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單元教學設計一、教學設計單元名稱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節《地球的運動》二、單元教學設計說明本單元從動態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質屬性——地球運動。地球上許多自然現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間位置,特別是同太陽的空間位置分不開。充分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原理及地理意義,是了解地理環境結構特點、揭示地理規律、解釋自然地理現象的關鍵,也是學好以后各章節的基礎。本單元教材由“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地球公轉和四季的產生”、“五帶的劃分”三方面基本內容組成。為了便于學生學習,教材配置了11幅插圖,三個“想一想”、兩個“讀一讀”、一個“做一做”,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學習興趣。三方面知識互為聯系,其中空間概念的正確建立是關鍵。空間概念的難點是地球公轉,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度的夾角,導致了太陽直射點的變化產生了四季。本單元內容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很難直接感知,會使學生感到抽象。由于知識點多,程度深,七年級的學生空間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都處在起步階段,最好是精講,設計學生能直接參與的動手動腦的活動,使他們對空間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間概念的形成。 三、單元學習目標與重點難點(一)學習目標1.讓學生利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自轉,并從各個角度觀察地球自轉特點。 2.利用燈泡或手電當太陽,讓學生觀察并體會地球自轉時各地晝夜有什么變化,從而理解各地時差,初步學會利用簡易工具換算時間。3. 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公轉,并解釋其基本的運動規律4. 用實例說明地球公轉運動所產生的地理現象。5. 明白任何地理現象都有成因,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正確的人地關系,培養堅持真理,崇尚科學的精神。(二)重點與難點1.體會從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轉方向,理解時差產生的原因。2.地球公轉的基本特點及所產生的地理現象。3. 用地球公轉的基本知識解釋一些自然地理現象。四、單元整體教學思路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使學生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晝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帶的劃分的含義。通過回顧人類天地觀的發展過程,使學生理解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由近到遠、由淺入深逐步發展的。通過觀察地球儀自轉和公轉的演示以及參與各項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空間思維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等。本單元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建立地球整體的空間概念,鍛煉空間思維和想象力的過程,是探索和發現自然規律、對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和生活常識從科學的角度重新認識的過程。是對科學的探索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時機。首先介紹人類天地觀的發展過程,激發學生探索宇宙的興趣,轉入對地球運動規律的探討。“地球公轉和四季的產生”是難點,關鍵抓住地球在公轉的過程中,地軸的指示方向不變,從現象入手,通過 觀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轉的空間概念,明確方向和周期以及五帶的劃分。第一課時教學設計(一)教學內容分析本節教材為了更好地落實課程標準中“用簡單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轉和公轉”和“用地理現象說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要求,細化了教學目標。在“地球的自轉”和“地球的公轉”兩個黑字標題中,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緊扣教學目標,分別按“閱讀感知與了解——解釋說明與理解——活動體驗與應用”的層次結構關系,以圖文結合的形式,設置了敘述式課文、閱讀材料和活動式課文內容。 (二)學情分析首先,學生的特點是對本節課有所了解,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知道一些地理現象,但是認識的不夠深入,因此我從學生熟悉的現象入手,分析蘊含在生活現象背后的地理知識,學有所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七年級的學生空間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偏弱,但是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很高,具有很強的表現欲,因此我在講課的過程中給學生更多參與的空間,更多展現學生的風采個性。(三)學習目標秉承新課標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在尊重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基礎上,使地理教學與多媒體信息技術整合,通過演示、視頻、建立模型等解釋原理,在學生掌握地理規律的同時,通過事例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聯系,讓他們能學以致用,熟練利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釋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學習重點難點1.