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24 課 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教學設計一、教學理念(一)凸顯核心素養,落實課標要求;(二)把握、吃透、用透教材;(三)講好中國故事,涵養家國情懷。 二、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本課屬于普通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八單元第 2 課。本課分 4 個子目,其中第一、第二子目涵蓋了全面抗戰爆發后,圍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民黨所領導的正面戰場以及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敵后戰場抗戰的大致經過及發生的主要戰役,以及民族工業和高校內遷、敵后軍民開辟并發展抗日根據地的主要史實。第三子目以專章形式,論述了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爆發后,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東方主戰場,同時提到了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的觀點。第四子目論述了中國共產黨為抗戰勝利所做的準備——中國共產黨七大以及日本最終無條件投降的經過,以及抗戰勝利之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歷史意義。從內容上來看,教材講述了中華民族如何在極為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團結一致、共赴國難、堅持抗爭并贏得最終勝利,有利于從中汲取歷史經驗,增強民族團結與民族自豪感,教材還提供了地圖、歌曲、照片和原始文獻資料,提供了挖掘歷史細節可能和指引,這對于全面、客觀、有血有肉地理解抗戰史是非常有意義的。同時教材注重對重要理論問題的關注,即明確提出了中國戰場是東方主戰場、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抗戰勝利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這三個觀點,這對于正確認識和把握抗戰史指明了方向,需要在教學設計中加以落實。三、學情分析(一)對抗日戰爭有一定了解,能復述戰役名稱等經典史實;(二)對全民族抗戰的艱巨性、殘酷性有一定的感性認知;(三)對本課內容有較強的學習興趣與較強的學習意愿。 四、教學目標(一)學生通過梳理、分析正面戰場、敵后戰場的抗戰史實,認識到抗戰的殘酷與艱巨并理解《論持久戰》發表的重要意義,培養時空觀念、歷史解釋;(二)學生通國認識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堅持和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所作所為,特別是認識中國共產黨在“皖南事變”后的方針和選擇,理解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培養歷史解釋;(三)學生通過認識中國戰場堅持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影響,認識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聯系,理解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培養歷史解釋;(四)學生通過認識十四年抗戰帶給中華民族的歷史影響,理解十四年抗戰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意義,培養歷史解釋;(五)學生在老師引導下分析教材上的地圖,了解敵后抗日根據地、百團大戰的相關史實,從歷史條件出發理解敵后戰場的作用,培養時空觀念;(六)學生通過了解正面戰場、敵后戰場、國外戰場抗戰的史實,認識抗戰的全民族性,體會中華民族團結一心、頑強不屈的抗戰精神,培養民族自豪感與責任感。五、教學重難點分析(一)重點:正面戰場、敵后戰場抗戰的主要史實;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抗日戰爭勝利的重大意義。將這些內容作為重點,原因如下:正面戰場、敵后戰場抗戰的主要史實,是本課內容的主體,占據了本課課文篇幅中的最主要部分;這些史實同時還是得出史論、生成歷史認識、涵養歷史情感態度的基礎,因此作為重點。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這一觀點是對于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的科學認識和評價,中國共產黨堅持和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民族國家利益為重,與國民黨制造“皖南事變”、破壞統一戰線的做法形成了鮮明對照。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這一偉大勝利,對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重要影響,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這個偉大的勝利,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對于中華民族和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極其重大和深遠,遂列入重點。(二)難點:國共兩黨在抗戰中的關系及其作用;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將這兩點作為難點,理由有下:國共兩黨在抗戰中的關系及其作用,在課文內容中未有明確的、專題的敘述,散見于教材的文本之中,因此認識和理解相對較難;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這一觀點,需要站在抗日戰爭的全程、對全民族抗戰的基本史實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基本進程有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加以判斷和把握,因此也將其設置為本課的難點。六、教學設計思路(一)落實學習重點、學習難點的要求(二)理清課本各部分邏輯關系,適度重構內容以便于教學(三)充分挖掘、利用教材與教參的教學資源 七、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盧溝橋事變,標志著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華民族奮起抵抗日寇侵略。然而,此時的中國,在經濟實力、軍事能力和技術水平上,都遠遠落后于日本。面對這樣的現實,中國軍民是如何堅持抗戰的?