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地球的運動第二節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三)本節內容主要從學習四大知識點。1.知道晨昏線的特點和應用。2.理解時差計算中日期的變換和自然日界線的劃分。3.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在生活上的應用。4.知道二十四節氣的劃分。綜合思維:運用地球公轉的規律和原理解釋晝夜長短變化、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四季變化等自然現象。地理實踐力:結合具體圖文材料,認識不同地區的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的特征。人地協調觀:認識真實的地球運動,形成正確的地球觀。時差計算中日期的變更和自然日界線的劃分。(重點)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在生活上的應用。(難點)教師準備:教材、課件、練習學生準備:教材、筆記本、紙筆主要環節與時間 教師(講解、提問、演示)活動 學生活動新課導入 請同學們回答: 前段時間晝長夜短變化情況 回憶、思考、積極 回答(1)一、晨昏線的特點 ①始終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平分地球,是過球心的大圓。 ③始終平分赤道,赤道全年晝夜等長。 ④移動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 (自東向西),移動速度與地球自轉速度相同。 ⑤春分、秋分日與某一經線圈重合,平分所有緯線,全球晝夜等長。 ⑥夏至日與極圈相切,北極圈上出現極晝,南極圈上出現極夜現象。 ⑦冬至日與極圈相切,南極圈上出現極晝,北極圈上出現極夜現象。 思考、分組討論、回答所提問題、做筆記二、時差計算和日界線 (一)時差計算中的日期變更 兩地相隔幾個時區,相差就是幾小時;越在東邊的地方,時間越早。即 “東加西減”。但有時會在計算中出現時刻不在 0-24 這個區間內的特殊情況。這個時候即使不越過國際日界線,也需要進行日期的變更。 思考、討論、回答并做筆記(二)日界線 因為在地球上有兩條日界線,一條是人為日界線,即國際日界線,以 180°經線為參考劃定的,是一條固定的日界線;另一條是自然日界線,即地方時為 0 時/24 時的經線,是一條不固定的日界線,在地球自轉一周 24 小時內,每一條經線都有機會成為自然日界線。三、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 的應用 (一)晝夜長短的應用 1.根據晝弧或夜弧的度數計算晝夜長短晝長時數 = 晝弧度數 / 15° 夜長時數 = 夜弧度數 / 15° 2.根據晝夜長短計算日出、日落時間 ①白天,日出、日落時間關于正午 12 點對稱;②夜間,日出、日落時間關于 0 點對稱; ③上午時長=下午時長,前半夜時長=后半夜時長。日出時刻 = 12 - 晝長 / 2 = 夜長 / 2 日落時刻 = 12 + 晝長 / 2 = 24 - 夜長 / 2 3. 根據緯度判斷晝夜長短和日出日落時間 同一條緯線上各點,晝長、夜長、日出和日落時刻相同。南北半球緯度相同的地方,晝長、夜長情況相反。 (a°N 的晝長 = a°S 的夜長) (二)正午太陽高度的應用 1.正午太陽方位 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內正午太陽有時在南方,有時在北方。在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區,全年正午太陽都在南方。 在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全年正午太陽都在北方。 2.日出、日落方位 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時,地球上(除了極晝、極夜地區)日出方位在東北,日落方位在西北。 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時,地球上(除了極晝、極夜地區)日出方位在東南,日落方位在西南。 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時,日出方位在正東,日落方位在正西。四、二十四節氣 我國古代歷法將地球繞日公轉的規律與地球上的氣候變化、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變化規律相結合,將一年分為 24 個等份,以春分點作為起點,地球每運行 15°, 日期大約經過 15 天,對應一個節氣并給每一個等份取了專有名稱,合稱為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所確定的一年,與回歸年長短基本一致,每個節氣在后來公歷中的日期基本固定。因而,二十四節氣可以作為農事安排的科學依據。直至今天,不僅黃河流域,我國各地的農事活動多依據二十四節氣。鑒于對科學、歷法、農事指導乃至中華文明的重大意義,2016年,二十四節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