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教學設計教學理念:這節課的設計主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以困局與革新作為主線索,通過史料創設情境,設計一系列的學生探究和思考問題,引導學生主動閱讀史料、提取信息,加以概括,指導學生逐步形成論從史出的思維習慣,逐漸培養他們的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的歷史學科素養。教科書教材內容分析:第三單元對應的是遼宋夏金元時期,本課《兩宋的政治與軍事》是中外歷史綱要(上)第 3 單元的開篇,主要講述兩宋的政治與軍事的基本情況。第一子目主要介紹宋初的困局和加強中央集權的系列措施,第二子目介紹北宋面臨的邊防壓力和財政危機,這種情況到北宋中期更加凸顯,成為新的困局,第三子目介紹王安石變法,這是對宋中期困局的突破,第四子目介紹南宋的偏安,也是王安石變法之后北宋內耗過多最終衰亡之后的歷史發展。了解兩宋的政治與軍事的情況,是全面認識兩宋概貌的基礎,也是學習了解遼夏金元歷史的重要基礎。學情分析:(1)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年級的學生。廣州市在 2021 年才開始啟動中考歷史,因此目前的高一學生均沒有經歷中考歷史。這也導致學生的初中歷史基礎比較差,多數學生停留在重要歷史史實的記憶層面,歷史思維相對薄弱,但是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比較濃厚,熱情也比較高,加上經過高一開學以來的一個多月的高中歷史學習,學生逐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歷史學習方法,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歷史思維,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斷提高,所以這節課更多通過情境創設和任務驅動來推進課堂教學。教學目標:讓學生知道北宋初期的困局,理解宋初采取加強中央集權的革新舉措是北宋統治者接受唐末五代社會動蕩經驗教訓的結果。借助史料指導學生一分為二地看待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制度革新,感悟這一時期政治上的新變化。通過北宋的募兵政策分析北宋中期的新困局,引導學生理解王安石變法是突破新困局的對策,指導學生結合史料分析變法的效果和影響。重點: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難點: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王安石變法教學設計思路:【導入】通過時間軸的方式和教材《五代十國形勢圖》,回顧梳理隋唐五代以來的時間線索,引出北宋初期的困局。【設計意圖】利用時間軸進行重大歷史事件的梳理,利用歷史地圖明晰五代十國時期的形勢,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一、 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教師結合教材《遼、北宋、西夏形勢圖》點撥宋初的破局之計(1)籌劃和實施“先南后北”的統一方略,結束藩鎮割據局面(這是北宋建立后在政治上的第一個變化)。教師結合《北宋地方權力分配示意圖》和《北宋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層層追問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破除宋初地方權力過大的困局。教師通過追問和引導,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破除宋初武將權力過大的困局。通過具體措施的分析進行點撥:崇文抑武,大興文治,形成帝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這是北宋以來的第二個政治上的變化)。【學生活動 1】閱讀教材提供的兩則材料(P50“史料閱讀”北宋蘇洵的評價,P53“問題探究”南宋學者葉適的評價),結合所學知識,嘗試從不同角度來認識宋初制度變革的效果。【教師點撥與師生互動】引導學生用一分為二的眼光來看待宋初一系列制度變革。補充解釋宋初制度變革受“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理念的影響。【設計意圖】利用教材提供的史料創設歷史情境,通過設問和思考讓學生站在時人和后人(南宋)的角度,從當時和長遠的角度來分析評價,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更好地理解和體會宋初采取加強中央集權的革新舉措是北宋統治者接受唐末五代社會動蕩經驗教訓的結果。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學生活動 2】閱讀材料 3“北宋的募兵政策”(教材 P51“歷史縱橫”),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初制度變革之后又帶來哪些新的隱患,從而導致出現北宋中期出現新的困局。【教師點撥與師生互動】宋初的收地方精兵和調兵統兵權分離,以及“不收為兵,則恐為盜”的“養兵”政策,使得北宋軍事戰斗力受到嚴重影響,從而帶來邊防壓力和財政危機,進而需要再次進行制度革新,即王安石變法。【設計意圖】通過教材材料的閱讀與思考,培養學生閱讀材料,提取信息,發現問題的能力。三、王安石變法【學生活動 3】通過材料 4 和 5(P52“學思之窗”司馬光和劉摯的評價),了解王安石變法的相關措施和時人的評價,嘗試分析王安石變法的影響。【教師點撥與師生互動】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時人的評價,以“富國強兵”為出發點來理解王安石變法是否達到既定目標,進而評價變革的影響。