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綜合思維:運用地球自轉的特征,解釋與自轉有關的自然現象和人類活動。2.地理實踐力:認識地球自轉和公轉規律,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3.人地協調觀:認識真實的地球運動,形成正確的地球觀。二、教學重難點1.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2.自轉的角速度和線速度。3.直射點的移動規律。三、教學方法講授法、小組討論法。四、教學過程【新課導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地球運動的兩種形式,分別是地球的自轉和地球的公轉。我們說,地球是傾斜著身子繞著太陽公轉的。地球作為一個球體怎么會有所謂的,傾斜還是不傾斜呢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黃赤交角及其影響》。通過復習舊知,引出新的問題。從而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新課教學】1.黃赤交角地球自轉的同時也在圍繞太陽公轉。過地心并與地軸垂直的平面稱為赤道平面,地球公轉軌道平面稱為黃道平面。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之間存在一個交角,叫作黃赤交角。目前的黃赤交角是 23°26′。【思考】我們北半球夏半年距離太陽較遠,冬半年距離太陽較近,為什么夏季反而比冬季要熱呢?實際上,雖然地球繞日公轉有近有遠,但太陽的熱量,并非通過熱傳導傳遞給地球的,而是通過太陽輻射傳遞給地球的。太陽輻射的強弱與太陽光線入射的角度有很大的關系。【思考】1.哪一幅圖為太陽直射光線?2.哪一幅圖太陽輻射量多?觀察 A B 兩幅圖片,哪一幅圖表示太陽直射光線?很顯然,B 圖中的太陽光線與地平面是垂直的。因此 B 圖表示太陽直射光線。那么,兩幅圖單位面積上的太陽輻射量相同嗎?哪幅圖的太陽輻射量更多呢?首先,兩幅圖的太陽輻射量是不同的。B 圖單位面積的太陽輻射比 A 圖要多。這就類似于我們使用手電筒照明,當垂直照射在墻面上時,手電筒的光線更集中,中心更亮。當傾斜照射在墻面上時,手電筒的光線較分散,中心比之前稍暗。當太陽光線垂直照射在地表時,單位面積上接受的太陽輻射更多;當太陽光線傾斜照射在地表時,單位面積上接受的太陽輻射較少;并且,太陽光線與地平面的夾角越小,單位面積上接受的太陽輻射就越少。這又與夏季比冬季熱有什么關系呢?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什么是太陽直射點?2.太陽直射點太陽直射點是地球表面太陽光射入角度為 90°的地點,它是地心與日心連線和地球球面的交點。3.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地軸的空間指向和黃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時期內可以看作是不變的。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不同,地表接受太陽垂直照射的點(簡稱太陽直射點)是有變化的。太陽直射的范圍,最北到達北緯 23°26′,最南到達南緯 23°26′。夏至日:北半球夏至日(6 月 22 日前后),太陽直射北緯 23°26′之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南移。秋分:到秋分日(9 月 23 日前后),太陽直射赤道。冬至:至冬至日(12 月 22 日前后),太陽直射南緯 23°26′。春分:之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北返,春分日(3 月 21 日前后),太陽直射赤道,到了夏至日,太陽再次直射北緯 23°26′。太陽直射點在南、北緯 23°26′之間的往返運動,稱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北緯 23°26′稱為北回歸線,南緯 23°26′稱為南回歸線。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周期就是一個回歸年。【課堂活動】繪制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示意圖按如下步驟畫示意圖,表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軌跡1.在圖上繪制三條平行且等距的直線,分別表示赤道、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2.在三條直線的適當位置標注四個點,分別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陽的直射點。3.結合課文關于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描述,畫一條曲線表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軌跡。【課堂活動】歸納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4.黃赤交角的變化前面我們介紹黃赤交角的度數時,強調了“目前”,黃赤交角的度數是 23°26′,實際上 黃赤交角一直存在微小的變化。變化的范圍在 22°到 24°30′,變化的周期約為 4.1 萬年。由于黃赤交角的變化非常緩慢,短時期內,可以忽略黃赤交角的變化。從 1984 年起, 天文學上用的黃赤交角的數值為 23°26′21″,也就是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數值。【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