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三節 海水的運動本節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三節內容,主要學習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海浪、潮汐、洋流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教材主要以文字描述、圖片呈現、案例分析、探究活動等方式依次列舉了海浪、潮汐以及洋流的基本運動規律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第一課時的內容為海浪的形成原理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課標內容 核心素養目標課程標準 運 用 圖 表 等 資 料, 說明海水的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區域認知 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釋 海水運動的規律,區分不同海水運動的形式。地理實踐力 識別與海浪有關的環境要素,具備 一定的觀察,調查等合作的意識,求知的態度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目標解讀 了解海浪的主 要成因及作用 了解海浪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了解人類利用海浪運動的規律對海洋資源進行開發的主要途徑 綜合思維 認識海浪的形成原因,能夠了解與 分析人類開發海洋資源的具體運用原理。人地協調觀 結合不同的海浪形式,說明海浪運 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樹立正確的海洋環境意識。重點:掌握海水運動的其中一種基本形式——海浪的形成過程其運動規律。難點:掌握不同形式海浪形成原理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教材多媒體 自制教具情景導入:諾曼底登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關鍵戰役。1944 年,盟軍在英國集結,計劃在夜間橫跨英吉利海峽,登陸法國諾曼底地區。此戰涉及多兵種的合作,海軍要求在海水水位最低時行動,便于爆破隊破壞德軍在海岸帶布置的障礙物,保護登陸艦安全靠岸;陸軍登陸部隊要求在海水水位最高時行動,減少士兵在海灘上暴露的時間;空降部隊要求行動時有明亮的月光,便于識別地面目標。最終指揮部選擇了 6 月 6 日(農歷閏四月十六)作為登陸日,為什么選擇這一天?今天通過學習《海水的運動》這一節內容,我們就會知道答案。教師設問:海水的基本運動形式有哪些?(教師板書)表層海水的基本運動形式學生討論回答,教師點評。通過學生的回答,總結表層海水的運動主要三種基本形式——海浪、潮汐以及洋流。并首先介紹一、海浪(板書)的相關知識。學生閱讀 P57-P58 頁,教師先介紹海浪的基本概念以及種類,包括風浪、風暴潮和海嘯,解釋描述海浪的基本要素,波峰、波谷、波高和波長的含義。介紹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海浪——風浪的形成原因以及風速海浪大小的關系。教師設問: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有哪些利用風浪的例子?它的原理是什么?點學生回答問題,教師點評,解釋需要不同海浪條件的活動的原因。(過渡)從以上活動可知,人們在從事各類生產和生活活動時,需要密切關注海浪的情況,那么海浪的觀測是怎么進行的,我們有是如何進行未來海浪情況的預報?教師布置活動探究,看課本P57 頁波浪要素的示意圖,小組分析海洋中波高的測試方法,并請學生把小組討論的結果推薦代表進行回答。教師點評,解釋當前的海浪監測方法是運用水文浮標,監測波峰與波谷高度,從而計算出浪高,在獲取不同位置的浪高后,將這些數據輸入到計算當中,結合氣象與海洋的發展趨勢,對未來的海浪情況進行預報。(過渡)剛才提到的海浪是由風形成的,如果海上的風力很大,又會有出現什么樣的現象呢? 