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一第四章第二節洋流教學設計(人教版)(第二課時)一、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運用世界洋流分布圖,說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并舉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核心素養目標: 1.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說明全球風帶模式和洋流模式的關系(綜合思維)2.舉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的影響(地理實踐力)3.樹立正確的海洋觀念,增強現代海洋意識(人地協調觀)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說明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人類和地理環境的影響。難點:影響洋流形成的因素和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的影響。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案例探究法。四、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復習導入】上節課學習了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這節課我們主要通過一些案例的分析,來深入掌握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展示圖片:洋流對自然地理環境和人類的影響有哪些? 對海洋生物、海洋航行、海洋污染都有影響。今天我們來繼續深入了解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的影響。 學生回憶洋流對自然地理環境和人類的影響 引導學生復習前面知識引,繼續深入探究洋流的影響。【讀圖思考】播放視頻。展示世界洋流分布圖和8月表層海水溫度圖片,分析洋流對氣候的影響。1.洋流對氣候的影響①促進高低緯度間的熱量和水分的輸送和交換,調節全球熱量和水分平衡。 學生看圖分析洋流對氣候的影響 引導學生溫故知新。深入學習洋流的知識。【案例探究1】展示北大西洋暖流圖。北大西洋暖流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暖流之一,面積大,深度達300米以上,而且流量巨大。暖流將熱量源源不斷地輸往歐洲西部,使得北緯55°﹣70°的大西洋東岸最冷月平均氣溫比西岸高16﹣20℃。如果沒有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英國北部和挪威的海港將有半年以上的封凍期,而在其影響下,北極圈內出現不凍港。如圖為卑爾根的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讀材料,指出北大西洋暖流成為世界上最強大暖流之一的主要表現。北大西洋暖流的面積大;深度深(300米);流量大。(2)描述卑爾根的氣候特征。夏季涼爽(最高月均溫16℃);冬季溫和;氣溫年較差小;降水量非常豐富(約1800毫米);季節變化小。(3)大西洋西岸的拉布拉多北部和東岸的卑爾根緯度大體相當。為什么兩地植被景觀差異如此顯著?卑爾根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增溫增濕,水熱條件更好,形成森林景觀;拉布拉多半島北部受拉布拉多寒流影響,降溫減濕,形成苔原景觀。 (4)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港位于(69°N,33°E),是北極圈中唯一的不凍港。盡管冬季氣溫低于-30℃~-40℃,但港灣終年不凍。分析摩爾曼斯克港終年不凍的原因。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增溫增濕而終年不凍。【案例探究2】展示澳大利亞氣候與洋流分布圖。如圖所示,澳大利亞東西兩岸臨海地區緯度相同,卻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景觀,這是什么原因呢?西岸受副熱帶高壓和信風控制,干燥少雨;西澳大利亞寒流經過,降溫減濕,因此西岸的熱帶沙漠氣候直逼海岸。而同緯度的澳大利亞東岸卻是熱帶雨林氣候。因為在東岸,東南信風是從海洋吹來的暖濕氣流,受地形抬升后就形成了豐富的地形雨;沿岸有東澳大利亞暖流流經,增溫增濕,因此,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展示世界氣候類型圖和世界洋流分布圖。讀圖,找出和澳大利亞東北部緯度分布相似的熱帶雨林還有哪些地方?