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黃河的治理與開發》教學設計課標 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描述黃河的特點,舉例說明其對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的影響。教材解讀 《黃河的治理與開發》是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三節河流的第三課時內容。正文以上游、中游、下游的問題與開發為邏輯展開,最后展示治理結果。側重點在于中游水土流失問題原因與治理。在認識黃河各河段生態問題及成因時,了解地理環境中各要素的聯系,是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非常重要的內容。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八年級的學生,他們通過一年的地理學習,具備了基本的讀圖能力,能夠從地圖中獲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初步學會利用地理思維方式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但是空間想象能力較差,不能夠順利完成知識的遷移,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具體形象,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突出學習的主體地位。 本節課是八年級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三節河流的第三課時內容。學生在前面中國的地形、氣候的學習中已了解地形及氣候對河流的影響,并且對我們的母親河黃河或多或少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節課對教材的處理方面,學生已知的內容就無需重復講解。而對于學生不熟悉或不了解的內容,教師提供資料、合理置疑,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合作學習,最后達到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為目的,使每一位學生通過積極動腦,或多或少都能說出些自己的看法與建議。教學目標 1、區域認知:運用地圖,說出黃河流經的省區、地形區、干濕地區、上中下游分界點及支流。 2、綜合思維:結合材料分析黃河中游含沙量大、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方法。 3、地理實踐力:根據地形圖、干濕地區分布圖分析黃河各河段的水文特點。 4、人地協調觀:通過中游水土流失成因分析,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地觀。重難點 教學重點:黃河中游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及影響。 教學難點:黃河現存問題及治理黃河的措施。板書導入:文明古國的誕生都有一個共同的故事模式——大河孕育,黃河就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黃河流域進行實地考察,足跡遍布黃河流經的九個省區。 (教師活動)展示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的足跡圖,習總書記指出,要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今天讓我們跟隨總書記的腳步走進母親河——黃河。 設計意圖:結合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的考察和叮囑的時事新聞,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了解時事熱點,關注國家發展。同時結合總書記對黃河的重視,以及在黃河流域的考察講話,激發學生探索黃河的欲望。 (教師活動)【小組PK,激發動力】希沃小游戲,課堂采用小組競賽模式,促進同學之間團結互助與合作探究。 【結合足跡,推進新課】 一、跟隨總書記腳步訪黃河-了解黃河概況(自主思考) (學生活動)利用填圖及課本49-50內容,完成學案第一部分——“黃河概況”。 (教師活動)投影展示自主思考情況。 (學生活動)三名學生分別展示 生1:黃河發源地、注入海洋、長度、流域面積和形狀及流經的省區 生2:流經的地形區、干濕地區 生3:分段及支流 【回顧舊知,培養思維】 (教師活動)回顧河流水文特征(徑流量、含沙量、流速、結冰期)的影響因素,并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上節課內容,鞏固知識,加深印象,也讓學生了解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 (承轉過渡)結合河流水文特征的影響因素,運用黃河流域圖、中國地形圖、溫度帶分布圖、干濕地區分布圖,掌握黃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二、掌握黃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學生活動)完成學案第二部分--黃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教師活動)利用“隨機點名”功能,選取同學回答問題 (學生活動)回答黃河水文特征 生1:回答黃河上游水文特征,并找出水利樞紐分布位置的特點,說出地勢與河流流速之間的關系,了解“塞上江南”的成因,講述黃河對上游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的影響。 生2:回答黃河中游水文特征,結合閱讀內容說出小浪底水利樞紐位置和功能。 生3:回答黃河下游水文特征。 設計意圖: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運用地圖資料分析河段水文特征,提升讀圖能力,提升地理實踐力和綜合思維。通過位置分布,加強區域認知。采用隨機點名功能,激發學生興趣。 (承轉過渡)2019年8月-2020年5月,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總書記就4次考察黃河流域。 (教師活動)展示總書記在上游蘭州、中游山西、下游鄭州段考察黃河的新聞照片和講話。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總書記在黃河各河段考察時的目光,思考目光中透露出怎樣的信息?(擔憂、期盼) (三)追隨總書記的目光看黃河--黃河憂患 (教師活動)結合總書記在黃河流域中游及下游的講話,總結黃河憂患的主要表現(中游水土流失、下游地上河) (教師活動)利用材料,簡易演示水土流失影響因素實驗。提前錄制實驗過程,多媒體展示。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結合實驗的變量和實驗現象,并利用相關地圖和材料,小組討論探究水土流失的影響因素,完成導學案活動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小組代表上臺展示。其他同學補充 (教師活動)評價及小結:總書記說“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 中游水土流失的治理很重要。經過多年的努力,黃河中游黃土高原已漸漸披上了綠裝。(展示總書記兩次在黃土高原的照片) 設計意圖:現場演示水土流失實驗,激發學生求知欲;通過小組合作,讀圖、分析材料、交流知識,分析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增強學生課堂的主動性,促進全面發展,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 (承轉過渡)中游的水土流失,使得黃河含沙量激增,這些沙去往了何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 (教師活動)播放地上河視頻,提供相關資料,引導學生思考地上河的成因及危害,并說出治理措施。倒計時4分鐘。 (學生活動)認真觀看地上河視頻,結合地上河成因思維導圖,小組討論,完成導學案活動二“地上河的成因與危害”。小組代表搶答并上臺展示。 (教師活動)對學生回答進行評價,適當時候進行引導。中游的水土流失與下游地上河形成息息相關。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 設計意圖:通過倒計時功能,提醒學生把握時間。利用課堂搶答,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與主動性。 (承轉過渡)在降水少的冬春季節,黃河某些河段也會出現河水決堤泛濫現象,這是為何呢? (教師活動)播放凌汛視頻,引導學生總結凌汛發生條件。 (學生活動)觀看視頻,了解凌汛發生條件,思考并小組合作探究完成導學案“預防凌汛” (教師活動)查看學生答題情況投屏并請一位同學擔任“老師”進行點評。 設計意圖:通過材料學會分析問題成因,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同步展示學生學習情況,便于了解學生課堂學習效果,分析學生學習難點。 (學生活動)結合黃河的憂患分布圖及下方治理措施,將治理措施與問題相對應 設計意圖:及時總結各河段問題與治理措施,促進知識結構化。 (四)黃河十年巨變 (教師活動)展示十年間黃河的各項數據變化(水土流失面積減少、生態綠線推進)、黃河各河段的景觀圖片十年前后對比 (學生活動)自豪、鼓掌 設計意圖:通過黃河流域統計數據和景觀圖,展現黃河流域的治理成效,激發同學的愛國情感,為祖國的強大和黃河流域的改善自豪。小結 今天我們追隨總書記的足跡了解來黃河,并為黃河流域的發展建言獻策。滔滔黃河奔騰不息,華夏文明綿延不絕。在黨的領導和各族人民的努力下,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再也沒有出現過改道與決口。如今的黃河歲歲安瀾,河清海晏,相信總書記殷殷叮囑的“讓黃河成為造福百姓的幸福河”就在不遠的明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