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4 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學設計一、教學理念2011 版初中歷史課程標準認為,教學應該以人為本,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fā)展。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了教學不是傳遞客觀而確定的現(xiàn)成知識,而是激發(fā)學生原有的相關知識經(jīng)驗,促進學生知識經(jīng)驗地重新組織、轉換和改造。依據(jù)課標理念和建構主義的教學觀,我采用情境教學法,合理運用教材結合相關事實設置情景,讓學生自己走進歷史,體驗歷史,表達自己的知識觀點和看法進而形成自己對知識的建構,生成對歷史的的情感態(tài)度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二、教學背景分析(一)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秦漢時期: 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中的第六課。包括張騫鑿空西域、絲綢之路和對西域的管理這三個子目,三部分因果相連,絲綢之路和對西域的管理是張騫通西域的結果。本課上承第十二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tǒng)王朝。兩漢在強化了統(tǒng)一國家的政權后,對內加強民族間的交往, 解決北方匈奴的威脅,又派張騫出使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府,對外打通了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打破了東西方文明之間的隔絕狀態(tài),開創(chuàng)了中外交流的局面。它是地理大發(fā)現(xiàn)之前世界文化交流的一條主要通道。(二)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他們對事物充滿著好奇和探求欲望。但是,由于年齡和心理等方面原因,他們無法在學習上保持長時間注意力,根據(jù)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七年級學生剛過渡到形式運算階段,形象思維力強,初步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對知識的掌握也缺乏整體性、理性的認識,因此他們的學習熱情需要更多的間接興趣來維持。在講解學生較為陌生的的概念,例如西域,絲綢之路時運用圖片、史料等方法,化繁為簡,對學生予以引導、點撥,讓歷史活起來才能讓學生動起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孩子們的歷史素養(yǎng)。三、教學目標1、通過識讀教科書上《張騫出使西域路線示意圖》、《絲綢之路示意圖》、《漢代海上航路示意圖》,了解西域地理位置以及張騫通西域及絲綢之路的路線,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2、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研讀漢朝與西域互派使者的材料,展示敦煌莫高窟圖片,多種方法的結合,分析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3、通過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故事的講述與材料研讀,感悟張騫開拓進取精神,學習張騫堅韌不拔、不畏艱險的品質。通過教材秦朝形勢圖與西漢形勢圖的對比,學習西漢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于中央政府,認識新疆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四、教學重難點(一) 教學重點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二)教學難點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五、教學設計思路《溝通中外的文明的“絲綢之路”》本課以絲綢之路為主線,介紹了絲綢之路前世今生,明白絲綢之路從哪兒來,它的開辟對古代中外文明的影響。以史為鑒,思考當今“一帶一路”,我們如何建設未來。通過圖片史料、文字史料的綜合運用,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有思考梯度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史料,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六、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法、講授法、情境教學法七、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師:我們首先來看一幅壁畫,它叫做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圖, 取自敦煌莫高窟第 323 窟,是今天所見繪畫形式描述張騫出使西域最早的作品。西域在哪里?漢武帝為何派張騫出使西域?結果如何?(二)新課講授師:展示《張騫出使西域路線示意圖》,西域是古代的概念,漢代人把今天甘肅陽關、玉門關以西,也就是現(xiàn)在新疆和更遠的廣大地區(qū)稱作西域。師:這是關于西域環(huán)境的描寫,請根據(jù)這些材料分析漢初前往西域會遇到哪些困難?師生互動:陌生的環(huán)境以及匈奴的威脅。【設計意圖】通過材料分析,了解西域的環(huán)境和社會狀況。提問: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可以看出西域的自然環(huán)境很惡劣。當時西域有 36 個國家,這些國家主要被匈奴控制。所以, 漢初前往西域可能會受到匈奴的威脅。去往西域的路途如此艱險,那漢武帝為什么還要派人前往西域?師:漢武帝認識到西域的重要性,準備于大月氏一起夾擊匈奴, 張騫志在為國分憂,承擔這一使命。師生互動:展示《張騫出使西域路線示意圖》和表格,與學生互動完成兩次出使西域的內容。提問: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沒達成,那他出使西域有什么意義呢?師生互動:將西域見聞、以及各國想與漢朝往來的愿望向漢武帝匯報。