這場全民族抗戰與當時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有何聯系?這場戰爭的勝利又給中華民族帶來了什么?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們開始本節課,也就是第 24 課《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的學習。(二)第一部分——浴血奮戰的抗爭全面抗戰在時間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戰略防御階段、戰略相持階段與戰略反攻階段。在空間上,可以分為正面戰場的抗戰與敵后戰場的抗戰,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中國軍隊還開辟了國外戰場。下面,讓我們首先聚焦正面戰場。正面戰場指的是中國控制的連片國土與日軍侵華推進線上日控區對峙交戰而形成的戰場,這個戰場上與日軍作戰的中國軍隊主要是由國民黨領導指揮,抗戰的主要力量是國民黨正規軍,戰爭的形式主要是陣地戰。活動:請閱讀課本第一子目,對照下方表格,梳理正面戰場抗戰的重大戰役及其結果,并思考正面戰場抗戰的意義。表一 正面戰場的重大戰役重大戰役 戰役起因 戰役結果 戰役評價淞滬會戰 日軍進攻上海 日軍占領上海 沉重打擊敵 人、粉碎狂妄企圖忻口會戰 日軍進攻太原 日軍占領太原 抗戰初期華北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 次戰役平型關大捷 日軍逼近太原 八路軍殲滅日 軍 全面抗戰以來 首次勝利徐州會戰 日軍南北夾擊 徐州 日軍占領徐州臺兒莊大捷 徐州戰役組成 部分 中國軍隊殲滅 日軍 抗戰以來正面 戰場最大勝利武漢會戰 日軍逼近武漢 日軍占領武漢 規模最大、沉重打擊敵人、推動抗戰進入 戰略相持階段第三次長沙會 戰 日軍進攻長沙 日軍敗退 在國內外產生 了積極影響這些戰役,除第三次長沙會戰是發生于戰略相持階段,其他都發生于戰略防御階段。這些戰役,大多以中國軍隊撤退、日軍推進并占領中心城市而結束。從結果來看,在戰略防御階段,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并未能阻止敵軍深入國土。這反映了抗日戰爭中,中國和日本實力對比的懸殊。但是,這些戰役沉重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推動了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在戰略防御階段,正面戰場抗擊了日軍的主要兵力,是這一時期的主戰場。除了中國軍人的奮戰,中國人民同樣不屈不饒,東部沿海工業與高校的內遷是這種頑強不屈的抗戰精神的生動體現。然而,全面抗戰以來,特別是戰略防御階段,戰局的失利、國土的不斷淪陷,讓一部分人產生了“中國必亡論”的悲觀情緒。同時,也有人產生了“中國速勝論”的不切實際的幻想。問題:請閱讀課本第 140 頁的史料閱讀,思考《論持久戰》發表的意義?《論持久戰》的發表,總結了抗戰以來的戰爭形勢,科學分析了敵我優劣,駁斥了錯誤的觀點,論證了中國必須通過持久作戰贏得最后勝利的戰略指導理論,為全民族抗戰指明了正確的道路。就在日軍快速深入國土、廣大地區淪陷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抗日軍民在敵后戰場展開了抗戰,建立了多個鞏固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從而把敵人的后方變成了抗日的前線。敵后戰場的抗戰由中國共產黨領導,既包括了中國共產黨領導軍民對敵人的軍事上的打擊,還包括了中國共產黨在淪陷區發動和領導人民所開展的抗日斗爭,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辟和鞏固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斗爭。問題:請大家仔細觀察課本第 141 頁的地圖《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形勢圖》,說說敵后抗日根據地有何戰略意義?敵后抗日根據地分布在敵后廣大地區,靠近敵人統治的中心城市和交通線,在戰略上極大地牽制了日本侵略者,配合了正面戰場的作戰。敵后抗日根據地收復了國土,解放了廣大人民,成為敵后軍民持久抗戰的可靠依托。面對敵后抗日根據地軍民的英勇抗戰,日軍圖謀以“囚籠政策”消滅敵后抗日根據地。這種“囚籠政策”指的是用交通線、碉堡和封鎖溝(墻),從敵占區向抗日根據地構成一個個網格狀的“囚籠”,以束縛根據地軍民的抗日活動,并逐個摧毀。面對殘酷的敵人,八路軍決定發動“百團大戰”,主動進攻,以打破“囚籠”。問題:請大家觀察課本第 142 頁的《百團大戰示意圖》,思考百團大戰的主要作戰目標是什么?其意義是什么?百團大戰以破襲敵軍的交通線為主要目標,通過主動進攻,破壞了日軍的交通,摧毀了敵人的大量據點,從而打破了敵人的“囚籠”,極大地打擊了敵人,標志著敵后戰場成為戰略相持階段的主戰場。(三)第二部分——統一戰線的危機就在敵后戰場的抗戰如火如荼之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這就是 1941 年 1 月,國民黨頑固派所制造的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這次事件是在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實行消極抗戰、反共傾向日益增長的背景下發生的。在事變發生后,國民黨頑固派掀起了反共高潮。問題:閱讀課本,面對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的反共高潮,中國共產黨如何應對?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何為重?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頑固派的行為從政治上進行了堅決的反擊,揭露了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戰、殘酷鎮壓抗日軍民的真相。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重,堅持了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堅持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全民族抗戰。在政治上反擊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高潮的同時,中國共產黨還堅持敵后抗日游擊戰爭,并不斷鞏固了擴大抗日民主根據地。問題:閱讀課本,歸納中國共產黨鞏固和擴大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措施。中國共產黨實行“減租減息”政策,鞏固統一戰線;開展大生產運動,基本實現了經濟的自給自足,緩解了經濟困難;采取了“精兵簡政”,加強了部隊的戰斗力,減輕人民負擔;還在根據地進行了民主政治的建設。問題:結合課本第 145-146 頁的材料,分析陜甘寧邊區是如何進行民主政權的建設的,思考這種建設有何意義?