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2 課《遼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學設計一、課標要求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遼夏金元諸政權的相關史實,認識這一時期在文化方面的新變化。二、教學目標1.學生通過教材分析和史料解讀能夠解釋儒學復興的背景和程朱理學的內涵與影響。2.學生通過學習教材中的相關史實能夠結合時代背景敘述宋元文學藝術與科技發展的新變化。3.學生通過教材中圖文史料的分析能夠結合時代背景認識到少數民族文字是民族交融的成果,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三、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的最后一課。第九、十、十一課在兩宋政治軍事、遼夏金元統治和遼宋夏金元經濟與社會等方面已經為本課的學習內容作了充分的背景鋪墊。在此背景下展開遼宋夏金元文化的敘述,水到渠成,歷史邏輯線索清晰。本課遵循一般文化史敘述的次序,先思想,后文學、藝術、科技及其他。本課在內容取舍上,鑒于課標要求和客觀情況,內容以宋朝為主,元朝居次,遼夏金只在“少數民族文字”這一目出現。具體內容而言,“儒學的復興”這一思想內容是本課的重點所在,教材著墨較多;文學藝術方面著重于新的文學形式,其他方面略過;科技(1)方面著重于重要科技成就的新進展;最后,鑒于多民族政權并立這一時代的特殊性介紹了“少數民族的文字”這一內容,以強調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與民族交融性。四、學情分析本課內容就學生的基礎而言,文學藝術和科技方面初中歷史有更詳細具體的敘述,學生的知識儲備較扎實;“儒學的復興”和“少數民族的文字”這兩方面內容初中歷史沒有涉及,學生的知識儲備幾乎是空白的,且這兩部分內容難度較大。“儒學的復興”這一內容涉及程朱理學的內涵,學生缺乏哲學基礎,對宇宙觀、人生觀、認識論等抽象的哲學概念理解存在較大困難,需要補充具體形象的史料由教師進行解釋說明以幫助學生理解。“少數民族的文字”這一內容學生在初中歷史課堂雖未接觸過,但文字是形象化概念,通過展示少數民族文字和教師講解說明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綜上,本課內容對學生而言,難易梯度較大,有基礎的內容較易,無基礎內容偏難。五、教學方法講授法、史料教學法六、教學重難點分析1.教學重點:儒學的復興2.教學難點:儒學的復興;少數民族文字七、教學設計思路本課教學設計依據課標“認識遼宋夏金元文化方面的新變化”這一要求,抓住“新變化”這一關鍵點,以“新”為線索,貫穿本課內容。具體思路如下:第一目“儒學的復興”抓住儒學的新發展重在理清程朱理學的內涵與影響;第二目 “文學藝術”重點在敘述宋詞、元曲這兩類文學藝術的新體裁;第三目“科技”著重指出這一時期的科技新成就;最后一目“少數民族文字”聚焦于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新進展。八、教學過程的設計(一)導入成書于元朝的《宋書》總結說:儒家思想的精髓“道”在孟子之后就失傳了。經過宋朝道學學者的努力,儒家的“道”方才“煥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這種說法是對宋朝儒學復興的高度評價。——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設疑導入:宋朝時儒學是如何復興的?有了什么新發展?(二)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方案環節一:儒學的復興——儒學內涵的新發展1.儒學復興的背景(1)內部問題:從三國到五代,以闡釋經書字句為主的儒家學說日益僵化;(2)外部挑戰:社會影響總體來說不及佛教和道教。(3)學者推動:強調學術為現實服務2.儒學的新發展——程朱理學的誕生(1)核心概念:“理”代表人物 “理”的內涵闡述 解析說明程顥、程頤 問: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 且如說“皇天震怒”,終不是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卷 22 上《伊川雜錄》 理是天道, 具有本體地位。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熱,水之所以寒, 至于君臣、父子間皆是理。——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卷 19《楊遵道錄》 理 無 處 不 在, 蘊含于自然、社會之中。朱熹 天下之物,則必各有所以然之故,與其所當 然之則,所謂理也。——朱熹《四書或問》卷 39 《大學或問》 事 物 皆 有 其生成規律,這些都是“理”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 之而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蓋皆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 70《讀大紀》 對“理”概 念的全面表述。