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屆高三一輪復專題《水循環和水平衡》教學設計【課程標準】據《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修訂版》,本節課要涉及的內容課程標準如下:1.7運用示意圖,說明水循環的過程及其地理意義。《課程標準》對課程教學給提出了要求:“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是要達成的知識目標。“運用示意圖”是“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的行為條件,水循環是宏觀抽象的地理現象,運用示意圖能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相對于“說出”,“說明”是比較高的要求?!罢f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需要“舉例證明”或“詳細解釋”。【考試大綱】1.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2.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教材分析】本節課內容出自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必修Ⅰ第二章第四節,與其它版本教材比較,在實現課標要求上略有不同,詳見下表:比較項目 人教版 魯教版 中圖版 湘教版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準備知識 介紹水圈的組成和水體的相互轉化 設計“模擬水循環”實驗 設計調查家鄉河流的活動示意圖 提供水循環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結合示意圖,分海陸間、海上與內陸循環介紹水循環的過程和環節。 同人教版 安排“畫一幅表示水循環的示意圖”的活動。 同人教版從人地關系視角看水循環 結合黃河斷流案例,提出問題探討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指出正確的 水資源觀。 提出問題探討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與中圖版基本相同。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詳細解釋 概略指出水循環能聯系四大圈 層,促進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促進水體更新、維持水的動態平衡,塑造地表形態。 概略指出水循環更新水資源、聯系各圈層、調節熱量以及塑造地表的作用。 概略指出水循環促進水資源更新。 詳細解釋太陽能在水循環過程中的轉化;安排“水資源是否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的討論。舉例說明 解釋水循環對物質遷移的影響。 用案例說明水循環促進物質遷移、塑造地形的作用。水平衡是水循環的內在規律,現行各版本教材都沒有涉及水循環過程中的水平衡理論,只有以前的32K老地理教材中有提到。但縱觀進幾年的高考題,17年和18年的高考題中都有所涉及,水量平衡的部分內容讓部分老師和同學感到困惑。同時作為一種物質循環過程,水循環和大氣環流、洋流本質上都是流體環流。各版本教材都有介紹大氣環流、洋流的形成原因和動力來源,但都沒有介紹水循環的原因和動力,不符合對物質循環類地理原理要從原因、動力、過程、影響等方面去認知的一般規律。另外,教材對水循環的內容介紹得比較簡單,使學生重視不夠,對水循環的各主要環節的影響因素理解不夠。學生在綜合分析具體問題時可能會力有不逮。【學情分析】我在南雅的一輪復習中,已經對相關知識點全面詳盡細致的講解,并在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和提高。高三復習已經進入第二輪,學生已經具備了較扎實的知識基礎。二輪復習過程中,學生在知識點的掌握上更多的是查漏補缺,在完善基礎知識上,重視專題內和專題間的知識網絡的構建,理清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綜合思維。我在南雅的一輪復習中,著力強調夯實知識基礎,對學生應試能力的提升關注不夠,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應試能力上有明顯脫節。二輪復習中教師應突出重點,結合高考命題研究,強化主干知識和高頻考點的針對性,并著力從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這四個方面提升學生的應試能力。要加強審題,規范答題。【重點難點】重點:1.水循環的過程及主要環節2.結合實例,理解水循環的地理影響。難點:3.水循環各主要環節的影響的因素4.運用水循環和水平衡原理綜合分析現實案例,并指出人類如何利用自然地理規律,合理利用水資源。【教材處理】1.知識模塊上增加水循環的原因和動力、水平衡原理兩大塊。并適當提升水循環各主要環節的內容難度,讓學生理解水循環的影響因素。2.教學內容處理上,加強專題內和專題間的知識網絡的構建。整合必修一的大氣環境和水環境、必修二的城市化的影響、必修三的資源跨區域調配-南水北調和流域的綜合治理與開發等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點。3.選用合適案例來補充教材案例的不足,我以2018年引起社會高度關注的新的大西線調水設想-紅旗河輸水工程為例,來分析水循環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并原創一組綜合題來訓練學生綜合思維,提升學生規范答題的能力。【教學方法】運用案例分析法、啟發式教學、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多媒體演示等。精選合適的高考真題,既作案例也作習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鼓勵個性創新思維。【教學過程】一、問題導入由我國的一些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引入紅旗河案例。點明案例與本節課教學內容的關聯,開啟第二環節和知識梳理。二、知識梳理模塊一:水循環本質上是一種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過程,可以與地殼物質循環、大氣環流和洋流從原因、動力、過程、類型、影響這幾個方面來比較,使學生獲得認知物質循環的一般規律,并養成比較思維,形成專題間知識網絡,提升學生綜合思維和歸納概括能力。原因 動力 過程 類型 影響地殼物質循環大氣環流洋流水循環模塊二:重點梳理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并講清各主要環節的影響因素,適當提高知識難度。模塊三:水循環影響和利用從人地關系視角解讀水循環:地理學的目標是認識自然環境與人地關系,謀求人地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自然地理學習中應貫穿人地關系的主線。結合本節內容可引導學生分析城市化、植被破壞、過度開采地下水、黑心企業打井排污活動對下滲、徑流等環節的影響;應用水循環原理解決黃河斷流、華北缺水等現實問題;辨析“井水不犯河水”“黃 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說法從科學意義上講是否正確,踐行“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有用的地理”新課程理念。1.正向利用及影響:①修建水庫。改變地表徑流的季節分配,減少洪水期徑流量,增加枯水期徑流量;同時由于水面面積的擴大和下滲增加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發量和降水量。②跨流域調水。改變地表徑流的空間分布,也可以使受水區和沿途蒸發量增加,大氣中水汽增多,從而增加降水量。③植樹造林、保護濕地資源。起到涵養水源的作用,使下滲增多,地表徑流減少。④城市鋪設滲水磚??蓽p小地表徑流,增加下滲,增大地下徑流量。⑤實施人工增雨。可加大降水量。合理的人類活動,對水循環某些環節進行正向利用,不僅可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而且能夠有效改善生態環境。如修建水庫進行攔蓄洪水,可減少洪水威脅和水災發生,城市鋪設滲水磚可防治城市內澇現象。2.負向利用及影響:①濫伐森林。破壞地表植被,會減少蒸騰,使空氣中水汽減少,降水量減少;同時會使下滲減少,大量地表徑流產生匯聚,容易發生洪澇災害。②圍湖造田。減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減弱了湖泊水體對周圍地區氣候的調節作用。③城市路面硬化。增加地表徑流,減少下滲,減小地下徑流,地面蒸發量減少,易造成城市內澇。④河流上游地區過度引水灌溉。會導致下游水量減少,甚至出現斷流;對地下水的過量開采和使用,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會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現斷流,綠洲地區出現生態惡化和土地荒漠化。模塊四:課堂高效練習穿插于知識梳理環節中,一是帶領學生回顧經典高考真題,使學生對高考難度和命題方向心中有數。二是利用原創綜合試題,著重提升學生審題能力和答題技巧。模塊五:案例綜合分析案例材料:2018年央視播放“紅旗河”西部調水工程設想的新聞,引起了廣泛熱議?!凹t旗河”西部調水工程分為一條主線、三條支線,選線各取水點的水位依次降低,通過“山區打隧洞、河道修水庫、平原開明渠”的方式實現全程自流。問題設計:角度一:可以進紅旗河西部調水工程的影響方面來設計,再上升到資源跨區域調配的相關問題答題模式。角度二:結合本節課的水循環原理,設計一組綜合題,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和答題技巧。角度三:水資源的綜合開發中,如何實現生態流域建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