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理1.3.1《水循環》教學設計課標要求運用示意圖,說明水循環過程與地理意義。學習目標1.夠從各個環節相互聯系的角度,說出水循環的概念,畫出水循環的示意圖。(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2.解釋、歸納不同空間尺度下水循環的過程。(區域認知)3.深入觀察城市內澇模擬實驗,并描述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歸納水循環的地理意義。(人地協調觀)4.能夠在真實城市內澇的問題情境下,結合水循環原理,解決地理問題。(地理實踐力)三、學業質量目標(一)基礎目標1.能在水循環示意圖上,依次指出水循環的主要環節,說出水循環發生空間范圍的差異。2.能結合實例,說出水循環對某自然環境要素的具體影響,據此理解水循環對具體區域地理環境形成和發展的影響。3.能結合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具體環節的影響,意識到水資源的時空有限性。(二)發展目標1.能在水循環示意圖上,依次指出水循環的主要環節,并據此描述水循環過程,識別水循環類型。2.能結合實例,逐一闡釋水循環對多個自然環境要素的影響,據此說明水循環對區域地理環境形成和發展的影響,意識到全球水量的動態平衡。3.能結合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整個水循環過程的影響,據此說明珍惜和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意識到協調人類活動與水循環的重要性。四、教材分析(一)地位分析“水循環”位于地理1第三章第一節,在教材結構體系中承接地球的外部圈層,對水圈進行拓展研究和深入學習。學習本節內容學生可以明白水體分類和地表水資源的總體利用狀況,了解水循環的環節、類型和地理意義,加深對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認識,為后續學習洋流對地表環境的影響做鋪墊。內容分析為了落實本節課標要求,教材設計了“水循環的過程及類型”、“水循的地理意義”這兩個標題的內容,并設計了一個“認識砂田影響的水循環環節”為主題的活動欄目。“水循環的過程及類型”是基礎性知識,旨在使學生獲得關于水循環的基礎概念和水循環過程的原理性認識,水循環的過程是本節課的重要知識內容。在掌握水循環過程的基礎上,結合生活實際分析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從空間尺度、時間尺度、區域尺度和要素綜合角度認識水循環的地理意義,這一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學情分析水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較為頻繁的自然要素。學生從小接受的保護水資源等公民環境教育也使他們對自然界中的水存在發自內心的關注與親切感。經過適當引導,學生會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學生處于高一年級,初中所學知識及生活經驗僅限于了解自然界中水體的簡單存在形式,如液態水體——江、河、湖、海、雨,氣態水體——水蒸氣等,不能理解自然界中水循環過程。尤其對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環節的影響理解有難度。學習重、難點重點:水循環過程與地理意義難點: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七、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小組合作法、案例探究法、動畫視頻演示教學過程復習鞏固:1. 水平氣壓梯度力的特點2. 說出高空風和近地面風與等壓線的關系3. 說出風向的畫法新授課:一、水循環的過程和分類【問題導學】觀看視頻后,結合課本P46-47頁思考:(1)什么是水循環 (2)促使水循環連續進行的原因是什么?(3)水循環分成哪三類,每類分別有哪些環節?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回答相關問題,直觀,易于理解,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水循環的概念(PPT投影)水循環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中,通過蒸發(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徑流等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重難引學】2.水循環的動力【展學】3.水循環的過程和分類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三類水循環的形成過程。(鍛煉學生的歸納能力和組織語言口頭表達能力)主要環節:蒸發、水汽輸送、降水、蒸發(蒸騰)、地表徑流、地下徑流【練學】長江、塔里木河分別參與了哪些水循環?