(2)認識世界的方法:格物致知認識“天理”格物是一種重要的修養方法。深刻的探究萬物,目的是“致知”,是要認識普遍存在的“理”。(3)人生目標的境界:“存天理,滅人欲”達圣人境界材料一: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朱熹《朱子語類》材料二: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朱熹《朱文公文集》設問:結合材料如何看待“存天理,滅人欲”?“存天理,滅人欲”這一人生目標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方面,它反映了一種對人高標準、嚴要求的修養理念,要求人擯棄過度欲望,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另一方面,它有禁錮合理欲望、扼殺人性的潛在可能,主要取決于這個“人欲”的標準度如何把握,誰來評判。極易成為統治者束縛被統治者的精神工具,因此歷來受到進步思想家的批判。(4)程朱理學的影響材料三:1313 年,元朝宣布將儒家經書作為科舉考試的基本內容,答題標準以程朱理學的解釋為主。當時宰相向皇帝上奏說:學秀才的,經學、詞賦是兩等。經學的是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勾當,詞賦的是吟詩、課賦、作文字的勾當。自隋唐以來,取人專尚詞賦,人都習學的浮華了……俺如今……專立德行明經科。明經內“四書”“五經”,以程子、朱晦庵注解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學。這般取人呵,國家后頭得人材去也!——《通制條格》卷 5《學令·科舉》設問:依據材料指出元朝確定科舉考試內容和答題標準的理由 這說明程朱理學成為官方哲學的原因是什么,這產生了什么影響?理由:元朝中期開科舉時,考試內容有兩種選擇:一是考文學(詩賦),二是考儒家經書。蒙古統治者對漢族文學創作不完全理解,認為沒有實際用處,而對儒家經書鞏固社會倫理道德秩序的作用比較贊賞,因而順理成章地被確定為考試答題標準。原因:程朱理學作為宋朝新儒學的主流,重視發揮儒家思想在鞏固社會倫理道德秩序和樹立社會基本價值觀方面的作用,適應了統治者加強社會統治的需求。影響:一方面對于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了積極作用;另一方面程朱理學強調的封建倫理道德維系了封建專制制度,壓抑、扼殺人的自然欲求。環節二:文學藝術——文藝的新發展本部分初中教材內容豐富比較詳細,因此僅呈現結論,略微說明。1.文學新體裁的發展體裁 特點 代表 原因宋詞 句子長短不等,用來配樂歌唱,根據樂譜分為不同的詞牌,各有固定格式。 豪放派的蘇軾、辛棄疾;婉約派的柳永、李清照。 城市經濟的繁榮推動了宋元文學新體裁和其他藝術形式的發展。元曲 散曲:比詞更靈活、更通俗,更加適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雜劇:將散曲連綴在一起歌唱,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故事。 關漢卿、王實甫(PPT 展示“元代雜劇演出壁畫”說明元雜劇已經是成熟的戲曲藝術)話本 城市中說書演出的底本,采用白話,語言通俗。2.書畫藝術的發展(PPT 展示教材中的宋徽宗《芙蓉錦雞圖》)(1)書法:追求個性,不拘法度(2)繪畫:注重意境和筆墨情趣環節三:科技——三大發明與科學家的新成就本部分初中教材對三大發明有詳細介紹,因此僅略微說明三大發明的新發展和影響。初中教材雖未介紹宋元時期三位成就顯著的科學家,但該部分內容直觀,因此也僅通過列表說明。1.三大發明的新發展項目 朝代 主要發展印刷術 北宋 雕版印刷普及,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火藥 火藥大量制造并用于軍事,發展為爆炸型火器和管形射擊火器。指南針 人工磁化制造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材料四: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馬克思《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設問:依據材料指出三大發明有何影響?影響: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2.三位科學家的新成就代表科學家 朝代 主要成就沈括 北宋 《夢溪筆談》,記載和總結了當時的許多科技成果。 (PPT 展示《夢溪筆談》對活字印刷的記載)郭守敬 元朝 設計和監制多種天文觀測儀器,主持了全國范圍的天 文測量,編定新的歷法《授時歷》。(PPT 展示“郭守敬”頭像)王禎 元朝 王禎編撰《農書》,集北方和南方的農業技術于一體, 其中關于農業工具的記載尤為豐富。環節四:少數民族文字的創造——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新進展1.遼、夏、金、蒙古創造本民族文字材料五:圖片展示遼、西夏文字。契丹文字——摘自統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西夏文佛經——摘自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設問:依據材料五,觀察遼朝和西夏的文字,指出它們的共同特點。