介紹風暴潮的基本概念,使用 PPT 播放關于風暴潮的視頻。總結風暴潮是由于受到強風以及海水漲潮所導致的水位暴漲的現象,屬于一種災害性的自然現象,并介紹風暴潮可能會造成的危害,如:海水倒灌、建筑損壞等。介紹課本中 1953 年荷蘭遭受風暴潮襲擊的案例。(過渡)討論:通過上面的學習,同學們能否說說“無風不起浪”和“無風三尺浪”是怎么回事呢?總結海浪和風暴潮的主導因素是風力的作用,引出海嘯是由于海底地震、火ft爆發或水下滑坡、坍塌等可能會引起海水的波動的現象所造成的巨浪,使用 PPT 播放關于海嘯的視頻。 介紹 2011 年日本海嘯的案例,說明海嘯對于人類活動的危害。(過渡)提問:在了解了風暴潮與海嘯對我們生活的危害以后,那么我們如何降低以及避免?學生看課本P58 頁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討論回答。教師介紹當前減緩海浪對海岸的侵蝕的主要方法,分別是修建海堤以及種植海岸防護林。重點介紹紅樹林的作用以及當前的分布狀況。課堂小結:課后習題: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動能和勢能,受風、洋面、地形等因素影響。下圖示意我國沿海局部海域波浪能密度的分布。據此完成 1~2 題。1.圖中區域( )A.位于我國渤海和黃海沿岸B.波浪能密度北部小于南部C.海域的水深北部大于南部D.海岸線平直處波浪能集中2.關于波浪能( )A.波浪能不可再生,是新興清潔能源B.波浪能較穩定,已被廣泛開發利用C.北半球比南半球洋面廣,能量更大D.我國東南沿海夏秋季節波浪能較大B。A 位于我國渤海和黃海沿岸,從圖中的陸地及經緯度信息,我們可以看出圖片所表示的區域為東海沿岸,因此 A 不正確。B,圖中實線為波浪能密度的等值線。在圖中北部海域的波浪能密度等值線要比南部稀疏,因此 B 正確。圖中以虛線表示等深線,看到北部海域 50 米等深線距離海岸的位置比南部更遠。由于海洋的深度一般是從陸地向海洋逐漸變深因此等深線距離陸地越近的海域水深越深,所以 C 不正確。海浪具有侵蝕海岸的作用,因此海岸線平直的地方,波浪能一般較低,所以 D 不正確。D。A 波浪能既是新興清潔能源也是可再生能源,所以 A 不正確。B 波浪能作為新興清潔能源目前還沒有被廣泛開發利用,所以 B 也不正確。C 由世界海陸分布上可知,南半球的洋面比北半球廣,能量也應該是南半球大,因此 C 也不正確。D 由于我國東南沿海夏秋季節,經常受熱帶氣旋的影響,風力往往較大,因此東南沿海夏秋季節波浪能較大,所以該題正確選項是D。港口適宜選擇在避風的海灣內,下圖為某沿海地區示意圖,據此完成 3~4 題。3.圖中四個區域中,風浪最大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4.圖中四個區域中,最適合作為港口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A。甲海域位于島嶼和大陸之間,受海峽“狹管效應”影響風浪較大。乙海域同樣位于島嶼和大陸之間,但島嶼對盛行風有阻擋效應,因此風浪較小。丙和丁則位于海灣內風浪較小因此A 選項正確。D。丙和丁位于海灣內風浪較小適宜作為港口。而從海灣灣口的朝向看,丙海灣對盛行風的阻擋作用較弱,丁海灣對盛行風的阻擋作用較強,所以丁為最適宜作港口的海域。因此答案為D 選項。風暴潮是由劇烈的大氣擾動,如強風和氣壓聚變(通常指熱帶氣旋和溫帶氣旋等天氣現象)導致海面異常升高,使受其影響的海區的潮位(漲潮時的水位)大大超過平常潮位的現象。讀圖,回答 5~6 題。5.據圖推測,該日影響渤海灣風暴潮潮位的天氣現象最可能是( )A.熱帶氣旋 B.溫帶氣旋C.溫帶高壓 D.熱帶低壓6.該日風暴潮災害最嚴重的位置在渤海灣的( )A.東南部 B.東北部C.西北部 D.西南部B。圖中展示的是渤海灣附近海域,該海域位于溫帶,因此可排除 A、D 選項。造成風暴潮的天氣現象主要是熱帶氣旋與溫帶氣旋,而 C 選項溫帶高壓是較為穩定的天氣系統,不太可能引發風暴潮因此答案是 B 選項。D。海面水位最高的地方為風暴潮災害最嚴重的位置。從圖中可以看出,虛線表示的是海面水平等值線,其等值線從東北向西南逐漸增大,因此西南部是水位最高的地方。所以答案是 D選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