【設計意圖】通過教材史料的閱讀與理解,以設問的方式引起學生思考,培養學生提取材料信息和概括的能力,形成“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逐步提升歷史解釋的素養。四、南宋的偏安教師結合歷史地圖《金、南宋、西夏對峙圖(1142 年)》,簡要梳理王安石變法失敗之后,北宋的衰落和南宋的偏安。【設計意圖】這節課圍繞“困局與革新”為主題進行取舍和整合,以宋初困局——宋初的制度革新——宋中期困局——王安石變法(再革新)為主線索,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部分知識如北宋與遼、西夏的關系,南宋與金、西夏等政權的關系,都將整合到第 10 課,在本課不做過多展開。五、小結與提升結合板書進行小結,梳理整節課的思路。教學過程【導入】(地圖選自《中外歷史綱要(上)》P36)引導學生回顧隋唐五代歷史,隋唐時期王朝統一,國力強盛,疆域拓展,經濟繁榮,民族往來和對外交往活躍,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樹。但自唐朝中期爆發安史之亂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嚴重削弱,最終演變成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公元 960 年,后周禁軍統帥趙匡胤發動兵變奪取帝位,建立宋朝,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宋初面臨的困局是:分裂;地方權力過大;武將權力過大。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破局之計 1】宋太祖采取謀士趙普的建議,最終確定了“先南后北”的統一方略,在北宋建立后,相繼滅掉南方幾個割據政權和北方的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這是北宋建立后在政治上的第一個變化。(配合 P51 遼、北宋、西夏形勢圖)【破局之計 2】針對藩鎮之弊,如何削弱地方權力?(中央派出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長官知州,節度使逐漸變為虛銜;設諸路轉運使統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京師,示意圖選自《中外歷史綱要(上)》P50)(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教師引導與點撥】通過收權、限權的方式將地方權力收歸中央。(措施:在中央,樞密院專掌軍政,三司專掌財政,與宰相分權,并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在地方,設立平行的四個路級機構,合稱“四監司”,對各州進行監控;在地方,州一級增設通判,與知州彼此制約。示意圖選自《中外歷史綱要(上)》P50)【思考】當權力從地方收到中央后,中央如何避免將權力集中與一個機構或一人之手?【教師引導與點撥】中央通過分權、加強監察的方式盡量避免將權力集中于一個機構或一人之手。【破局之計 3】武將之弊,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進行削弱?1.措施: (1)樞密院與禁軍管理機構“三衙”分權,將調兵權和統兵權分離。樞密院:有調兵權但不統兵 “三衙”:統兵但無權調兵 (2)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 崇文: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抑武:罷免宿將兵權,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教師引導與點撥】通過分權、提倡文治的方式削弱武將權力,也形成了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政治上的第二個變化)【學生活動 1】閱讀兩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以下問題。(材料1吾宋制治,有縣令,有郡守,有轉運使,以大系小,絲牽繩聯,總合于上。雖其地在萬里外,方數千里,擁兵百萬,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間,三尺豎子馳傳捧詔,召而歸之京師,則解印趨走,惟恐不及。——(北宋)蘇洵《嘉佑集》卷1《審勢》材料2“今內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極一世之人志慮之所周浹,忽得一智,自以為甚奇,而法固已備之矣,是法之密也。雖然,人之才不獲盡,人之志不獲伸,昏然俯首一聽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風俗日壞,貧民愈無告,奸人愈得志。——(南宋)葉適《水心別集》卷10《實謀》問題:),(1)材料 1 是如何看待這一次制度革新的? (2)材料 2 又是如何看待這一次制度革新的?參考答案: (1)宋初強化中央集權措施在防范內部動亂、維護統治穩定方面有突出效果。 (2)材料 2 批評制度建設嚴密,對于各種不穩定因素和管理漏洞的防范十分到位,但是矯枉過正,束縛了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導致體制僵化,行政效率低,新出現的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統治危機日趨嚴重。【教師歸納】1.宋初制度革新的積極影響:(1)有效預防內部動亂;(2)鞏固國家統一和安定;(3)強化了中央集權(政治上的第三個變化)2.宋初制度革新的消極影響:(1)制度過于僵化,權利分割過細,影響行政效率;(2)助長因循守舊的政治風氣。