特點:二者都是在借鑒漢字的基礎上創制的。材料六:成吉思汗統一草原前夕,命人使用畏兀兒文字拼寫蒙古語,形成畏兀體蒙古文。這套文字被用于修史,其中一部分內容的漢語譯本流傳至今,稱為《蒙古秘史》(下圖為譯本書影)。作為游牧民族自己撰寫的歷史,它在史學史上具有特殊價值。——摘自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設問:依據材料六,指出少數民族創造本民族文字有何意義。綜合材料五和六從民族交往的角度看能說明什么?意義:傳承本民族文化,體現我國多民族文化特色。說明:遼、夏、金模仿漢字創造本民族文字,蒙古使用畏兀兒文字拼寫蒙古語,形成畏兀體蒙古文,都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體現。2.元朝創造拼音符號——八思巴字材料七:元朝統治者希望用八思巴字“譯寫一切文字”,力圖兼顧不同民族的語言,但對于每個具體語言就很難精確適應。因此,八思巴字在元朝滅亡后被廢棄。元朝八思巴字《百家姓》——摘自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設問:依據材料七,指出八思巴字被廢棄的原因。并說明八思巴字的創造有何意義?原因:八思巴字難以精確適應每個具體語言,元朝滅亡后沒有了統治者的推動自然會消亡。意義:漢語拼音化的最早嘗試。(三)課堂小結遼宋夏金元時期文化高度繁榮,是我國封建文化的高峰時期。這一時期儒學復興發展到更具思辨性的理學階段;文學藝術體裁形式創新,更符合城市市民的文化需求;科技成果發展,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少數民族為祖國文化繁榮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九、教學評價設計中國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傳統文化的主體。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國文化發生過三次歷史性融合。漢代學者對先秦文化進行了整理和發揮,這屬于本土文化內部的綜合提升。這是中國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國文化與佛教文化的融合,屬于東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隨著佛教文化的滲入,特別是唐代玄奘大師從印度帶回佛教經典,開辟了傳統秦漢文化與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時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國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學,并對宋代理學和明代心學以深刻影響。這是中國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來,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在傳播西方宗教的同時,也帶來了某些科學工藝。這是中國文化第三次融合的開始。——摘編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禪宗一支,是儒學演進到宋明理學真正的階梯。宋明理學的出現,說明中國學術思想發展到空前成熟的時期。它極大地深化了傳統的儒學,進一步鞏固和凸顯了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體地位。儒、釋(佛教)、道的界分變得不那樣重要了。它們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學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華,并進入了人們的精神世界,進入了社會生活……王陽明的學說雖然沒有像朱熹那樣得到官方的認可,但在士林的影響卻是很大的,特別在晚明幾成籠罩之勢。——摘編自劉夢溪《中國現代學術經典 總序》等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以宋明理學為例,就中國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寫一篇小論文。(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通暢;280 字左右)十、板書設計十一、教學反思本課內容初看較散,難以聚焦。但是,仔細分析課標和教材的子目會發現,教材內容的選擇主要集中在遼宋夏金元文化的新變化。因此,本課從“新”出發,將教材內容整合在“新變化”這一主題之下,使塊狀分散的知識形成邏輯體系,有利于學生順著這一線索建立起知識框架,避免因知識的散亂而導致學習效益的降低。這一課的教學讓我更清晰地明確了課標在教學設計中的指導作用。同時,也對內容繁雜的部編高中新教材有了更深的認識,意識到教材每課必有它敘述的邏輯,只有深入研讀教材,才有可能把握教材的編寫邏輯,運用好教材中豐富的史料資源。(1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