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教材、圖片,了解中世紀晚期的歐洲農村墾殖運動發展,莊園經濟逐漸衰落和瓦解。 2.通過研讀教材、史料,理解租地農場的特點以及新的手工業經營形式的特點,認識中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培養史料實證能力。 3.通過閱讀課本和研讀史料,知道富裕農民和市民階層產生的原因以及他們對西歐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認識近代歐洲文明是從中世紀歐洲的土壤中成長起來的,提高概括、分析問題能力。 【課時作業】 1.11世紀以后,歐洲農村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表現在( )(指向目標1) ①各地紛紛開展墾殖運動 ②新開發的地區成為具有獨立司法權和行政自治權的地區 ③莊園逐漸衰落和瓦解 ④農奴可以用貨幣購買勞役豁免權,也可以通過繳納遷徙稅,離開莊園,成為自由的勞動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 .利用圖示可以幫助我們掌握歷史發展的脈絡。下圖空白處應填寫的是( )(指向目標2) 新的生產經營方式-手工業- -生產組織形式資本主義化 手工工場 租地農場 市民階層 D.富裕農民 3.下圖是關于11世紀到13、14世紀西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知識結構,從中我們可以得到的信息是(???)(指向目標2) A.西歐封建莊園制瓦解,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 B.在西歐封建社會內部,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C.市民階層組織議會,控制了國王 D.14世紀,西歐文藝復興運動興起 4 .對同一時期不同空間下的歷史事件或事物進行比較,是學習歷史的一種重要方式。我國宋代城市與西歐同一時期的城市相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指向目標3) A.宋代城市規模比西歐中世紀城市規模小,但商業更加興盛 B.宋代城市布局嚴謹,市坊分開,有專門的娛樂場所 C.西歐城市里的富裕商人、銀行家發展成為后來的資產階級 D.西歐城市受到中央政府的嚴格控制,沒有自治權 課時作業設計表 第一課時 課題 第13課 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學習目標 (“水平”為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創造) 序號 內容 水平 1 通過閱讀教材、圖片,了解中世紀晚期的歐洲,農村墾殖運動發展,莊園經濟逐漸衰落和瓦解。 理解 記憶 2 通過研讀教材、史料,了解租地農場的特點以及新的手工業經營形式的特點,認識中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培養史料實證能力。 理解 記憶 3 通過閱讀課本和研讀史料,知道富裕農民和市民階層產生的原因以及他們對西歐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認識近代歐洲文明是從中世紀歐洲的土壤中成長起來的,提高概括、分析問題能力。 分析 運用 題目屬性(使用時間為課上或課后;難度為簡單、中等或較難;來源分為原創、改編或引用;可加行) 題號 對應學習目標 使用 時間 題型 難度 預設 時長 來源 1 1 課上 選擇題 簡單 1分鐘 改編 2 2 課上 選擇題 簡單 1分鐘 改編 3 2 課上 選擇題 中等 2分鐘 改編 4 3 課上 選擇題 較難 3分鐘 引用 參考答案及評價標準(與題目題號對應) 參考答案:1.D 2.A 3.B 4.C 評價標準:全對A級,對三個B級,對兩個C級,其余D級。 設計說明 本課主要講了西歐中世紀晚期發生的變化,著重強調生產力的發展對社會的推動作用。重點是租地農場的建立;手工工場的建立。難點是手工工場的建立。 整體設計:結合本課重、難點和學歷案,及學生掌握情況,本課的作業進行分層設計,因為有些內容不好理解,所以在作業設計方面,多采用示意圖、圖片等方式,更加直觀,也便于學生掌握。 具體來講:本次作業共4題,全部為選擇題。 (一)注重作業的層次性,有易有難。第1、2題相對簡單,第3、4題難度增加。 (二)注重作業的趣味性和直觀性,將中、外歷史問題聯系起來。 第1、2題,根據課本內容可知選D、A。 第3題綜合性比較強,根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3世紀,農村出現了分散的手工工場,后來,逐漸轉向集中的手工工場;14世紀中葉以后,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購買領主的土地等方式將土地集中起來,建立租地農場。因此勞動分工、簡單協作,新的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的出現,是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的重要標志。選項B符合題意;A、C不符合史實,可排除;D與題干內容不符;故此題選B。 第4題依據題干的圖片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商業發展繁榮,城市規模不比西歐中世紀城市規模小,A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宋代城市布局并不嚴謹,B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在西歐,允許城鎮有一定限度的政治自主權,這是一個很深厚的傳統,D說法錯誤;西歐時期,城市里的富裕商人、銀行家發展成為后來的資產階級,C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選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