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章 地表形態的塑造第二節 構造地貌的形成一、教學目標1.聯系示意圖分析、理解構造地貌與地質構造的關系。(綜合思維)2.舉例說明板塊運動的特點及其對地貌的影響。(綜合思維)3.結合材料分析,理解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人地協調觀)二、教學重難點結合實例,解釋內力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并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三、教學方法講授法、例證法。歸納法四、教學過程(第二課時)【導入新課】讀圖提問:為什么堅硬的地殼能夠發生褶皺,形成巨大的山系呢?引出地殼運動、板塊運動上節課學習的地質構造與地貌一般立足于小尺度的構造地貌,那么全球的海陸格局以及全球尺度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板塊運動與地貌【承轉】要講板塊運動先從板塊構造學說講起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假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一)板塊構造學說【播放視頻】板塊構造學說思考與總結:1、結合視頻材料和教材圖文概述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2、全球的巖石圈劃分為哪六大板塊?是怎樣的劃分的呢?3、板塊之間是怎么運動呢?并因此產生哪些不同的地貌形態?(二)板塊運動1、板塊相向運動圖片顯示和動畫演示結論:當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碰撞時,相互擠壓并抬升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案例分析】①地處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的消亡邊界 :褶皺隆起而形成高大的褶皺山系,亞洲喜馬拉雅山系②地處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碰撞消亡邊界 a.形成高大褶皺山系——南歐阿爾卑斯山b.地中海、黑海海域面積變小③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消亡邊界:島弧鏈和海溝④南極洲、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海岸山脈—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總結歸納在表格中:板塊運動 邊界類型 地表形態 圖示碰撞相向案例探究:紅海的形成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背運動a.非洲大陸上形成大裂谷,東非大裂谷,裂谷積水成湖,形成斷裂構造湖, 如維多利亞湖,坦噶尼喀湖,馬拉維湖。b.紅海海域板塊張裂,面積增加。(2) 板塊的相離運動 大洋中脊的形成 板塊張裂,巖漿沿薄弱地帶或裂隙噴出形成海嶺總結歸納至表下中板塊運動 邊界類型 地表形態 圖示碰撞相離三、山地對交通的影響(一)山地對交通運輸建設的影響與平原相比,山地相對高度和坡度大,不利于人類通行。一方面,在山區修建交通運輸線路,成本高,難度也大。另一方面,山地地質構造復雜,坡地穩定性差,對交通運輸設施和人員安全構成威脅。提問:山地交通以哪種交通運輸方式為主?為什么?公路 因為鐵路的最大限制坡度遠小于公路,說明其對地形的要求較高。(安全性)山地地區修鐵路的工程量和造價均比平原、丘陵地區高。綜合分析來看,在山區修鐵路交困難,而發展公路相對較易。(建設成本和施工難度)2、山區交通運輸線路布局讀圖思考:山區公路布局在哪里?為什么?山麓、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因為地勢相對和緩;山區人口主要集中在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承轉】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在山區交通線路建設中,越來越多地采用了橋(梁)隧(道)相結合的方式【播放視頻】雅西高速的橋遂設計觀看視頻回答:交通線路的橋遂設計有什么作用?橋遂的設計不僅縮短里程 ,提高通行速度,減少通行時間;而且可以避免自然災害威脅。【探究活動】圖 2.25 是某山區公路走向示意圖,根據圖分析如下問題:1.公路選線時考慮了哪些自然因素 又是如何處理與這些自然因素的關系的 2.山區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哪個地形單元中,與公路線的選擇是否有關 這種現象說明了公路線的選擇還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