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課型 授新課 課時 2課時學習目標 課標要求 認識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認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認識國共合作領導國民革命的歷史作用。 【唯物史觀】通過學習,運用唯物史觀的階級斗爭、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及辯證分析看待歷史的有關理論,評價五四運動、國民革命,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時空觀念】通過《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教科書和配套課件,認識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誕生、國民革命時期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 【史料實證】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解讀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崛起及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過程、特點及影響,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歷史解釋】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認識五四運動促使了中國人民的新覺醒,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起點;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 【家國情懷】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五四運動的抗爭、國民大革命蘊含了反抗外來侵略,反對封建壓迫爭取民族獨立富強的民族精神,培養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學習重點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的背景與影響學習難點 多角度認識五四運動的抗爭、國民大革命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的對象為高二學生,從入學開始,學生對五四運動以及中共成立的基本史實都有所耳聞或著學習,對黨的領導有著深厚的認知和情感,再加上教材內容較為系統和完整,所以授課難度較小。而學生對國民大革命的基本史實了解不多,內中蘊含國共之間從合作走向對抗的過程,影響著中共近現代歷史的發展走向,易錯易混點也較多,比如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之間的區別、新民主主義革命和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等,因此,最后一個子目國民大革命應為本節課的難點所在,也將成為后續教學的關鍵銜接點,需要教師引起重視。在教學時需要補充一定的史料,引導學生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問題,用辯證法的觀點分析問題,探尋歷史發展的內在線索。核心知識 【概念解釋】 1.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 名稱時間性質任務領導階級指導思想奮斗目標舊民主主義革命1840-1919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資產階級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資產階級觀念資本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1949無產階級馬列主義社會主義2.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的區別 (1)最高綱領: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2)最低綱領: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3.新三民主義 新三民主義內容實質民族主義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各民族一律平等“新”在反帝、民族平等民權主義真正反對帝國主義的個人及團體都享有自由及權利。“新”在民權的普遍性和可行性民生主義平均地權、節制資本“新”在反對私有資本操縱國計民生,更關注農民和工人【教學主題】 五四運動;中共的誕生;國民革命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設計 (含情景設計、問題設計等內容) 學生活動設計 二次備課導入:巴黎和會 中國代表團向和會提出了七項希望條件:廢棄勢力范圍;撤退外國軍隊、巡警;裁撤外國郵局及有線無線電報機關;撤銷領事裁判權;歸還租借地;歸還租界;關稅自主等。接著,在中國留歐學生要求下,又提出了取消“二十一條”的要求。但兩項提案一提出就被和會最高會議所拒絕,理由是不在和會權限以內。……戰勝國之一的中國,國家權益仍然受到損害。 ——王檜林《中國現代史(1919-1949) 請同學們通過閱讀教材以及材料,分析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的影響。 一、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問題情境: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五四運動為何爆發?有何經過與意義? 材料:對巴黎和會的極高期望和“弱國無外交”的殘酷現實,打碎了中國民眾特別是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對西方文明的迷信,列強對華的極端不公正和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廣大青年知識分子的熱情像火山一樣地爆發出來。 材料:“學生罷課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對待日益嚴厲。乃商界罷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學生獲釋,工界罷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陸去”。 ——1919年6月22日《上海學聯告同胞書》 注意:易錯易混 新民主主義革命雖然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但就其本質而言,仍然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是因為當時的中國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革命的任務仍是反帝反封建。 問題情境: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馬克思主義是如何在中國傳播的? 材料:我平素對于馬氏的學說沒有什么研究,今天硬想談“馬克思主義”已經是僭越的很。但自俄國革命以來,“馬克思主義”幾有風靡世界的勢子,德奧匈諸國的社會革命相繼而起,也都是奉“馬克思主義”為正宗。