有了第一次的經(jīng)驗,西漢對西域的了解增多,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師:同學們我們剛才了解了張騫出使西域,張騫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師生互動:不畏艱難險阻、不辱使命、勇于開拓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設計意圖】通過展示文字材料和表格,以張騫這個物展開,探索張騫通西域的原因過程,引導學生感悟張騫開拓進取精神,學習張騫堅韌不拔、不畏艱險的品質。師:展示材料,為什么說張騫出使西域的舉動是“鑿空”呢?生:張騫第一次開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國有了第一次友好往來,所以稱為“鑿空”。師:展示地圖,隨著張騫通西域,西漢王朝也加強了對西域的經(jīng)營與管理。提問:對比兩幅地圖,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生:對比秦朝的疆域,西漢的疆域擴大了。師: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的歸屬于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qū)。師:西漢末年,匈奴重新控制西域。東漢明帝時,派兵出擊匈奴, 派遣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期間,派甘英出使大秦。班超經(jīng)營西域三十多年,加強了東漢對西域的管理。【設計意圖】通過文字材料使學生了解張騫通西域對于西漢的影響,通過秦朝形勢圖與西漢形勢圖的對比,使學生了解西漢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于中央政府,認識新疆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師:展示李希霍芬和絲路上出土的絲織品,提問:絲綢之路的名稱是怎么來的呢?師:絲綢之路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國的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提出的, 那除了這條路上最為出名的絲綢之外,絲綢是這條路上,中國輸出的貨物中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商品,絲綢之路因此而命名。師:展示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和路上絲綢之路示意圖,張騫通西域對陸上絲綢之路形成有什么作用呢?生:張騫通西域為上絲綢之路,特別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師:張騫通西域打通了中原到西域各國的道路,在此之后漢朝與西域各國互相往來,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為上絲綢之路, 特別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提問:展示絲綢之路路線示意圖,并提問,路上絲綢之路從哪出發(fā),途徑哪里,最后到達何處呢?師生互動:長安 河西走廊 西域 中亞 西亞 歐洲師:展示漢代海上航路示意圖。除了陸上絲綢之路以外,漢武帝還開拓了海上交通。漢朝時已形成了多條海上航線。設計意圖:通過展示圖片和地圖,讓學生了解絲綢之路名稱的由來,知道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師:創(chuàng)設情境:展示漢朝與西域各國貿易物品的圖片,與路上絲綢之路示意圖。假如你帶領漢朝的商隊從長安出發(fā)要去西域做生意, 你會帶哪些貨物去?商隊到達西域賣出之后,會帶回哪些貨物返回 呢?提問:絲綢之路是一條什么之路? 生:貿易之路師:展示漢朝與西域互派使者的材料,絲綢之路上漢朝與西域各國互派使者,出現(xiàn)了使者相望于道的場面,從這里可以看出絲綢之路還是一條什么之路?生:友誼之路師:展示敦煌莫高窟圖片,敦煌莫高窟 285 窟,佛教、道教、印度教各宗教齊聚一窟,東方中國女媧神話和歐洲希臘神話日神的題材同時出現(xiàn),說明絲綢之路也是一條什么之路?生:文化之路師:絲綢之路師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促進了中國和其他國家地區(qū)的貿易和文化交流。【設計意圖】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研讀漢朝與西域互派使者的材料, 展示敦煌莫高窟圖片,多種方法的結合,分析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 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展示絲路發(fā)展的時間軸,兩千多年前,西漢開通了絲綢之路,此后他的內涵逐漸豐富,他曾經(jīng)歷了繁榮,也隨著時間推移,一度沒落, 2013 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帶一路發(fā)展計劃,喚醒了沉睡的絲路, 也給它注入了時代的生機。課堂小結兩千多年前,西漢開通了絲綢之路,此后他的內涵逐漸豐富,他曾經(jīng)歷了繁榮,也隨著時間推移,一度沒落,2013 年 9 月和 10 月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喚醒了沉睡的絲路,也給它注入了時代的生機。今天的絲綢之路更多成為了一種象征,一種精神。2014 年絲綢之路-長安-天山申遺成功了,是世界對絲綢之路價值的認可。一帶一路的戰(zhàn)略構想也是對絲綢之路精神的一種傳承與發(fā)展,我們學習絲綢之路其實也是在探究中去感受它的價值與精神。師:結合歷史上的路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如何傳承絲綢之路的價值與精神,您有什么感想?十、教學反思在本節(jié)課重難點,對絲綢之路及其作用理解上運用了史料、圖片(敦煌莫高窟第 285 窟)多種方式,設置了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趣味性。 本課引導學生從文明史觀的角度,進行橫向上不同空間文明的交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溝通,對絲綢之路評價的分析。本課依據(jù)課標設計的四個板塊之間銜接不夠自然,在對絲綢之路的意義的講解仍有不足,是我今后需要學習和改進的地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