個條件,判斷福泉市牛場鎮五新社區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是否屬于遷移人口,并給出判斷理由,強化人口遷移的概念學習。環節二:實地考察牛場鎮五新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貴州的經濟發展相對滯后,易地扶貧搬遷是為了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問題。通過實地考察,學生對牛場鎮五新社區已經有了大概了解,知道了牛場鎮五新社區是由多個村在2017年搬遷至此而形成的。學生根據已掌握的人口遷移知識,能夠判定在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下群眾的搬遷屬于人口遷移。這能促進學生關注國家時事,同時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身邊實例的分析中。學生不僅要知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屬于遷移人口,而且要思考群眾為什么要遷移、影響群眾遷移的因環節四:實地考察社區居民公約宣傳欄在對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的實地考察中,社區的衛生也被納入考察范圍。學生在考察過程中發現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從原來農村單家獨戶居住轉變成集體居住,在搬遷入住之初,部分群眾不愛護環境衛生,亂丟垃圾、亂停車輛等現象較為普遍,因此牛場鎮五新社區制訂了居民公約并打造了醒目的社區居民公約宣傳欄,運用公約細則來規范搬遷群眾的行為習慣,同時加強社區的環境衛生管理。通過實地考察社區居民公約宣傳欄,學生歸納出牛場鎮五新社區在衛生治理方面的有效做法,了解了五新社區是如何做到穩住搬遷群眾的。環節五:實地考察社區新時代文明中心自2017年以來,牛場鎮五新社區創辦的新時代文明中心通過技能培訓,培訓了1500多人,使得搬遷入住群眾有一技之長,促進群眾就業,做好“穩得住,有工作”的基本保障。社區通過邀請相關企業到新時代文明中心進行宣傳、招聘,達到培訓益人、就業益人的目的。新時代文明中心經常培訓群眾,幫助群眾適應新環境。學生通過分析材料和實地考察,討論得出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中經濟因素占主導地位。環節六:實地考察社區四點半學校為解決牛場鎮五新社區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因要上班而難以照顧孩子或因文化程度低而難以輔導孩子的難題,五新社區黨委聯合周邊學校建立了四點半學校(見圖2),并推薦教師來開展志愿服務。四點半學校的主要服務內容有作業輔導、興趣培養、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和勵志教育等,旨在提高搬遷群眾子女的綜合素質,引領搬遷群眾子女感恩奮進、全面發展。學生在實地考察四點半學校的過程中,分析出教育也是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之一。環節七:實地考察社區幸福驛站人口老齡化問題和空巢老人問題一直是國家關注的問題。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在原來的農村生活中已形成了密切的鄰里關系,而搬至新環境后,很可能不熟悉甚至不認識新鄰居。由于大部分年輕人外出務工,常住在社區的群眾大多為青少年兒童和老年人。老年人長期在農村生活,難以適應新環境。社區組建幸福驛站,目的是促進鄰里之間相識,關注老年人生活,積極鼓勵老年人做手工活,提供場所讓老年人老有所樂、老有所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通過實地考察,學生不僅能夠了解社會熱點話題,而且能夠深入思考,針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和空巢老人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環節八:實地考察社區文化書屋學生通過考察牛場鎮五新社區文化書屋,了解到文化書屋的活動豐富多樣,例如親子閱讀比賽,書法、太極教學等,同時也了解到文化書屋作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看書、借書的場所,有助于鼓勵群眾愛好學習,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家庭及鄰里之間的和諧度,促使搬遷群眾融入新環境,成為新市民,擁有新思想。文化書屋有助于提高搬遷群眾的內涵,豐富搬遷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環節九:學習推拉理論學生通過對牛場鎮五新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考察,思考人口遷移對遷出地和遷入地的影響,理解推拉理論。學生一方面要深入思考分析牛場鎮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遷移到五新社區來居住,對牛場鎮五新社區的發展會有什么影響,另一方面要思考搬遷群眾從農村搬遷到城鎮,對遷出地的發展會有什么影響,進一步理解推拉理論。環節十:總結歸納通過實地調查,學生能夠舉例說明人口遷移和人口流動,加強對人口遷移概念的掌握,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實地考察結果進行總結,并且結合人口遷移的理論知識,總結歸納出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并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對其進行分類。學生通過實地考察學習得知,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為人文因素中的社會經濟因素。自然因素在當前人口遷移中影響強度逐漸減弱,社會經濟因素成為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六、教學反思第一,教師在課堂上應結合鄉土地理案例進行教學,凸顯地理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和趣味性。教師應將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現實問題,在探討中獲得必要的地理信息,解決身邊的地理問題。同時教師需要在生活中多方面收集資料和認真觀察各種事物,開發出適合地理教學的鄉土資源,進而開展高質量的鄉土地理案例教學。第二,教師應適當組織學生開展地理實地考察活動,運用當地的地理資源培養學生關注“身邊的地理”的習慣,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認識到地理知識的實用性。第三,教師要經常挖掘學生身邊具有典型性及實用性的鄉土地理素材,將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發展的實際情況,幫助學生構建新的知識經驗,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同時也讓學生對家鄉建設有新的認識,立志為家鄉建設服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