【教師追問】北宋為什么要建立那么嚴密的制度?【教師點撥】宋初統治者受“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理念的影響。這兩句出自《漢書禮樂制》。宋太宗下詔:“先皇帝創業垂二十年,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紀律已定,物有其常。謹當尊承,不敢逾越。(事,大事;曲,小事;對任何需要考慮的方面都事先制訂了完善的制度,對于需要預防的隱患都有了妥善的準備和安排。)事無巨細地做好防范和安排,體現的是宋初統治者“防范于未然”的憂患意識,但也帶來不少隱患:矯枉過正,束縛了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體制僵化,行政效率低,政治風氣日趨因循保守,新出現的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統治危機日趨嚴重。【學法指導】評價一場改革或革新,一定要用一分為二的眼光來看待,而且要關注到評價者所處的時代、他的認知和閱歷都會影響到評價的結果。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宋初統治者經過一系列制度革新,基本解決了宋初的困局,但是又帶來了新的隱患,這些隱患發展到北宋中期,逐漸演變成新的困局。(北宋的募兵政策通過普遍招募方式組建軍隊的做法開始于唐玄宗時期。北宋統治者講募兵發展為一種有意識的“養兵”政策,希望通過廣泛募兵穩定社會治安、消除動亂因素,即所謂“不收為兵,則恐為盜”“饑歲莫急于防民之盜,而防盜莫先于募民為兵”。募兵過濫致使軍隊數量不斷增加,累增至120余萬,軍費隨之惡性膨脹,成為財政支出的大宗。北宋中期有人說:“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學生活動 2】閱讀材料 3“北宋的募兵政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以下問題:(10)——《中外歷史綱要(上)》P51“歷史縱橫”問題: (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初關于軍事方面的制度革新存在什么問題? (2)根據材料指出募兵制度的初衷是什么? 實施過程中又出現了 什么新問題?參考答案: (1)宋初將禁軍的調兵權和統兵權分離,使得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導致禁軍的軍事效率低下,戰斗力的發揮受到影響;精兵收歸到中央禁軍,地方軍事實力偏弱。 (2)初衷:通過廣泛募兵達到穩定社會治安,消除動亂因素。即“不收為兵,則恐為盜”。 新問題: 軍隊數量增加,軍費惡行膨脹【教師點撥】“不收為兵,則恐為盜”的“養兵”政策,雖在荒年招募流民,使得軍隊擴編。但是這支軍隊多而不精,管理混亂,訓練廢弛,素質低下,軍事力量不強,以至于在北宋在邊疆戰事中頻吃敗仗,最后通過“歲幣”“歲賜”這種“以錢財換和平”的方式來維護邊疆穩定。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負擔。與此同時,軍隊不斷擴編,導致軍費直線上升,占到國家財政開支的大半。另外北宋政府機構設置重疊,官僚子弟入仕過濫,致使官僚隊伍也不斷膨脹。養兵和養官成為朝廷的沉重負擔,財政狀況日益惡化,到了北宋中期成為新的困局。三、王安石變法面臨這樣的新困局,宋仁宗時期,大臣范仲淹曾發起以整頓官僚機構為宗旨的改革,也就是“慶歷新政”,由于明顯觸犯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引發抵制,很快歸于失敗。慶歷新政失敗后,社會矛盾更加激化,隨著外來壓力的增大,整個統治集團多處于擔憂之中,一些有遠見的士大夫紛紛要求改革。1069 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變法涉及農業、商業、軍事、科舉、教育等諸多領域,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實現“富國強兵”。那王安石的變法是否實現了既定目標呢?我們來看看時人的評價。【學生活動 3】(材料4:今介甫為政,盡變更祖宗舊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毀之,棄者取之,矻矻焉窮日力,繼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內起京師,外周四海,士、吏、兵、農、工商、僧、道無一人得襲故而守常者,紛紛擾擾,莫安其居。——司馬光《傳家集》卷60《與王介甫書》材料5:二三年間,開闔動搖,舉天地之內,無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數十百事交舉并作,欲以歲月變化天下。——劉摯《忠肅集》卷3《論助役法分析第二疏》問題:(1)根據材料4和5,你覺得司馬光和劉摯對王安石變法的態度是什么?從哪些言辭可以看出來?(2)根據材料4和5 ,司馬光和劉摯指出變法存在哪些問題?)、參考答案: (1)態度:否定 依據:材料 4:“無一人得襲故而守常者,紛紛擾擾,莫安其居”、材料 5:“無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 (2)材料 4:司馬光批評王安石變法力度過大,牽涉范圍過廣,引起了社會各階層的騷動不安。 材料 5:劉摯認為王安石變法涉及面過廣,頭緒過多,且推行 操之過急。【教師點撥】司馬光和劉摯基本上對這場變法是持否定的態度。從材料可以看出,他們并沒有多少證據證明變法是否帶來了經濟上更大的困局,他們反對的是變法本身,認為變法改變了祖宗之法,破壞了舊有的秩序。鑒于他們反對派的立場,他們的批評有夸大之嫌。當然,從他們的反對也可以看出,有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打了折扣或者偏離了初衷,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引起了激烈的爭議。