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1 課 《遼宋夏 元的經濟與社會》——從唐宋 較中認識新變化教學理念本課以唯物史觀為引領,以培養學 的思維能 和歷史學科核 素養為 標,通過唐宋 較研究,引導學 認識遼宋夏 元時期經濟與社會的新變化。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三單元的第 11 課,上承遼宋夏 元時期的政治建設,下啟遼宋夏 元時期的 化發展,是遼宋夏 元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課的前三個 主要介紹經濟之變,從農業、 業、商業和商業、經濟重 南移進 闡述,第四個 介紹社會之變,從 第觀念淡化、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國家控制相對松弛等進 介紹。內容體現經濟之變引發社會之變,符合唯物史觀下的知識邏輯關系。學情分析 學 處于新課學習階段,學習興趣濃厚,學習態度端正。但由于這屆學 歷史并未中考,初中缺乏重視,導致基礎知識較為薄弱,因此,課堂進步不宜過快,要考慮的學 的實際情況,利 好課堂時間,調動學 積極性,關注歷史學科核 素養的 成。學習 標1.通過探究宋朝出現“錢荒”現象的原因,從中了解宋朝商業的繁榮情況,感受宋朝國際地位之 ,形成 族 豪感。2.通過唐與宋的對 ,認識遼宋夏 元時期經濟與社會的新變化;運 唯物史觀分析宋元的 產關系,認識唐宋之變的實質是封建社會(1)內部的變 ,形成“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 。2.梳理本單元政治之變、經濟之變、社會之變與思想之變的邏輯關系,鍛煉歷史學科思維能 ,形成單元知識體系。重難點分析重點:了解遼宋夏 元時期經濟和社會新變化的具體表現。難點:認識遼宋夏 元時期新變化的實質與對統 多 族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教學設計思路本課以美國課程研究專家格蘭特·威 斯和杰伊· 克泰格的逆向教學設計為理論基礎,以教學 標為出發點,實施“以終為始”的教學設計, 體思路如下: 先,確定教學 標。在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及新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結合本校學 的特點,制定本課的學習 標,為實施有的放 的教學活動提供明確的 向。其次,重視教學過程。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以教學 標為導向,采 情境化策略、整體化策略、意義化策略等,在對 中認識遼宋夏 元時期經濟與社會的新變化;運 “五種社會形態理論”分析變化的實質,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最后,關注學業質量 平的達成情況。主要通過教學評價來體現, 種是課中評價,主要結合課堂問題的回答情況,及時進 反饋評價; 種是課后評價,主要結合學 課后作業的完成質量來開展,重點關注學 素養的達成 平。教學過程導 新課:(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 宇宙 ,其變之 者有三。鴻荒 變 為唐、虞,以 于周,七國為極。再變 為漢,以 于唐,五季為極。宋其三變, 吾未睹其極也。”錢穆《中國 化史導論》:“古今之變最主要在宋代,宋代是最關鍵的變化時期。”設問:遼宋夏 元時期經濟與社會到底發 了哪些新變化?變化的實質是什么?我們應當如何認識這些變化?【設計意圖】通過展示材料創設學術情景,激發學 的探究熱情,引出本課主題——“唐宋之變”。 、經濟之變設問:觀察《宋朝經濟示意圖》(右圖),并結合教材 P60-61 內容,關于宋朝經濟,你能獲取哪些信息?