“馬克思主義”既然隨著這世界的大變動,若動了世人的注意,自然也招了很多誤解。我們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雖然極其貧弱,而自一九一八年馬克思誕生百年紀念以來,各國學者研究他的興味復活,批評介紹他的很多。我們把這些零碎的資料,稍加整理,乘本志出“馬克思研究號”的機會,把他轉介紹于讀者。 ——李大釗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問題情境: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內容,指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的背景如何?它是如何成立的?有何重大歷史意義? 材料:一種學說不管怎樣正確、怎樣新鮮、對它進行多少宣傳介紹,如果人們沒有內在的強烈需要,它是不會產生很大影響的。 ——陳旭麓《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 材料:在五四運動的推動下,共產主義知識分子投身到工人群眾中去做宣傳組織工作,以他們為橋梁,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逐步結合起來,從而產生了中國共產黨,而共產國際的幫助,促進加快了這一進程。 ——王檜林《中國現代史(1919-1949)》 材料: 一、我黨定名為"中國共產黨"。 二、我黨綱領如下: (1)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 必須支援工人階級,直到社會的階級區分消除為止; (2)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斗爭結束,即直到消滅社會的階級區分; (3)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公有; (4)聯合第三國際。 ——《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 材料:中共“一大” 時無產階級專政懸在半空,到中共“二大” 時就腳踏實地了——找到了中國的實際并決定了黨要走的道路。 ——陳獨秀 三、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 問題情景: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內容,指出第一次國共合作是如何正式形成的? 材料:從1922年1月開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組織和推動下,中國掀起了第一個工人運動的高潮,13個月的時間中有30多萬人參加了100余次罷工,顯示了工人階級的力量,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政治影響,但最終工人運動卻多以失敗而告終。 材料:(無產階級)雖然是一個最有覺悟性和最有組織性的階級,但是如果單憑自己一個階級的力量,是不能勝利的。而要勝利,他們就必須團結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階級和階層,組織革命的統一戰線。 ——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1939年) 材料:由于國內獨立的工人運動尚不強大,由于中國的中心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者及其在中國的封建代理人的民族革命,而工人階級又尚未完全形成獨立的社會力量,所以共產國際認為,國民黨和年青的中國共產黨合作是必要的。 ——選自《共產國際有關中國革命的文獻資料(1919-1928)·第一輯》 問題情境: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內容,指出國民革命是如何興起的?有何成果?最終結果如何? 材料:孫中山逝世后,國民黨右派篡奪領導權的活動,日益猖獗。1925年8月20日,國民黨左派領導人廖仲愷遇刺罹難。1925年11月23日,國民黨右派組織西山會議派形成,國民黨公開分裂。1926年3月和5月,蔣介石發動了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加深了國共合作的危機。 導入 1.學生經過1-2分鐘時間思考,由教師引導回答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的影響。 一、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自主學習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經過、意義: (1)背景:1919 年巴黎召開“和平會議”,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國人要求中國政府堅持國家主權。這成為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索。 (2)經過:①5月4日,北京大學等學校的3000多名學生在天安門舉行游行示威,高喊“還我青島”“取消二十一款”等口號,遭到北洋軍閥政府的鎮壓,運動迅速推向全國。②6月3日,上海出現大規模的工人罷工和商人罷市,標志著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北洋政府釋放了被捕學生。中國代表也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3)意義: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學生和工人是這場運動的主力軍,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走上和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道路,馬克思主義發展成為新思潮的主流,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自主學習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過程: (1)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北京與上海成為宣傳中心。在《新青年》上,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學說。 (2)1920年李大釗又發起中國最早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陳獨秀在上海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李達、陳望道、李漢俊等人,投身于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翻譯和宣傳。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自主學習中國誕生的背景、代表會議、意義: (1)背景: ①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 ②中國工人運動的持續發展。 ③陳獨秀和李大釗最早提出并推動。 ④共產國際派代表來到中國共商建黨事宜。 ⑤上海、北京、廣州、武漢等地相繼建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 (2)過程: ①一大召開:1921 年7 月23 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最后一天在浙江嘉興南湖游船上進行。 ②一大內容:大會綱領確定了中國共產黨這個名稱;明確了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選舉產生了黨的領導機構,陳獨秀任書記。 (3)意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給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 自主學習國共第一次合作形成的過程: (1)背景:在大力開展工人運動的同時,中國共產黨看到一個事實: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1923年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通過了關于國共合作問題的決議。 (2)標志:1924年在共產黨人的參加與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通過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3)合作方式:黨內合作 (4)指導思想:新三民主義(詳見前文重要概念) 自主學習國民革命的興起、結果: (1)興起和成果:以國共兩黨合作為特征的革命統一戰線建立,以“打倒列強,除軍閥”為目標的國民革命興起。1925年,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消滅了陳炯明的勢力,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統一。1926 年,北伐戰爭,使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2)失敗:國民黨右派篡奪領導權。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7月15日,汪精衛集團在武漢“分共”。至此,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由國共合作發動的大革命宣告失敗。 合作探究:國民革命失敗的原因: 客觀原因:①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勢力的聯合力量大大超過剛剛興起的革命聯合力量;②革命統一戰線內部出現劇烈分化,蔣介石、汪精衛先后分裂統一戰線;③共產國際的錯誤指導,對釀成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有直接影響。 (2)主觀原因:①以陳獨秀為首的中共中央領導機關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放棄了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②中國共產黨處于幼年時期,缺乏對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深刻認識,缺乏革命經驗尤其是處理同資產階級的復雜關系的經驗,還不善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結合起來。 導入 1.英美操縱的巴黎和會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各界人士和愛國團體紛紛發表通電,斥責這一無理行為,并且要求中國政府堅決維護國家主權,這成為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 一、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五四運動的背景 (1)國內背景 ①政治:北洋軍閥統治黑暗,國內矛盾尖銳②經濟: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③階級: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罷工斗爭頻繁④思想:新文化運動解放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2)國際背景 ①一戰期間,日美加緊對華侵略,尤其是日本。②俄國十月革命取得了勝利 (3)導火線: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合作探究:中共“一大”“二大”的奮斗目標比較: ①中共“一大”提出黨的奮斗目標之一是“推翻資產階級”,這表明中共當時尚未充分認識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②中共“二大”準確分析了中國社會性質,修改了黨在現階段的奮斗目標,第一次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符合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際的結合。 合作探究: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①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它不僅代表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②中國革命有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科學指導思想,為中國人民指明斗爭的目標和走向勝利的道路;③中國革命進入了以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④中國革命第一次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同時以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為遠大目標。 三、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 新三民主義的內容: ①民族主義: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各民族一律平等;②民權主義:真正反對帝國主義的個體及團體都享有自由及權利;③民生主義:平均地權,節制資本 合作探究:國民革命的意義: ①國民革命是近代史上真正的人民大革命,是中國社會主要革命階級的聯合革命,在國共兩黨合作的基礎上達到了有史以來革命的最高點,是反帝反封建運動的新高潮; ②北伐戰爭是這場革命的核心,工農運動是這次革命的基礎,革命勢力席卷全國; ③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 ④中國人民受到了一次相當普遍的革命洗禮,中共的主張為人接受,中共的影響得以擴大并開始掌握部分軍隊,為革命建立了新起點。板書設計作業設計 教程習題: 教輔書 補充習題: 其他任務教學反思 學生對五四運動以及中共成立的基本史實都有所耳聞或著學習,對黨的領導有著深厚的認知和情感,再加上教材內容較為系統和完整,所以授課難度較小。而學生對國民大革命的基本史實了解不多,內中蘊含國共之間從合作走向對抗的過程,影響著中共近現代歷史的發展走向,易錯易混點也較多,比如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之間的區別、新民主主義革命和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等,因此,最后一個子目國民大革命應為本節課的難點所在,也將成為后續教學的關鍵銜接點,需要教師引起重視。在教學時需要補充一定的史料,引導學生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問題,用辯證法的觀點分析問題,探尋歷史發展的內在線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