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7 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教學設計【課程標準】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教學理念】一手史料的充分運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以變化為中心,驅動問題設計,提升學生歷史探究的興趣與能力;建立制度變化與隋唐盛世的有機聯系,讓學生認識到改革與創新的重大意義。【教學內容】本課設置了三個子目:選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賦稅制度。三個子目都屬于制度范疇,是政治經濟制度的具體表現,呈并列關系。教材先講選官制度,可以理解為官吏是統治的基礎,再講國家政權的官僚機構是如何組織的,最后講述國家經濟方面的管理手段,即賦稅制度是如何發展演變的?;谥贫葘n}的難度考慮,本課應聚焦制度的核心內容,主要說明漢唐間制度發生的重要變化、隋唐制度的創新之處以及在歷史上的作用,構建歷史發展的前后聯系,探尋歷史發展變化的原因及規律。【學情分析】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科舉制度和三省六部制,有一定基礎,但是知識碎片化,有待進一步深化、條理化。賦稅制度專業性較強且在初中教科書中并未涉及,里面涉及的概念,比較抽象,高一的學生平時也很少接觸,掌握起來比較困難。【教學目標】1.通過填寫表格、研讀史料,對比察舉制、九品中正制,認識科舉(1)制在加強中央集權、提高官員文化素質、擴大統治基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認識歷代選官制度演變的趨勢。2.通過圖示和材料,了解三省六部制的職權,認識三省六部制的變化的特點和影響。3.通過填寫表格、研讀史料,了解租庸調制和兩稅制的內容和特點,理解廢除租庸調制設兩稅法的原因,掌握歷代賦稅制度變化的特點和意義。4.通過對隋唐制度變化的學習,聯系隋唐盛世的表現,理解政治制度與盛世出現的內在聯系,認識到政治制度的改革與創新對于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教學重難點】1.重點:科舉制度的創立、三省六部制的確立、租庸調制的進步作用和兩稅法的特點。2.難點:漢唐間賦稅制度的變化。【教學設計思路】同學們在初中學過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的相關知識,所以對這兩個制度的處理重點放在制度的變化與創新上,并探究其作用和影響。賦稅制度是非常重要的經濟制度,通過分析不同歷史階段賦稅制度的變化,加深對租調制和租庸調制的理解,并認識兩稅法取代租庸調制的必然性。同時,還要通過材料引導學生分析兩稅法的特點,并理解其對社會發展帶來的作用。【教學過程】一、第一子目:選官制度導入以文學作品引出第一子目,激發探索興趣。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探究:漢至隋唐的選官制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從選拔標準、選拔方式和局限三個方面,梳理從察舉制到九品中正制的變化,從中理解科舉制創立的歷史背景。學生繼續完成表格內容,通過對表格的分析,認識隋唐科舉制的變化與創新。二、第二子目:三省六部制(一)三省六部的職權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和圖示,梳理三省六部的職權。(二)三省六部制的特點學生結合以下材料,分析三省六部制度的特點,從而理解隋唐中央政府機構的變化與創新。材料:《唐朝三省位置圖》(略)學生進一步理解中書省和門下省之所以設在宮城,而且還是在皇帝寢居臨朝太極宮內,是因為其作為中央的決策和審議機構,負責草擬、審核和頒發皇帝的詔令,要隨時備皇帝詔問。而尚書省,作為執行詔令的機構,則只是設在皇城中心。特點:分工明確、彼此制約影響:有利于減少決策的失誤材料: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之職也?!蕴跁r,杜淹以吏部尚書參議朝政,魏征以秘書監參預朝政,其后或曰“參議得失”、“參知政事”之類,其名非一,皆宰相職也。——《新唐書·百官志一》特點:相權分散影響:有利于皇權的加強材料:其后又置政事堂,蓋以中書出詔令、門下掌封駁,日有爭論,紛紜不決,故使兩省先于政事堂議定,然后奏聞。——《文獻通考·職官考》特點:宰相集體議事影響:提高了辦事效率(三)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趨勢教師通過介紹《大唐六典》,讓學生認識到唐代人對政治上的種種理論和思想已經以成文法典的形式具體化,體現了政治制度規范化的趨勢。也正是因為這樣,三省六部制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影響。三、第三子目:賦稅制度(一)自主學習學生迅速閱讀課文,完成表格第一、二列的填寫,理清租調制和租庸調制的相關知識。(二)問題探究1.根據以下材料思考:為什么在唐代后期,租庸調制會被兩稅法所取代?材料: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中外歷史綱要》(上)土地兼并加劇,政府授田難以維存;材料: 玄宗之末,版籍浸壞,多非其實。及至德兵起,所在賦斂,迫趣取辦,無復常準。賦斂之司增數而莫相統攝,各隨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紀極。民富者丁多,率為官為僧以免課役,而貧者丁多無所伏匿,故上戶優而下戶勞。吏因緣蠶食,旬輸月送,不勝困弊,率皆逃徙為浮戶,其土著百無四五。——《資治通鑒》卷 226戶籍逐漸損壞,人口統計不實;官吏盤剝嚴重,農民大量逃亡。2.結合以下材料和書本知識,繼續完成表格中“兩稅法”的部分。至是,炎建議作兩稅法?!瓚魺o主客,以現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為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使與居者均,無僥利。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其租庸調、雜徭悉省。——《資治通鑒》卷 2263.通過對表格內容的分析,認識唐后期兩稅法的特點,進而認識到唐朝前后期,賦稅制度的變化與意義。1、從征稅標準看:放松了人身控制,有利于發展商品經濟;2、從征稅項目看:簡化了稅收名目,有利于減輕農民負擔;3、從征稅對象看:擴大了納稅主體,有利于增加財政收入;4、從征稅次數看:明確了納稅時間,有利于規范稅收管理。四、本課小結教師結合板書,進行本課的小結,讓學生對本課內容形成整體認識,并升華情感,理解隋唐制度的創新性及其對隋唐盛世出現所起到的作用。高度發達的隋唐政治文明兼容并蓄、綜采漢魏南北朝以來不同區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在選賢與能上,結束了中華帝國上半段的鄉舉里選制,開創了下半段的科舉考試制;在中央政務制度上,結束了中華帝國上半段的三公九卿制,開創了下半段的三省六部制;在賦稅制度上,結束了上半段以人丁為主的稅收制,開創了下半段以資產為宗的稅收制。這些制度都是在繼承前代政治文明的基礎上有所改革和創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現實需要,從而創造出更為發達、燦爛的文明。【板書設計】一、選官制度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二、三省六部制 隋唐制度的 隋唐三公九卿制→三省制雛形→三省六部制 變化與創新 盛世三、賦稅制度租調制→租庸調制→兩稅法【教學評價】見習題部分。【教學反思】整體設計注重知識線索的梳理,讓學生對于知識點有一個清晰的框架認識,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比的方式感受隋唐制度的創新性和科學性及其對隋唐盛世出現所起到的作用。不足之處在于教材取舍不到位,沒有很好的突出重點;問題設置還有待思考斟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