體會從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轉方向,理解時差產生的原因。2.地球公轉的基本特點及所產生的地理現象。3.用地球公轉的基本知識解釋一些自然地理現象。(五)學習評價設計 1.你觀察到的太陽、月亮、星星從哪個方向升起,又從哪個方向落下? 2.小時侯你認為是天轉還是地轉?現在呢? 3.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轉的嗎?4.你知道地球的自轉對地球人有何影響嗎?這里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回答問題,并引入兩個專題教學。 (六)新知探究活動一:演示地球自轉運動 第一步:請3個學生到臺前來演示,大家評判誰演示的正確(注意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具有代表性)。第二步:小組內每個同學演示一遍,組員負責指正,要求人人會演示。 第三步:在地球儀上貼一彩色不干膠條,從3個角度觀察地球自轉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極上空看,南極上空看,最后總結出結論。 總結:地球自轉方向:從赤道上空看,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看,順時針方向。屏幕給出三幅地圖:A.面向赤道;B.面向北極;C.面向南極。要求學生標出地球自轉方向(化演示為圖示,增強實戰能力)并告訴學生:記住極地地球自轉方向將是以后解決以極地為中心的習題的關鍵。地球自轉一圈的時間(周期):一天,也是晝夜交替的周期。活動二:利用手電或燈泡,觀察地球自轉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轉,面向太陽和背向太陽的一面如何?第二步:撥動地球儀,看某地隨著地球自轉晝夜是怎樣交替變化的。第三步:在地球儀上選擇幾個城市,分別貼上不同顏色不干膠條:如北京、開羅、紐約等,看他們隨著地球自轉運動經歷晝夜的先后順序有什么規律。說明:這里強調幾個時間點:日出(晨)、中午、黃昏、子夜。 練一練:給晝夜平面圖,讓學生判斷不同地點的時間,實現從立體地球儀向平面地圖轉化。老師總結: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晝夜交替(強調不是晝夜),各地時間存在差異。活動三:利用簡易時區劃分圖判斷各地時間工具:教你小技巧--時區劃分圖(教師提供) 第一步:將該表格的時間部分和空間部分撕開,并在時間表上把每個小時的時間都標注出。第二步:求解:明確已知時區和時間,求已知時區的未知時間。將已知時間和該地所在時區(空間)重合在一起,所求時區的時間就能夠從“時間”圖上得出來。如圖:當北京時間為18點時,紐約時間是當日5點,開羅時間是12點……利用時區與時間的有機組合,你可以很方便地讀出圖上任意城市的區時(屏幕上老師用課件演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一)問題導入新課,激發探究欲望 大屏幕展示三個問題。 1.春夏秋冬四季輪回,是怎么形成的?2.我們這兒太陽能熱水器幾乎都是朝著南面,為什么?3.每次南極科考,南極大陸總是冰天雪地,為什么?對每組問題稍做思考,學生舉手示意自己是否知道。(二)對地球的運動狀態建立整體感性認識 【播放多媒體課件】1.宇宙中的地球(宇宙→銀河系→太陽系)2.地球的運動(自轉與公轉同時進行)[教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并思考:地球繞什么在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是什么?(太陽。自西向東)(學生回答,教師略作歸納,并講述公轉的周期)[教師]請同學們再觀察思考:地球在公轉的過程中地軸是傾斜的還是豎直的?地軸指向是否發生了變化?(傾斜的。沒有)(教師用鼠標控制,當地球公轉到二分二至日點時,單擊鼠標,使地球“停”下來,再單擊使該區域放大,指導學生觀察太陽直射的緯線,然后完成下表。)[教師]地球繞太陽不停地公轉,太陽的直射點就在地球表面不斷地移動,這對地球表面的冷熱狀況產生了什么影響呢?[提問](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常識入手,激發學生的欲望)①一天當中,早晨、中午、晚上我們感覺什么時候最熱?這與太陽光的照射有什么關系?(中午。陽光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得到的熱量就越多。)②一年當中,我們這里最熱是什么時候?最冷是什么時候?這與陽光的照射又有什么關系?(7月,因為此時陽光照射地面角度大。1月,因為此時陽光照射地面角度小。)(學生回答后,教師加以歸納,然后指導學生讀教材圖1.19“地球公轉示意圖”,完成下表)[提問]南半球的季節與北半球有何不同?(相反)[討論](分小組)①我們這里一年當中白晝時間一樣長嗎?什么時候長,什么時候短?為什么?(不一樣。夏季較長,冬季較短。由于地球的公轉)②如果地球不是傾斜而是豎直的,地球表面有無四季變化?(沒有)[教師]地球是個很大的球體,在同一時間,緯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陽光照射的情況也不同,冷熱就有差別。人們根據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布狀況,把地球表面分成了五個帶。(三)地球上的五帶(讀教材圖1.20“地球上的五帶”,請各小組完成)①在圖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帶,并找出它們之間的分界線。②中國主要屬于什么帶?還有小部分屬于什么帶?河南屬于什么帶?(北溫帶,熱帶,北溫帶)③完成課本練習:(略)(四)板書設計地球的運動:1.特點:方向、周期、旋轉中心;2.產生的地理現象:四季的形成;晝夜的交替,晝夜長短的變化;3.五帶的劃分。 教學反思與改進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學生通過實驗演示、讀圖觀察、分析討論、比較歸納等方法去發現事物的周期性變化;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分析地球自轉和公轉引起的地理現象,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通過演示、畫圖,實現圖文轉換,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思維、發散思維和歸納思維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