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8張PPT)蘇木地偉蘇木地偉是彝族語,意思是“尊貴的客人”。酒歌概指民間喜慶節日間飲酒時所唱的歌,主要流傳在我國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且多為即興編唱,演唱形式多樣。發聲練習熱情的、熱烈的、深情的這首酒歌的情緒是如何的?《蘇木地偉》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彝族酒歌,歌曲熱情奔放、激情動人,深受廣大人民喜愛,歌曲把彝族人民熱情好客的特點表現得淋淋盡致,也是各種飲食活動中人們必唱的酒歌之一。節拍: 結構:速度:情緒:1、唱旋律2、跟琴演唱歌曲反復跳躍記號彝族酒文化酒在彝族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幾乎一切事情,都少不了酒。稈稈酒、轉轉酒已成為了彝族酒文化的象征符號。跳歌彝白等族人民的一種集體性傳統歌舞。逢節日喜慶舉行,十余人到數百人不等,以笛子﹑三弦月琴﹑蘆笙等伴奏。跳時圍成一圓圈,動作以腿部變化為主,激烈粗獷。邊舞邊唱對歌。"阿細跳月"即屬"跳歌"的一種。月琴是彝族人男女老幼皆喜歡的一種樂器,用攀枝花薄木制成。琴頸短,設十一或十二個音位,音箱呈圓形,四根弦,分為上下兩組,音色尖細、清脆。月琴不僅可以獨奏,也可以和其他樂器合奏。彝族樂器彝族葫蘆笙的構造和原理與別的民族的葫蘆笙有很大的不同。它的笙斗是葫蘆瓜殼制成的,音管不封口也不密封于斗內,而直露出斗底。其音色特別柔美,演奏抒情旋律如泣如訴,十分動情。三胡是用原木鏤空而成,前端蒙扎羊皮,后端鏤空散音。琴桿長約80厘米,用椿木和金竹制作。有三個耳子,三根弦索。演奏時,每拉弓必動中弦,形成和聲,發出的聲音具有兩把二胡的音響效果。彝族火把節火把節的起源與人們對火的崇拜有關,其目的是期望用火驅蟲除害,保護莊稼生長。火把節期間,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豎立寨中,各家門前豎起小火把,入夜點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時人們手持小型火把繞行田間、住宅一周,將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間地角。青年男女在寨中大火把周圍彈唱、跳舞,徹夜不息。節日期間,還有賽馬、斗牛、射箭、摔跤、拔河、蕩秋千等娛樂活動,并開設貿易集市。 音樂是了解一個民族文化的窗口,祖國的西南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除了彝族,還有白族、苗族、傣族、侗族、壯族等等,希望同學們可以有機會去體驗、了解不同民族的音樂,了解我們中國其他55個少數民族跟漢族不同的、美麗迷人的音樂文化。感謝聆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