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1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第2課時)【學習目標】1.結合實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2.運用資料,分析影響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因素。3.結合實例,說明科學技術在發展農業中的重要性。【教學重難點】重點: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難點:影響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因素。【教學方法】讀圖指導法、活動探究法、講授法、比較歸納法。【教學過程】新課導入:復習提問:什么是農業?如何給農業進行分類?分布上有何差異?新課講授:一、農業基地建設教師提問:不同的農業部門如何發揮各自的優勢條件?只有因地制宜,把不同的農業部門布局在合適的地區,才能揚長避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展示兩張景觀圖片——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因地制宜發展農業,首先要考慮自然條件的特點。提問:你能找出不同的生產部門發展需要的條件嗎?展示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和漁業圖片。教師引導總結:種植業: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熱條件較好的平原地區;畜牧業:降水較少、草場廣布的地區;漁業:河湖較多、水流平緩的地方;林業:地形起伏大的山區。我國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社會需求不斷變化。因此,因地制宜發展農業,還要充分考慮不斷變化的社會經濟條件,如市場需求、技術進步和國家政策等因素都會影響到農業生產布局的變化。結合教材地圖和文字資料,完成活動一。1.讀圖4-1-3,根據該縣自然條件的差異,請在橫線上填寫相應的農業生產部門;說說如果在西北部山區大規模發展種植業,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活動:西北部山坡較陡,適宜發展__________業;中部平原土壤肥沃,適宜發展_____業;東南部河湖密布、水流平緩,適宜發展______業。如果在西北部山區大規模發展種植業,可能導致水土流失,甚至引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2.結合身邊的實例,說說農業生產如何適應社會經濟形勢的變化。活動:在城市周邊地區,糧食種植面積減少,蔬菜、乳肉、禽蛋的產量增加。實行退耕還林(草)政策以來,很多地區林業、牧業比例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水稻耐寒品種培育成功,使我國水稻種植區域向北擴展至黑龍江流域。說說你對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理解。引導學生歸納:發展農業首先要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發展最適合當地的農業類型,然后再根據市場需求等社會經濟條件合理配置農作物的比例。近年來,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我國在自然條件良好、生產規模較大、產業基礎雄厚的地區,規劃出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區、華南、甘肅、新疆等若干農產品主產區,在政策、資金、技術上給予支持,使它們成為我國最重要的糧食、棉油糖、畜禽、水產等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二、走科技興農之路結合教材地圖和文字資料,完成活動二。讀圖4-1-4,說說我國大豆、谷物進口量近年來的變化趨勢,結合我國人口增長,耕地減少,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簡要分析其原因。活動:引導指出趨勢:不斷上升;原因:人口增長速度快,對糧食的需求量不斷增加;耕地面積減少,糧食產量降低;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農產品數量和質量的需求不斷提高。近年來我國農產品進口量增加,國際農產品市場快速變化,又進一步加大了我國農產品的供需矛盾。提問:說出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總結歸納:走科技興農之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科技發展迅速,良種培育、節水灌溉、農產品精深加工等科技成果的推廣與應用,使農業生產發生了巨大變化。目前,農業科技進步已成為推動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展示圖片。課堂練習:見課件。課堂小結:本節課圍繞因地制宜的原則發展農業,重點在于通過活動理解因地制宜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方面的影響因素,并能夠結合實例說明因地制宜能夠發揮各地農業的優勢條件;同時認識到科學技術在發展農業中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學生建設家鄉的情感,增強愛國主義情懷。作業布置:完成配套課后練習。【板書設計】4.1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第2課時)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