這說明北宋政權內 部的意見分歧也很大,斗爭很激烈。【教師點撥】王安石變法的“富國”目的是基本上達到了。軍事方面的革新,雖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在后來對西夏開戰又以失敗告終,所以“強兵”效果并不明顯。后來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日益嚴重,北宋的元氣被日益消耗,逐步走向衰亡。四、南宋的偏安1127 年,北宋被東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滅,兩位皇帝徽宗、欽宗被俘虜北去,史稱“靖康之變”。北宋康王趙構在應天府稱皇帝,后定都臨安,史稱南宋。南宋大體繼承了北宋的治國理念和統治政策。1141 年,南宋與金訂立紹興和議,南宋對金稱臣。此后,宋金之間又發生了幾次戰爭,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稱臣,而是“世為侄國”,繼續維持南北對峙的局面。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維持了較長的時間。【小結與提升】利用板書進行小結這節課以困局與革新來梳理兩宋的政治與軍事。因為面臨困局所以宋初統治者進行了加強中央集權的制度革新,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也帶來新的困局,為了解決新的困局,北宋中期又進行新的制度革新,就是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后來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日益嚴重,北宋逐步走向衰亡,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維持了較長的時間。教學評價設計:鞏固練習:史載,宋太祖某日悶悶不樂,有人問他原因,他說:“爾謂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我所以不樂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傳統影響君主個人行為B.宋代史官所撰史書全都真實可信C.史官與君主間存在尖銳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書記錄其真實言行有學者認為:“治天下猶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許。”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變化中,治理天下與君臣關系的處理,尤以相權的調整為要。下列項中屬于相權調整的舉措是( )A.建立世官制 B.增設“參知政事”C.強化“外朝” D.實行察舉制唐宋時期,地方官任職避親、避籍漸成定制。該制度旨在( )A.瓦解宗法體系 B.防止地方勢力膨脹C.健全地方行政機構 D.完善地方監察制度宋太祖開寶六年(973 年)省試后,主考官李昉徇私錄取“材質最陋”的同鄉武濟川事被告一發,太祖在講武殿出題重試,殿試遂成常制。經此事后,宋代科舉(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權B.確立了省試考試權威C.完善了考試錄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選拔標準北宋實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較為優厚,應募者以此養家糊口,兵員最多時達 120 多萬人。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財政負擔 B.提升了軍隊的戰斗力C.弱化了對地方的控制 D.加劇了社會貧富分化非選擇題材料:熙寧二年(1069 年),宋廷開始精簡軍隊,壓縮編制,到元豐八年(1085 年)禁、廂軍總數減為 80 萬左右,比原先減少 30多萬。熙寧七年,開始實行“將兵法”,把當地各部分禁軍以及有戰斗力的廂兵、蕃兵、鄉兵等,混合編組為“將”,下設“指揮”。每“將”自 2 000 多人至 1 萬多人不等,通常為 5 000 人左右,設正、副將為長官,選擇有作戰經驗和才能的人擔任。諸將長官統領并訓練本將士兵,以達到將知兵、兵知將的目的將兵多數戍守本路,在本路轄區內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將兵到指定的別路更戍。——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王安石實行將兵法的歷史背景。(6 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王安石將兵法改革。(9 分)【參考答案】選擇題:ABBCA非選擇題:(1)冗兵眾多,老弱兵士多;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戰斗力下降,積貧積弱。 (每點 2 分,共 6 分)(2)改變了宋軍的編制,提高了軍隊戰斗力;減少軍費開支,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財政壓力;未從根本上解決北宋的社會危機。(從積極作用和局限兩個角度作答。每點 3 分,共 9 分)【考查意圖】本題考查王安石的將兵法改革。考查學生解讀與提取材料信息,進行概括性表述的能力。借助該題讓學生了解王安石的將兵法改革的概況,拓展知識。板書設計: 宋初中央集權 邊防壓力 王安石變法 南宋的偏安的加強 ↓ 與財政危機 ↓ ↓北宋初期制度建設 —— 北宋中期危機與革新 —— 北宋衰亡南宋偏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