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題目 《板塊構造學說》版本及冊數:魯教版,必修一訓練技能 提問技能、講解技能、板書技能導學目標 區域認知:通過從“大陸漂移說”到“板塊構造學說”的“三級跳”的學習,能夠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球上的某些現象發生的原因。綜合思維:通過對“大陸漂移說”創立過程的學習,初步學會“大膽設想、小心求證”的科學思維方式;通過“海底擴張學說”創立過程的學習,初步領會邏輯推理的科學思維方式;通過“板塊構造學說”創立過程的學習,初步懂得前人研究成果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人地協調觀:通過從“大陸漂移說”到“板塊構造學說”的“三級跳”的學習,初步認識人類對地殼的認識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從而辯證的看待科學成果。地理實踐力:通過從“大陸漂移說”到“板塊構造學說”的“三級跳”的學習,培養學生一定的觀察、分析能力及形象思維能力。環節及時間分配 導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導入新課 展示近幾年來世界上發生的“大地震分布圖”和“喜馬拉雅山隆起歷程示意圖”提問:地震的分布有規律可循嗎?是什么使得喜馬拉雅山不斷“長高”?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板塊構造學說。 仔細觀察圖片,認真思考,并回答問題。學標展示 了解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的主要內容。掌握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和火山地震的分布規律。明白板塊運動的動力是什么。 認真閱讀學習目標教學過程 (一)大陸漂移說展示世界地圖,設問:貫徹各大洲大陸輪廓圖,你們發現了哪些特點? 設問:這難道是巧合嗎?適時介紹魏格納的故事,接著追問:“如果你是魏格納,你要怎么真名你的猜想呢?”。出示“大陸漂移”過程的圖片。歸納“大陸漂移說”的主要觀點——大陸曾今曾發生過大規模的水平移動。提問: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發表后反對者遠遠多于擁護者,這是為什么?(二)“海底擴張說”教師:科學的腳步從未停止,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對地球科學的研究不斷深入,收集了大量關于海底巖石年齡的資料,隨之也形成了另一構造理論—海底擴張說。展示太平洋地層年齡分布圖。提問:太平洋顏色最淺部分,其地形名稱是什么?太平洋洋底巖石年齡的分布有什么規律?為什么會形成這種分布規律呢?請同學們大膽猜想并發言。播放海底擴張過程錄像小結:地幔物質不斷從海嶺冒出,形成新的大洋地殼;新生地殼以每年幾厘米的速度將早已形成的大洋地殼推向兩側;地球表面積是一定的,海底不斷擴張,必然會有物質消亡。展示大洋地殼遇大陸地殼俯沖示意圖。提問:擴張的大洋地殼遇到大陸地殼時會發生什么變化呢? 同學們想象一下剛才講述的過程像不像一個游泳動作啊?熔巖冒出(雙手合十向上)→推向兩邊(雙手向兩側分開)→遇陸俯沖(雙手向下)→重熔再生(雙手相向合并向上)。 提問:如果要為魏格納正名的話,你會怎么運用“海底擴張說”進行解釋呢?(三)板塊構造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問世后,科學家們重新審視了“大陸漂移說”,并且在1968年,法國勒皮雄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引導學生閱讀教材30頁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提問:那一個板塊與其他五大板塊明顯不同?有何不同?回答得很好,因此板塊又分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兩種。在六大板塊示意圖上出示:“喜馬拉雅山脈、馬里亞納海溝”等著名地貌位置示意,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利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這些地貌成因。”板塊碰撞都會形成高大山脈嗎?我們回過頭來看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圖,可以得出什么結論?也就是說:板塊內部地殼運動比較平緩,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活躍。總結:板塊相對移動,彼此碰撞或張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大西洋沿岸的大陸輪廓可以拼合在一起。可能是這些大陸原來就在一起,后來分開了。小組討論探究:古生物、古氣候、古冰川、地質構造....守舊思想作怪,無法解釋大陸漂移的動力是什么。觀察圖片,回答:海嶺,大洋中脊思考討論并回答:海嶺年齡最輕,向兩側逐漸變老,以海嶺為中心巖石年齡對稱分布。分組討論并回答讀圖并思考回答:大洋地殼會俯沖到大陸地殼下方,逐漸融化消亡。想象游泳動作和老師一起做動作討論,組織語言,發言閱讀課本,找出六大板塊并記憶回答:太平洋板塊,太平洋板塊不包含大面積陸地,其他五大板塊既有海洋有包含大面積陸地。合作完成任務,喜馬拉雅山脈是由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板塊碰撞形成的,馬里亞納海溝是由于板塊張裂造成的。回答:不是,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碰撞形成山脈,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相互碰撞,大陸板塊一側形成島鏈,大洋一側形成海溝。火山地震多發生于板塊交界處。 播放板塊運動過程的錄像課堂小結 展示本節課的知識結構或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整體鞏固本節課內容 對照老師的展示,整體鞏固本節內容,增強識記效果。反思補償 提醒學生反思本節收獲及仍存問題還有哪里不明白的嗎? 沒有課后作業 1.布置本節課的具體鞏固訓練題2.布置下節課的預習任務 完成訓練題,預習下一節內容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