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9張PPT)歌唱課《半屏山》兩岸情深半屏山的傳說很早以前,半屏山是一個完整的島嶼,住著百十戶人家,島上有一個天然的深洞。一條毒蛇占了這個洞,經(jīng)過多年修煉成了精,經(jīng)常出洞來糟蹋莊稼,殘害生靈。它吞了豬、羊不算,還要吃人。有一年春天,出洞的毒蛇撲向正在種地的東策、南策、北策三兄弟。三兄弟用鋤頭斗不過毒蛇,又不愿被吞吃,毅然跳海身亡;東策的妻子金娘見此,也氣絕而死。村里的人見他們一家遭此厄難,湊點銀兩買了紙錢香燭祭奠。恰好八仙從這里經(jīng)過,從百姓痛哭訴說中知道有蛇精作怪,連忙回天庭向玉帝稟奏。玉帝令雷神下凡降怪,又派東海龍王相助。雷神和龍王與蛇精斗了三天三夜,毒蛇終究邪不壓正,傷痕累累,支持不住,鉆入深洞內(nèi)不敢再戰(zhàn)。龍王一怒之下把龍尾伸入洞內(nèi),龍身一騰躍,把洞掀開了,這一掀威力可大了,連小島也掃飛了一半。深洞一掀開,毒蛇露出海面,雷神用天雷把它擊死了。清除了毒蛇,村里人出來一看,島成了一半,島的附近卻多了幾個小島嶼,是金娘和東策他們?nèi)值芑傻摹_@一來,就有了娘娘山、東策島、南策島和北策島了。被龍王掀飛了的另一半山,飛到哪里去了呢?據(jù)說飛到臺灣去了。臺灣的臺南縣左營鎮(zhèn)附近,也有座半屏山,與這里的半屏山遙相呼應。所以有首民謠,是這么念的:“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大陸,一半在臺灣。”《半屏山》歌唱難點裝飾音要唱得自然休止符——聲斷氣不斷氣息不要斷,一口氣唱完6小節(jié)《半屏山》總 結(jié)歌曲為2/4拍,徵調(diào)式,單樂段。借一山兩分、山水相連的自然景觀,寄托了海峽兩岸人們渴望祖國統(tǒng)一的思想感情。歌曲的節(jié)奏在平穩(wěn)中略有頓挫,旋律則婉轉(zhuǎn)起伏、優(yōu)美流暢。共有4個樂句。第一二樂句是敘述性的,清淡而細膩;第三樂句的旋律略有起伏,先上行后下行的旋律走向猶如半屏山的外形,情緒顯得內(nèi)在、深沉;第四樂句開始即向上大跳,隨后基本保持平穩(wěn),感情真摯而激動。欣賞《丟丟銅仔》兩岸情深背景及含義《丟丟銅仔》是流行在臺灣和福建閩南一帶的民歌,兩百多年前,順水路運送木材返回宜蘭的路上,常常唱著這首歌走過山洞。“丟丟銅”是象聲詞,模擬他們經(jīng)過的山洞里滴水落地的聲音;后來,火車從臺北通到宜蘭,不必再走激流險灘,于是“丟丟銅仔”在流傳中改成老式火車穿過山時,洞頂?shù)嗡湓谲嚿系穆曇簦憩F(xiàn)孩子們迎接火車進山的歡快場景。宜蘭調(diào)《丟丟銅仔》,選自《臺灣情思——中央民族樂團—絲竹徽音》,是指揮家趙詠山根據(jù)臺灣民歌《丟丟銅仔》改編的。原樂曲形式為二段式,簡短生動,全曲充滿律動的趣味。改編的曲式與原曲大致相同,但經(jīng)由二胡、柳琴、嗩吶等樂器接連擔任主旋律的演奏,展現(xiàn)了不同風格的情趣,幾個快板變奏,更增添了幾分活潑的氣氛。民族管弦樂《丟丟銅仔》鮑元愷編曲的《云嶺素描》第14首《宜蘭童謠》,用《丟丟銅仔》的曲調(diào)編成,加入舊式火車的車輪聲、車鈴聲、汽笛聲以及孩子歡笑嬉鬧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