( )農業的發展 年多熟,稻 復種,經濟作物出現,新作物推 ,邊疆農業發展( ) 業的進步紡織業,制瓷業,造船業,冶礦業,印刷業(三)商業和城市的繁榮(四)經濟重 南移【設計意圖】引導學 閱讀地圖史料,并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提 學 的讀圖能 ,形成時空觀念;學 將地圖信息與課本敘述進 互證,進 歸納整體,初步形成對宋朝經濟之變的認識,培養史料實證素養。(三)商業和城市的繁榮1.商業的繁榮 宋—— 個經常鬧“錢荒”的朝代材料 宋時平均每年的鑄幣數量為 13萬 31 萬貫,10 世紀晚期達到 88 萬貫,到了 11 世紀 達 183 萬貫,但即便如此仍是供不應求。——摘編 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北宋交 元朝寶鈔設問:宋朝為何會鬧“錢荒”?反映商業 有何新變化?【設計意圖】宋朝 鑄幣數量龐 ,另 卻頻繁出現的“錢荒”現象,以這種反差激起學 探究的熱情。材料 1材料 2《清明上河圖》(局部)——林 勛《略論宋朝錢幣向邊疆 族地區的流動》材料 3 “宋朝的最 統治者認為:市舶之利最豐,若措置合宜,所得輒以萬計,豈不勝取之于 ?”——徐曉望《福建 間信仰源流》南海Ⅰ 號出 的宋錢材料 4 銷熔 兩得精銅 兩,造作器 ,獲利五倍。——《宋史. 貨》材料 5 2010 年 12 ,陜 華縣發現的錢窖,經確認為宋代古幣窖藏,約有 4 噸宋代古錢幣出 。設問:從錢荒問題可看出,宋朝商業有哪些新變化?【設計意圖】借助多 度史料,指導學 準確闡釋“錢荒”現象出現的原因,培養學 “論從史出”的歷史研究 法。運 邏輯推理,發現商業 的新變化,認識宋朝在世界的重要地位,培養 族 豪感。2.城市的發展設問:商業的繁榮推動了城市的發展,請結合材料概括遼宋夏 元時期城市有何新變化?材料 1 凡市,以 中擊 三百響, 眾以會; 前七刻,擊鉦三百聲, 眾以散。——《唐六典》卷 材料 2 “市井經紀之家……夜市直 三更盡,才五更 復開張。如耍鬧去處,通曉不絕……蓋都 公私榮 ,夜深 歸也。”——【宋】孟元 《東京夢華錄》材料 3 《清明上河圖》局部圖【設計意圖】通過唐與宋的城市對 ,學 主歸納宋朝城市之變;通過圖 展示,使學 直觀感受宋朝商業的繁榮景象,形成 族 豪感。(6)(四)經濟重 的南移材料 1《隋唐 運河示意圖》 《元朝運河、海運圖》材料 2 北宋科舉 朝做官的官員統計前期 中期 后期 數 例 數 例 數 例北 278 84.5% 274 63.9% 121 40.3%南 51 15.5% 155 36.1% 179 59.7%材料 3 中祥符七年(1014 年),開封府落榜 揭發,本年度開封府取中舉 25 ,有 13 系“寄籍取中”,其中 10 來 兩浙路蘇州府。“寄籍”案在兩宋 量存在,屢禁不 。——據《宋史· 太祖紀》(7)材料 4 “國家根本,仰給東南”設問:經濟重 南移帶來怎樣的影響?——《宋史》【設計意圖】運 史料進 解讀,從多 度分析經濟重 南移的影響,掌握 分為 的辯證分析 法,提升思維能 。 、社會之變設問:請根據教材 P64-65 材料,分析唐宋之際科舉制有何變化?對社會觀念有何影響?與經濟有何邏輯關系?材料 1 唐世科舉之柄,專付之主司,仍不糊名。 有交朋之厚者為之助,謂之“通榜”。故其取 也,畏于譏議,多公 審。亦或脅于權勢,或撓于親故,或累于 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洪邁《容齋隨筆· 四筆》材料 2 竊以國家取 之制, 于前世,最號 公。蓋累圣留 ,講求曲盡,以謂王者 外,天下 家,故不問東 南北之 ,盡聚諸路貢 ,混合為 , 惟材是擇。 糊名、謄錄 考之,使主司莫知為何 之 、誰 之 ,不得有所憎愛薄厚于其間。故議者謂國家科場之制,雖未復古法, 便于今世。其 情如造化, 公如權衡,祖宗以來不可易之制也!——歐陽修《 忠集》材料 3 宋代是印刷術普遍應 時期,也是中國學術史上的重要時期。《 三經》和《 七史》的印 ,地 史志的編纂,許多數學、 藝、醫藥和科技著作的問世, 型類書和叢書的編印,都在這 時期。 學術的復興 促進了學校和書院的興盛,加之為準備各級考試,使得教本、史籍、韻書、字典等 量印 。據 志記載,宋代進 姓名可考者有 29000 ,其中兩浙、福建等五路約占 82%;宋代印書有地可考者 1500 種,該五路即占 80%。