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中外歷史綱要》《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教學設計一、教學理念本課的教學設計依據黨的教育方針,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引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的產生等內容,旨在充分發揮歷史課程的教育功能,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加強民族認同感并形成文化自信。教學設計充分發揮新時代教科書的“學材”功能,精選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環節,突出重點和主線。堅持以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學生通過閱讀、分析和討論等形式自主開展探究活動,從而培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二、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一)課標內容與解讀課程標準要求: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課程標準解讀:一是認識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點,通過石器時代中國境內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來認識。二是了解中國早期國家的特征,是本課的重點內容。早期國家與秦朝以后大一統國家相比,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不同點在于以部族或分封制為基礎,集權(2)程度不高,管理比較松散。1(二)教材內容本課內容從時間跨度上看,從約 170 萬年前到公元前 8 世紀;從內容上看,涵蓋了人類起源、文化遺存、社會組織、早期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特征等;從社會性質上看,從原始社會進入了奴隸制階級社會。因此,本課講述的是中國歷史各時段中時間跨度最長、內容最復雜的歷史時期。教學內容選取上以點帶面,突出重要概念,注重引導學生從時空觀念上把握從中華文明起源到早期國家的演變歷程。本課包括三個子目,第一子目是“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重點講述代表性的文化遺存,以生產工具的制造、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社會組織的變化為線索,說明私有制產生、階級分化與早期國家形成的道路。第二子目是“從部落到國家”,重點講述從新時期時代晚期到夏王朝建立的歷程。第三子目是“商和西周”。重點講述商和西周奴隸制國家政治結構、生產方式和文明成就。三個子目之間有著內在的邏輯,體現了歷史發展的因果關系,即從原始社會組織逐步走向早期國家的過程。三、學情分析總體來看,高一學生有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但在具體知識方面,初中雖然學過基本史實,知道早期國家的產生和西周的政治制度,對分封制有初步的了解,但也只是記憶碎片,認知不清晰。此外,本課的講授會涉及史學研究方法,注重對史學要素的考1參考徐藍、朱漢國主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2017 年版)解讀》查,如史料、史料解釋、史論研習等,學生對這些內容掌握的并不系統,需要老師在課堂中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滲透學習方法,落實核心素養。四、教學目標1.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提供的考古圖片、地圖等資料,直觀感受中華文明起源的空間分布,并進一步理解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化特點。2.學生通過新石器時代出土文化遺址的特點,分析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出現的新變化,理解這些變化使其具有了國家的初始形態,為中華文明的真正起源奠定了基礎。3.學生通過對比分析商朝的內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理解分封制的實行使西周的國家政權建設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4.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能概括早期國家的特征。五、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國家的特征。2.教學難點: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六、教學設計思路《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明確提出“培育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民”,在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方面要求能夠“認同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和制度認同,使學生形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課設計主要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厚植學生家國情懷,培養學生文化自信。以“中華文明多元一體與人類早期國家治理的探索”為立意設計本課教學,圍繞中華文明的基礎、誕生、發展和貢獻等問題展開,運用唯物史觀說明中華文明在多源、多元、包容的基礎上形成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點,夯實中華民族 5000 多年文明史理念,認識早期國家治理的探索在中華民族發展和人類文明史上的地位。首先,充分利用《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和《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結合教材文字,引導學生歸納提煉石器時代我國人類分布及生產生活的特點,得出中華文明起源的多源性、多元性、開放性和包容性,從而說明中華文明在起源時就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其次,將課堂教學的重心放在距今 5000 多年及以后,選取良渚、龍ft等文化和夏朝國家制度、商朝王權建設與內外服制、西周分封制與宗法制等內容進行分析,說明中華文明誕生的歷程和早期國家的特征。在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上,本課設計中充分利用了詳實的教材資源,通過教材中豐富的地圖資料、多種類型的史料呈現,重點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七、教學過程【導入新課】著名文化學者梁漱溟提出:歷史上與中國文化若先若后之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倫、印度、波斯、希臘等,或已夭折,或已轉易,或失其獨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國能以其自創之文化綿系其獨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巋然獨存。