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球上的大氣》復習教案第1課時 地球上的大氣課程標準 1、運用圖表等資料,說明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及其與生產和生活的聯系。2、運用示意圖等,說明熱力環流原理,并解釋相關現象。教學重點 運用示意圖,了解熱力環流的成因和分布特點,并應用于實際。一 課時教學過程(結合學習目標的學習活動或任務設計)時長 活動/任務名稱 活動/任務設計20分鐘 知識梳理 大氣組成和垂直分層1.大氣組成2.大氣垂直分層二、大氣的受熱過程: 一方面,大氣對太陽輻射具有削弱作用,另一方面,大氣對地面具有保溫作用。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通過大氣逆輻射把熱量還給地面。云層愈厚,云量愈多,大氣逆輻射愈強。所以,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氣溫高。農民為了防止農作物凍傷,制造煙霧就是這個道理。現象原因分析:現象1: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氣溫低——由于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反射作用;現象2:晴朗的天空呈現蔚藍色——大氣對太陽輻射的散射作用;現象3: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黃昏,天空明亮——大氣對太陽輻射的散射作用;現象4:深秋或初冬,霜凍多出現在晴朗的夜里——大氣逆輻射弱(即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弱);三、熱力環流:地表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運動形式。 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由此可知:氣流垂直運動的原因是地表冷熱不均,而大氣水平運動的原因是水平氣壓梯度(即水平氣壓差),所以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大氣水平運動的原動力。(1)海陸風:海洋熱容量大,陸地較小 → 白天陸地比海洋升溫快,氣溫較海洋高 → 陸地熱空氣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壓,海洋氣流下沉,海面形成高壓 → 風從海洋吹向陸地(海風)。夜晚陸地則降溫較快,其余情況與白天相反(陸風)。(2)城市風:城市氣溫較郊區高(城市熱島效應)→ 城市氣流上升,郊區氣流下沉 → 近地面氣流從郊區流向城市。(城市降水比郊區多就是因為城市氣流上升,空氣中的水汽易冷卻凝結而成,但城市的霧和云比郊區多則是因為城市的塵埃較郊區多,即凝結核較多的緣故)如圖1310分鐘 歸納提升 1、大氣主要成分對大氣環境影響的因果關系:(1)二氧化碳:CO2→吸收長波輻射(地面輻射)→升溫同時釋放熱能→射向地面的熱量→保溫作用。(2)臭氧和氧原子。①高層大氣中的O原子→吸收波長較短的紫外線→升溫使大氣電離→形成電離層。②平流層中的O3→吸收波長較短的紫外線→升溫的同時阻擋到達地面的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線傷害。(3)水汽。①近地面水汽吸收地面熱量→大氣升溫。②水汽溫度變化→吸熱或放熱→水的相變→云、雨、霧、雪等天氣現象的發生。(4)雜質。①塵埃物質→吸附水汽→霧或降水;②塵埃物質→削弱太陽輻射→大氣能見度降低。2.理解熱力環流的形成,關鍵抓住以下四個關系(1)溫壓關系(2)風壓關系:水平方向上,風總是從高壓吹向低壓。(3)垂直方向上氣壓的變化: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氣壓越低,海拔越低,氣壓越高。(4)等壓面凹凸關系:高壓處等壓面上凸,低壓處等壓面下凹。近地面等壓面與高空等壓面彎曲方向相反。10分鐘 典例示范 近些年來,生活在伍拉斯頓群島的許多動物視力嚴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內障,野兔和鳥類幾乎雙目失明,漁民捕到的魚大多數是盲魚。當地居民外出時暴露的皮膚很快就被曬得通紅,眼睛也有癢痛感。這種情況是由大氣層中臭氧層被破壞而造成的。讀圖并回答(1)、(2)題。(1)造成當地環境問題的臭氧層空洞出現在 ( )A.北極上空 B.南極上空C.赤道上空 D.北大西洋上空(2)臭氧層能夠大量吸收 ( )A.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B.太陽輻射中的紅外線C.地面輻射D.大氣輻射【解析】(1)選B,(2)選A。第(1)題,臭氧空洞在地球的兩極地區均有出現,尤以南極地區最為嚴重。圖示信息表明該群島位于南美洲的最南段,應該是受南極的臭氧空洞影響而造成的環境問題。第(2)題,臭氧強烈地吸收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讓生物免受傷害。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