頒布《施政綱領》,規定了民主政權建設的方針;民主政權的性質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權;民主政權是抗日戰爭與民主制度的結合;實行“三三制”原則。這些建設成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政治上的有力支撐,有利于充分調動人民的抗日力量投入抗戰;同時也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進民主政治實踐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與國民黨的一黨專政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綜上,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四)第三部分——東方主戰場隨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斷鞏固,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1941 年,隨著德國法西斯入侵蘇聯、日本海軍偷襲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相繼爆發。為了對抗共同的法西斯敵人,1942 年初,對軸心國作戰的同盟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問題:請閱讀課本第 143 頁《歷史縱橫》,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思考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的意義。中國遠征軍是在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形成的背景下入緬參戰的,這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緊密聯系,體現了中國人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大支援。遠征軍入緬作戰,標志著中國軍隊開辟了國外戰場,作戰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國家民族的尊嚴。除了派出遠征軍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戰場還抗擊、牽制了日軍的主要兵力,有力地配合了盟軍的作戰。問題:請大家結合所學,談談為什么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的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中國戰場牽制和抗擊了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力量,對侵略者的覆滅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中華民族浴血奮戰的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卓越貢獻。在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和世界人民的打擊下,日本法西斯四面楚歌,陷入絕境。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天皇發布無條件投降詔書,9 月 2 日,日本簽訂了投降書,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五)第四部分——浴火重生請大家結合以下材料,思考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 材料一 1943 年 11 月,中、美、英三國政府首腦在埃及開羅舉行會議,通過《開羅宣言》,規定日本所竊取的中國領土,例如東北地區、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等,歸還中華民國。同年,通過談判,中國與美、英達成協議,廢除不平等條約,取消在華特權,訂立新的條約。1945 年 10 月,臺灣作為中國的一個省,回到祖國懷抱。——摘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上)》第 24 課材料二 歷經 14 年的艱苦抗戰,中國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軍民傷亡總數在 3500 萬以上,經濟損失超過 6000 億美元。——摘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上)》第 24 課材料三 勇敢的中國人民抗擊日本的侵略,殲滅了無數日軍,摧毀了大量的日本軍用物資。援助中國進行的英勇抗戰并最終發起反擊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中國的抗戰是最終戰勝日本的重要因素。——[美]羅斯福《爐邊談話》材料四 中共七大提出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人民軍隊發展到約 132 萬,建立了 19 塊根據地,解放了近 1 億人口,收復了 100 萬平方千米的失地。——摘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上)》第 24 課意義: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對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重要影響,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抗日戰爭的勝利,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就在抗日戰爭勝利之日,一個獨立、民主、自由的新中國的前途和希望,已在中華大地上出現。然而,此時的中國,還面臨著另一種命運。這兩種命運、兩個前途,即將展開殊死較量。板書設計(正面戰場、敵后戰場和抗日戰爭的勝利 一、抗日戰爭的階段劃分1.戰略防御階段 2.戰略相持階段 3.戰略反攻階段 二、浴血奮戰的抗爭1.正面戰場的抗戰2.敵后戰場的抗戰 三、統一戰線的危機1.中國共產黨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2.中國共產黨鞏固和擴大抗日民主根據地 四、偉大勝利、深遠影響1.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2.重新確立大國地位、贏得世人尊敬3.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習光明前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