附近洋流有什么共同之處?在西非海岸、馬達加斯加島東岸、中美洲東岸、巴西東南沿海,都有熱帶雨林氣候分布。附近的洋流都有暖流流經,增溫增濕。熱帶沙漠氣候一般分布在南北緯20°-30°大陸西岸.但秘魯沿岸沙漠氣候分布直逼赤道,呈狹長條帶狀分布,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秘魯沿岸有強大的秘魯寒流流經,降溫減濕。另外,安第斯山脈直逼海岸,阻擋東部氣流,使秘魯沿海形成狹長的熱帶沙漠氣候。【總結歸納】1.洋流對氣候的影響①調節全球熱量和水分平衡:促進高低緯度間的熱量和水分的輸送和交換,調節全球熱量和水分平衡。②影響所經海面及附近地區沿岸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活動探究】展示科隆群島圖文資料。隆群島位于赤道太平洋東部(右圖4.13),距離南美西海岸約1000千米。這里氣候涼爽干燥,以黑巴克利索港為例,其平均海拔6米;月均溫最高26.7℃,最低22.7℃;年降水量578毫米。展示熱帶雨林氣候類型圖和科隆群島示意圖。1.比較科隆群島的氣候與熱帶雨林氣候的差異。 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科隆群島氣候涼爽,氣溫年較差較小,空氣濕度小,大部分地區干燥少雨。因此科隆群島的氣候比熱帶雨林氣候年均溫低,降水少。展示世界洋流分布圖和科隆群島示意圖,2.對照洋流分布圖,找出影響科隆群島的洋流。科隆群島位于太平洋東部,跨赤道兩側,處在暖寒流交匯處。來自南部的秘魯寒流和北部的赤道暖流交匯于此。其主要受秘魯寒流的影響。展示洋流圖和科隆群島示意圖,3.解釋洋流對科隆群島氣候的影響。受秘魯寒流降溫減濕作用的影響,空氣濕度小,所以大部分地區干燥少雨,甚至無雨。氣溫較低,比較涼爽。展示世界漁場分布圖和秘魯漁場的成因示意圖,秘魯漁場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漁場之一,分析其成因。秘魯沿岸處在東南信風帶內,東南信風 (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8%9C%E5%8D%97%E4%BF%A1%E9%A3%8E / 1968341"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A7%98%E9%B2%81%E6%B8%94%E5%9C%BA / _blank )從南美大陸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D%97%E7%BE%8E%E5%A4%A7%E9%99%86"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A7%98%E9%B2%81%E6%B8%94%E5%9C%BA / _blank )吹向太平洋,屬于離岸風,在離岸風的影響下,向北流的秘魯寒流形成離岸流。表層海水遠離陸地而去,深層海水上升補充流走的海曙,在沿海地區形成上升流,將海底豐富的營養鹽類帶至海洋表層,浮游生物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B5%AE%E6%B8%B8%E7%94%9F%E7%89%A9 / 3031572"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A7%98%E9%B2%81%E6%B8%94%E5%9C%BA / _blank )大量繁殖,為魚蝦提供充足的餌料,有利于形成大漁場。展示世界漁場分布圖,找出其他三個漁場分別是什么?分析其成因。其他三個漁場分別是北海道漁場,紐芬蘭漁場和北海漁場。這三個漁場都位于暖寒流交匯處。北海道漁場出診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處在墨西哥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匯處。北海漁場則有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冷水在此交匯。暖寒流交匯的海區,海水受到攪動,可以把深層的營養鹽類帶到表層,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為魚類提供餌料。兩種洋流匯合還可以形成“水障”,阻礙魚類游動,使得魚群集中,因此也容易形成大漁場。展示紐芬蘭漁場圖文資料,紐芬蘭漁場曾是世界四大漁場之一,由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灣暖流在紐芬蘭島附近海域交匯而形成,有著“踩著鱈魚背就可以上岸”的美名。被譽為“大西洋的巨大金礦”。但經過幾個世紀的肆意捕撈之后,特別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型機械化拖網漁船開始作業后,漁業資源逐漸枯竭。2003年,加拿大漁業部宣布徹底關閉該漁場。思考:說出紐芬蘭漁場衰落的原因。