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節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1、課標分析本節是課標中“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規律”的主要組成部分。關于本節課標的闡釋:1.運用圖表結合實例,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2.結合實例,分析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二、教材分析本節立足于課程標準的“分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要求,選擇學生熟悉的自然地理現象為素材,通過圖表及案例活動說明自然環境要素的相互關系,分析自然環境整體性的三大表現。本節內容在知識體系中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對前面所學的自然地理知識的總結和歸納,也是之后學習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的理論基礎,是正確處理人地關系的依據。三、學情分析高二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欲較強。學生已學習了水循環、大氣循環、巖石圈物質循環,對地理環境要素有初步的認識,對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有一定的了解,已具備基本的地理閱讀、分析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但是,學生還缺乏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案例幫助學生對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認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四、學習目標與核心素養1.綜合思維:結合實例,說出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2.區域認知:運用圖表結合實例,理解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表現。3.地理實踐力:學會運用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原理解釋相關地理現象。4.人地協調觀:明確人類活動要尊重自然,建立保護自然的觀念。五、教學重難點【重點】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表現【難點】運用自然環境整體性原理解釋地理現象6、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組探討法。7、教學過程【課前準備】教師準備:課件、平臺等;板書課題。學生準備:課前識記鞏固;準備課本、任務單、平板等學習用品。【溫故導入】課件展示文字材料(承上啟下)[教師]: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第一節 自然環境的差異性》,解決了單元導入中的“自然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 又有什么規律可循 ”的問題。下面,我們來簡單檢查一下大家的掌握情況:1.不同地域自然環境差異性的成因2.三大地域分異規律的主導因素、分異規律(自然帶延伸、更替方向)3.影響山地垂直自然帶譜豐富程度的因素[學生]:平臺隨機點名展示、補充。[教師]: (點撥。)本節課,讓我們將課堂研學繼續,一起來解決單元導入的第二個問題。【目標展示】[學生]:朗讀、識記學習目標[老師]:解析課標。【轉 承】[教師]: 大家在學習哲學中的“整體”時,常與其一起出現的概念是什么?[學生]: 部分。[教師]: 對。那么,我們本節課所要講的“整體性”,其構成部分有哪些呢?請大家欣賞圖片,找出答案。[學生]: 自由回答。[教師]: 這幅圖其實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一個縮影。而大家所說的: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和土壤(板書)等就是它的組成要素。[教師]: 前面我們學習的各圈層間的物質交換和能量傳輸,將組成自然環境的各要素串聯在一起,組成了一個有機整體。 今天,我為大家選擇這樣三個站點,大家有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系嗎?[學生]: 自由回答。[教師】:是的,它們都在黃河沿線。讓我們開始今天的研學,深入認識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表現吧!【新授過程】案例探究1:黃河源頭之青藏高原[學生]: 閱讀圖文資料,回答問題:1.青藏高原的總體特征是什么?2.請將下列圖中符合青藏高原總體特征的要素選出來連線,并說明理由。[教師]: 該案例是自然環境整體性哪一方面的體現?[學生]: 環境特征的一致性。表現一:環境特征的一致性(板書)1.就區域尺度來看,不同區域內的地表環境具有相對一致性特征。描述:我國西北地區干旱特征下,其自然環境的構成各要素的狀況。2.就全球尺度來看,地表環境的一致性突出表現在:有液態水,有適宜的溫度和大氣,具有生命系統以及自我調節功能等。【合作交流】案例探究2:黃河中游之黃土高原[學生]: 閱讀圖文資料,回答問題:1.是哪一要素的改變造成了黃土高原環境古今的差異?2.這一要素的變化導致黃土高原環境的其他要素產生了怎樣的變化?[教師]: 該案例是自然環境整體性哪一方面的體現?[學生]: 要素的內在關聯性。表現二:要素的內在關聯性(板書)自然環境中任何一個要素的改變,都可能導致其他素的改變,并最終導致自然環境的變化,即牽一發而動全身。案例探究3:黃河下游之華北平原[學生]: 閱讀圖文資料,回答問題:黃土高原的植被破壞會導致華北平原環境要素發生哪些變化?[教師]: 該案例是自然環境整體性哪一方面的體現?[學生]: 發生發展的一致性。表現三:發生發展的一致性(板書)1.就區域角度來看,每個區域內部整體性特征的發生原因和發展過程是統一的。西北干旱區環境的形成,除了受深居內陸、遠離海洋的影響外,還與自然要素的變化密切相關。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擋來自印度洋的濕潤氣流影響,導致該區域氣候越來越干旱。2.就全球角度來看,地表環境具有統一的發生機制與發展過程。地表環境的形成,受控于適中的日地距離、適宜的地球質量,以及特定的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思維導圖】【測評講解】我國西北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據此完成1~2題。1.從地表環境整體性分析,下列現象中與我國西北內陸景觀不相符的是 ( )A.氣候干旱,降水較少 B.化學風化微弱,物理風化劇烈C.流水侵蝕顯著,風力侵蝕微弱 D.植被稀少,土壤瘠薄2.青海、內蒙古、甘肅等地大量挖掘“發菜”“甘草”,導致植被破壞,環境惡化,反映了( )①地表環境具有整體性 ②地表環境具有差異性 ③地表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影響 ④某一要素的改變將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1.C 2.C【解析】第1題,我國西北地區氣候干旱、多大風,風化、風蝕作用強烈,植被稀疏,土壤貧瘠。第2題,挖掘“發菜”“甘草”,導致地表植被破壞,土地退化,反映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特征。讀右圖,回答3~4題。3.在土壤的形成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的是( )A.水文 B.生物 C.地貌 D.氣候4.表示綠地對城市空氣起凈化作用的是( )A.a B.b C.c D.d【答案】3.B 4.B【解析】第3題,生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第4題,箭頭b表示生物對氣候的影響,綠地對城市空氣起凈化作用屬于這一過程,箭頭a表示氣候對生物的影響,箭頭c表示水文對地貌的影響,箭頭d表示生物對土壤的影響。下圖為水土流失過程中各要素的相互關系圖,讀圖回答5~6題。5.圖中序號表示的內容,正確的是( )A.①地表起伏大,②地表侵蝕,③植被覆蓋差B.①植被覆蓋差,②地表起伏大,③地表侵蝕C.①地表起伏大,②植被覆蓋差,③地表侵蝕D.①地表侵蝕,②地表起伏大,③植被覆蓋差6.水土流失會加劇河流中下游的洪澇災害,原因是( )A.地表起伏增大,水流速度加快B.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積,河床抬升C.土壤質地變差,糧食產量減少D.植被覆蓋率降低,保護地面能力下降【答案】5.D 6.B【解析】第5題,水土流失造成地表侵蝕,故①為地表侵蝕;土壤退化后使植被生長條件變差,故③為植被覆蓋差;地表侵蝕后導致地表起伏變大,故②為地表起伏大。第6題,水土流失導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河流河床抬高,河流中下游的排泄能力減弱,導致洪澇災害的發生頻率增加。再欣賞自然美景圖(首尾呼應,揭示主旨)[教師]: 如果這樣的美景只能在影像資料中看到,你的心情又會是怎樣的?[學生]:傷心、悲傷……[教師]: 自然環境有其自身客觀存在的差異性與整體性,所以,我們在享受自然賦予的豐富資源的同時,要怎樣處理與自然的關系?[學生]: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