反之,夔州路僅有進 103 , 所印之書只有 2 種。——摘編 錢存訓《印刷術在中國傳統 化中的作 》【設計意圖】引導學 閱讀教材史料,充分重視教材的運 。學 通過對 唐與宋的科舉制度,理解“印刷術進步→讀書成本降低→科舉制發展→ 第觀念淡化”的邏輯關系,深化學 思維。設問:請根據以上材料分析宋朝 地政策是什么?對社會成員地位有何影響?與經濟有何邏輯關系?材料 4 宋代統治階層的 曾說過:“富室連 阡陌,為國守財爾!緩急盜賊竊發,邊境擾動,兼并之財,樂于輸納,皆我之物。”材料 5 宋太宗時,京師有 名市 擊登聞 ,起訴其家奴丟失了他家的 頭豬,要求家奴賠償損失。太宗下詔,“賜千錢償其值”。這是中國社會史的 個標志性案件:意味著從魏晉到隋唐的奴婢制已經瓦解,主家與奴婢從此都是法律上的主體。雙 如果有了糾紛,可以通過訴訟解決!——吳鉤《從身份社會到契約社會》【設計意圖】學 通過史料解讀,梳理“農業 產 提 →政府不抑兼并→契約關系普遍→ 身束縛松弛”的邏輯關系,形成 唯物史觀分析問題的能 。三、認識新變化思考:材料反映出遼宋朝經濟變化還有何特點?這些變化是否帶來社會轉型?這些變化對中國社會發展有何意義?材料 宋代的農業 產,如果以淮 劃界,則北不如南, 以峽州為中軸,南 海南島,北 秦嶺商錐 區,劃 南北線,則 不如東。宋代 業 產,也同樣地表現了這 產發展的不平衡性,當然還有它 的 些特點。——漆俠《宋代經濟史》【設計意圖】引導學 運 唯物史觀的“五種社會形態理論”來否定此觀點,認識唐宋之變本質上仍屬于封建社會內部的變 ,形成學 “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 ,培養批判性思維。理解經濟的交流與發展,促進了 族交融,加速了各 族的封建化進程,推動了統 多 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的重要意義。四、課堂練習設問:結合本單元內容,請畫簡明圖示來呈現政治之變、經濟之變、社會之變、思想之變的邏輯關系?( 唯物史觀分析)【設計意圖】受 牧航教授教學 式的啟發,學 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梳理各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并 主繪制邏輯圖,層層推演,深化思維,構建起單元知識體系。五、本課 結遼宋夏 元時期在政治、經濟、社會、思想等 都發 了巨 變化,對推動統 多 族國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其本質仍然是封建社會內部的變 ,我們在分析問題時需“透過現象看本質”。六、課后作業( 習題 檔)教學評價設計評價的標準:是以歷史學科新課程標準關于核 素養的四個維度進 評價。評價的 式: 種是課堂評價,結合課堂問題的解答情況,及時進 反饋評價; 種是課后評價,主要結合學 課后作業的完成質量來開展,重點關注學 素養的達成度。板書設計教學反思優點:本課設計以逆向教學設計為理論基礎,關注學 的學業質量 平達成情況, 標明確,效果良好。教學實施中以唐宋 較為主線,采 對 教學法,結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史料,激發學 的學習興趣,深化學 對遼宋夏 元時期經濟與社會新變化的認識。不 與改進措施:本課重視對變化原因的分析和實質的把握,內容有 定深度,對思維能 較弱的學 來說,有 定難度。本課內容較多,如何把握課堂時間讓學 充分“動起來”,尚待進 步探索。今后在平時教學中, 先,進 步加強對學 思維的訓練,形成歷史學科思維能 ;其次,整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環節、精選史料,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 ,發揮學 的主體作 ,提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1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