【展學】畫出水循環簡圖(提升學生自主畫圖能力)【合作研學】活動探究:鄭州城市內澇(多媒體播放鄭州城市內澇視頻,學生觀看視頻后,以小組為單位探究下列問題)(1)你認為鄭州所在地區屬于哪一類水循環 (2)結合水循環原理,請分析鄭州城市內澇之水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3)針對鄭州城市內澇,我們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來調整水循環環節以解決內澇問題 ①增加綠地面積,如綠化帶、草坪等,截留雨水,增加下滲,減少地表徑流②修建透水地面,如建設透水路面,增加下滲,減少地表徑流③增加儲水面積,如修建溝槽、池塘、湖泊,蓄水,減少地表徑流④完善排水系統,及時排水,降低地表徑流洪峰教師根據學生探究展示情況進行適當點撥,讓學生知道,人類活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水循環的環節產生影響。Ppt投影解決城市內澇的典型案例:海綿城市、雨水花園等讓學生掌握解決城市內澇問題的方法。課堂小結隨堂練學讀水循環示意圖,回答下題。圖中a、b、c、d、e分別表示( )A.蒸發、地表徑流、水汽輸送、下滲、地下徑流B.下滲、地表徑流、蒸發、水汽輸送、地下徑流C.水汽輸送、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蒸發D.水汽輸送、下滲、地下徑流、蒸發、地表徑流讀“水循環示意圖”,回答2~3題。2.圖中②代表的水循環環節是( )A.降水 B.水汽輸送C.地表徑流 D.蒸發3.我國南水北調工程體現了人類活動對圖中哪個環節施加影響( )A.① B.② C.③ D.④二、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問題導學】閱讀P48-49教材,試歸納水循環有哪些地理意義。學生閱讀教材,歸納完成,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重難引學】1.聯系四大圈層,維持全球水量的動態平衡全球海洋的總蒸發量為43萬立方千米,總降水量為39萬立方千米。全球陸地的總蒸發量為7萬立方千米,總降水量為11萬立方千米。在一定時期內,全球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動態平衡2.促進陸地淡水資源不斷更新思考:既然全球水量平衡,且處于不斷更新狀態,水資源是否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同水體以不同的周期自然更新,因此,在一定的空間與時間范圍內,水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人類用水過多,超過了水體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資源遭受污染,就會導致水資源的短缺。(讓學生理解水資源的無限性和有限性)3.促使地球表層物質和化學元素遷移(播放視頻,學生通過視頻資料理解這部分內容)4.緩解不同緯度熱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結合示意圖適當講解)5.不斷塑造地表形態Ppt展示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讓學生直觀的感受水循環對地表形態的影響。6.影響全球氣候和生態【合作研學】教材活動P48(4分鐘):認識砂田影響的水循環環節。寧夏中部氣候干旱,人們在耕作土壤表面鋪設厚10-15厘米左右的砂石覆蓋層,發展農作物種植,這就是砂田。砂田作物的產量較高,品質較好。1.分析砂石覆蓋層對水的下滲影響2.讀圖比較砂田和裸田蒸發量的差異,說明砂石覆蓋層對蒸發的影響。3.比較4月末砂田和裸田土壤含水量,歸納砂田影響的水循環環節及其作用。隨堂練學我國氣候干旱區,農民在耕作土壤表面鋪設10-15厘米的砂石覆蓋層,發展農作物種植,形成砂田農業。圖左中數字代表水循環環節,圖右為寧夏砂田景觀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課堂小結作業布置1.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復習總結本節課的內容。2.完成地理填充圖冊的習題內容。3.如何緩解城市內澇,如果你是城市的規劃者,你會怎樣布局 試著書寫一份500--1000字的規劃文案。十一.板書設計一.水循環的過程1.水循環的概念2.水循環的動力:太陽輻射,重力作用3.水循環的過程類型:海陸間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環節: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地下徑流水循環的地理意義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促進陸地碳水資源的更新促進物質輸送和能量轉換塑造地表形態影響全球氣候的生態十一.反思優化本節內容按課程安排要求分兩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內容為水循環的過程和環節,第二課時內容為水循環的意義。第一課時水循環的過程和環節模塊內容后面有一個活動,認識砂田影響的水循環環節,是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環節的影響,學生理解難度有點大,課時也有點緊,相對于而言,第二課時責內容較少,時間比較寬裕,因此把“認識砂田影響的水循環環節”放在第二課時的最后進行,這樣合理分配了兩個課時的時間。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環節的影響是學生的理解難點,可以用一些實際案例或采用視頻教學以降低知識難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