中華文明作為唯一延續至今的文明形態,我們深感自豪。中華文明的源頭追溯到何時呢?【設計意圖】創設學習情境,形成思維的起點。一、中華文明的起源1.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存及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距今年代時期代表遺址生產工具生產活動社會生活約 170萬-1萬年約1萬-5000年約5000)設問:根據《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存分布圖》和《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指出中國早期人類文化遺存的分布特點。據此并結合所學填寫下面表格:年相比于打制石器,打磨石器更為進步,史學家以生產工具為主要依據將原始社會分為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也正是基于生產工具的發展,生產力進步,農業出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能力加強,并能提供較為穩定多樣的食物供給,到后期有了相對固定的生存環境,從流動生活到聚落定居。中華文明從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中匯聚發展而來,體現了中華文明在起源上的多元性、多樣性和本土性,即多元一體。【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注重歷史線索的梳理,并在此基礎上掌握相關歷史概念的內涵,重要文化遺存的分布特點等。幫助學生懂得生產力的發展是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演進的根本動力。2.私有制、階級、國家的產生【活動一】理解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設問:1.在紅ft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出土玉器、并有大規模祭壇、神廟,玉器數量多、工藝復雜。這些物品或機構有何用途?據此,你有何推論?2.考古發現,良渚古城由類似后世都城中宮城、王城、外郭構成,是中國最早的三重城市格局。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同時期大的古城遺址之一。專家推測古城為良渚文化的“首都”,其外圍還發掘出了規模宏大的水利系統和大面積的稻田。這些考古發掘說明了什么?透過眾多的考古實證,可以看到在 5000 多年前,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產生、階級分化明顯、中心城市形成、早期國家形態出現,特別是國家的產生是文明形成的本質特征,這也例證中華文明已有 5000 多年。【設計意圖】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特別是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眾多的文化遺存,可以在實物形態上證實貧富分化、不平等現象的產生;從部落到國家演變的過程對研究中華文明起源有重要價值。教師引用考古資料,做好情境創設,學生根據設問,通過觀察和思考,了解從部落到國家的演變過程,并在此過程中自覺認識到考古資料的價值,并進一步理解中華文明起源的社會文化價值,涵養了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二、夏、商、西周的國家治理1.夏朝的國家治理【活動二】認識歷史記載的復雜性與多樣性設問:關于啟的繼位,《史記》和《戰國策》的說法有何不同?為什么會出現不同說法?據此,你有何推論?【設計意圖】關于啟的繼位有不同的說法,《史記》和《戰國策》均是較為可信的史料,讀懂史料本身,更要讀懂史料背后所反映的時代特征。學生根據史料中的關鍵詞,推斷作者的觀點,再結合作者所處時代,進一步分析他們如此記述的原因。用好用足教材是此次教學設計重點關注的,此段文字出自于教材中的問題探究部分,為了提高學生的歸納與概括、分析與綜合等能力,此環節通過設計問題鏈來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梯度式思考,在邏輯演進中優化思維,增加了對歷史記載復雜性、多樣性的理解,也培養了辯證分析史料的能力。設問:結合教材和所學知識,完成下表,并結合商周的制度分析中國早期國家的特征有哪些?朝代 建立時間 建立者 主要制度夏朝商朝西周夏朝具備了國家的框架,如國君、官吏、賦稅、軍隊等國家機器。在中央,通過設機構與職官,對夏部族生活的地區實行直接統治。對其他地方主要通過控制一些部族進行間接統治。夏王朝的統治,體現了人類社會早期中華民族對國家治理的探索。甚至于制定《夏小正》,這也充分體現了國家的發展有利于科技文化的進步,國家在文明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2.商朝的國家治理商代刻在占卜用過的龜甲、獸骨上的記錄文字被稱之為甲骨文。商統治者非常迷信,大事必占卜,要將所問事項、占卜日期、吉兇結果等都刻在龜甲或牛肩胛骨上。商王用占卜的方式決定國家行動,反映了商朝國家治理過程中神權與王權的結合。商王朝勢力范圍東到大海、西及隴ft,南跨江漢,北至燕ft,面對遼闊的疆域,主要采用內外服制度來治理。內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外服是商王間接控制的地區,由眾多方國、部族等地方諸侯組成,他們向王室定期朝貢、服役,隨商王征伐。方國自身也有一套仿照王室的統治機構。3.西周的國家治理通過分封制,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結構,加強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通過宗法制,解決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實現了政權與族權的結合。較之于商朝的內外服制,西周對地方的治理在機制上更完善,更有效。通過分封制、宗法制等制度,形成了眾星拱月、天下共主的政治格局,國家政權由松散趨向嚴密。同時,在社會經濟方面,根據歷史文獻記載,西周主要以井田制的方式來進行經營,使農業得到了發展。在手工業方面,青銅鑄造是其主要部門,工藝高超、種類繁多,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西周奴隸制社會經濟得到發展并走向繁榮。早期國家的特征:1.建立了世襲王朝,具有職官、軍隊等國家機器;2.政治權力的分配基于血緣關系,國家內部結構往往只能采取部族、方國聯盟或分封制管理形式,中央集權程度不高,比較松散;3.職官系統采取世卿世祿的固化的等級結構方式;4.國家治理使用禮治而非法治。【設計意圖】商周時期是史學界公認的中華文明的產生時期,作為最早的國家出現,國家統治和管理帶有了鮮明的早期特征。通過對夏商國家政治制度的比較分析,如內外服與分封制,讓學生理解早期國家依然保留有濃厚的部落血緣特色,并且地方權力大、尚未實現中央集權。八、教學評價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華文明的起源”,自行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300 字左右。)九、板書設計第 1 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一、 中華文明的起源1. 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存及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2.私有制、階級、國家的產生二、夏、商、西周的國家治理1.夏朝:2.商朝:3.西周:4.早期國家制度特征(1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