持續性的過度捕撈,導致漁場逐漸衰退。如何恢復紐芬蘭漁場的漁業資源?紐芬蘭的案例對漁業資源的開發有什么啟示?關閉漁場,實施禁漁令;制定休漁期,合理捕撈。:海洋漁場形成條件【總結歸納】洋流對海洋生物的影響①暖寒流交匯: 北海漁場、北海道漁場、紐芬蘭漁場②沿岸上升流:秘魯漁場【方法指導】如何分析海洋漁場的形成條件?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的海域,餌料豐富,漁業資源豐富。而浮游生物的繁殖需要豐富的營養鹽類、有機物質,以及充足的光照。在一些特殊的海域位置滿足條件就可以形成漁場。比如,在寒暖流交匯海區和上升流海區,,海洋底部營養鹽類上泛到表層,利于浮游生物生長;在河流入海口附近,河流帶來的泥沙里也有較豐富的營養物質,利于浮游生物生長。淺海大陸架大陸架海區光照充足,有利于于浮游生物生長,形成大漁場。展示舟山漁場資料。【案例探究3】展示圖文資料:偉大的航海家哥倫布1492年第一次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圖中①線)用了37天時間。1493年哥倫布第二次去美洲(圖中②線)僅用了20天。我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下西洋(圖中③線)比哥倫布橫渡大西洋早了整整半個世紀。請結合下圖思考:哥倫布第二次的航行比第一次少用了17天,為什么?1492年到美洲的航線緯度較高,大體是逆著北大西洋暖流的方向航行,速度較慢。1493年第二次先順著加那利寒流南下,再順著北赤道暖流向西航行,順洋流速度快了很多。 2.有利于航行的角度考慮,鄭和下西洋的最佳季節應是什么時候?古代航行時主要是借助風力和洋流,鄭和下西洋的最佳季節是冬季,因為冬季從我國近海南下時,盛行偏北風,順風航行速度快。進入北印度洋后,冬季盛行東北風,形成向西流的季風洋流,順風順水,速度較快。【案例探究4】展示圖文資料:英國的泰坦尼克號客運輪船是一艘當時世界上體積最龐大的超級豪華郵輪,于1912年建造完畢,有“永不沉沒”的美譽。然而,1912年4月14日,在它的首次航行中,泰坦尼克號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大約在41°43'55.66"N 49°56'45.02"W附近),導致船體斷裂而沉入海底,1517人喪生。為什么這里會有冰山?拉布拉多寒流帶來了冰山。展示海霧圖片:除了冰山外,海霧也會對航行帶來威脅。海霧的形成需要什么樣的條件?海霧的形成需要水汽和低溫。受洋流影響形成的海霧:①寒暖流交匯處②低緯地區寒流流經的海域③高緯地區暖流流經的海域總結:3.洋流對航行的影響 ①順洋流航行速度快,節省燃料,逆洋流航行速度慢: ②冰山和海霧影響航行安全【案例探究5】展示圖文資料:日本氣象研究所和電力中央研究所的聯合研究小組專家指出,福島核電站的第一核電站泄漏到海中的放射性銫-137,將沿著日本暖流向東擴散,二三十年后又會回到日本沿海。結合所學知識,解釋專家做出這種預測的依據。全球洋流是環流系統,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亞寒流以及北赤道暖流共同組成了中低緯度大洋環流,所以這種預測是有依據的。總結:4.洋流影響海洋污染:加快凈化速度,但擴大污染范圍。 學生分析具體案例,讀材料了解北大西洋暖流的特點及其對氣候的增溫增濕作用。 分析摩爾曼斯克港終年不凍的原因。 學生看圖回答洋流對沿岸氣候的影響學生通過活動探究,認識到洋流對科隆群島的氣候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當地的生物。學生找到秘魯漁場,分析形成原因學生分析紐芬蘭漁場衰落的原因及如何恢復的措施。學生深入分析歸納漁場形成的條件。學生根據案例分析洋流方向對海洋航行的影響學生根據案例分析洋流帶來的冰山和形成的海霧對海洋航行的影響學生看圖回答洋流對海洋污染的影響 學會提取圖文信息,理解洋流對氣候、植被類型的影響。讓學生學以致用,分析不凍港的形成原因。讓學生能結合洋流分布模式圖和區域背景知識,分析氣候的成因。提高高綜合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歸納總結讓學生對比分析方法理解洋流對氣候的影響程度很大。學會學以致用,用洋流的分布來分析原因。從科隆群島附近的秘魯漁場,過渡到洋流對生物分布的影響。讓學生學會分析漁場的形成原因。讓學生從紐芬蘭漁場的興衰案例中認識到合理開發海洋資源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海洋觀念,增強現代海洋意識(人地協調觀)讓學生掌握分析漁業資源豐富的思路方法。設計案例3和案例4是讓學生從不同的案例中提取信息,分析歸納洋流對海洋航行的影響,要從利弊兩個方面全面分析。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辯證思維。讓學生關注時事熱點,關注環境問題理解洋流對海洋污染的影響。課堂小結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