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教評一致性教學設計學科 歷史組 年級 九年級 日期課題 第12課 阿拉伯帝國 課時 1 課時 課型 新授課主設計 其他參與人年級學科 組長簽字 審查情況 審查簽字目標確定分析 課標分析 課標摘錄: 了解伊斯蘭教的傳播,初步認識阿拉伯帝國在文化上的貢獻 分析: 學什么 學生要知道阿拉伯半島的地理位置,就可以了解伊斯蘭教創立的背景,及與國家統一的關系 了解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和統一,知道阿拉伯帝國的文化及對世界的貢獻 學到什么程度 這里的了解是學生通過閱讀教材55-56頁和觀察地圖,了解伊斯蘭教創立的背景及與國家統一的關系 2.這里認識是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及相關材料,簡述阿拉伯帝國創造的文化成就,從而概括文化對世界的貢獻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教材,能簡單說出伊斯蘭教產生的背景,建立的時間、創立人、發源地及主要傳教活動; 2.結合教材內容及阿拉伯帝國示意圖,能描述出阿拉伯帝國形成過程 3.結合材料,正確認識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中的作用 通過閱讀教材,列舉出阿拉伯文化成就,說出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影響評估任務 1.學生閱讀教材,說出伊斯蘭教產生的背景,建立的時間、創立人、發源地及主要傳教活動 2.教師出示示意圖,學生觀察地圖結合教材講述阿拉伯帝國形成過程 3.教師出示材料,學生根據材料,概括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中的作用 4.學生根據教材和材料,列舉出阿拉伯文化成就,并能說出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影響教學過程(五環節)教學 環節 教學活動 評價要點導入 示標(2分鐘) 自主 嘗試 (10分鐘) 合作 提高 (5-8分鐘) 點撥 指導 (5分鐘) 當堂 檢測 (10分鐘) 【導入示標】 情景引入,展示清真寺圖片,看到圖片,你想到了什么? 穆斯林、伊斯蘭教是如何創立起來的呢? 1.通過閱讀教材,能簡單說出伊斯蘭教產生的背景,建立的時間、創立人、發源地及主要傳教活動; 2.結合教材內容及阿拉伯帝國示意圖,能描述出阿拉伯帝國形成過程 3.結合材料,正確認識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中的作用 4.通過閱讀教材,列舉出阿拉伯文化成就,說出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影響 【自主學習】(5分鐘,閱讀教材,在教材上找出答案,并做好標注) 1、伊斯蘭教產生的背景,建立的時間、創立人、發源地及主要傳教活動(對應目標1) 2、用主要史實講述阿拉伯帝國的形成過程(對應目標2) 3、列舉阿拉伯文化的成就,總結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影響(對應目標4) 【合作提高】(對應目標3) 材料一:英國學者羅伯特·布雷福特說:“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阿拉伯人,現代的歐洲文明就根本不會出現;如果沒有他們,歐洲就不會扮演那么一種超越所有先前進步階段的角色,如果不是受阿拉伯文明的影響,在十五世紀,真正的文藝復興就不可能發生。” 材料二:恩格斯則在《德國農民戰爭》中明確指出:“...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藥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藥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 根據材料,評價阿拉伯人在世界文化史上的作用 1、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2、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糧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 【點撥指導】 1、伊斯蘭教產生的背景? 外族入侵,社會動蕩,經濟蕭條 2、為什么伊斯蘭教在阿拉伯統一國家形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①嚴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統一國家的政治要求。它為建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奠定了政治基礎。 ②伊斯蘭教是一種宗教、行政、軍事三位一體的組織,為統一國家的形成 3、理解阿拉伯國家為什么是政教合一的國家? 政教合一制度是指國家的政權與宗教的教權合為一體的政治制度 供了組織形式。 【當堂檢測】(對應目標) 1、穆罕默德創立的伊斯蘭教宣揚獨尊( ) A、耶穌 B、安拉 C、喬達摩 悉達多 D、太上老君 2、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繼承者繼續擴張,后來于751年擊敗了( ) A、法蘭克王國克洛維的軍隊 B、中國唐朝大將高仙芝的軍隊 B、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的軍隊 D、日本征夷大將軍源賴朝的軍隊 3、7世紀時,穆罕默德順應阿拉伯社會的發展趨勢,創立阿拉伯國家的雛形是在( ) A、麥加 B、耶路撒冷 C、麥地那 D、巴比倫 3、習近平主席曾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可以發揮自身的制度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830年,阿拉伯帝國的哈里發為了發展文化事業也集中力量辦了一件大事,它是( ) A、在巴格達設立“智慧宮” B、命人雕刻《擲鐵餅者》 C、在麥加設立青少年宮 D、主持修建帕特農神廟 4.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36-P38的內容,將阿拉伯帝國的興衰過程用年代尺表示出來。(對應目標2、3) 目標清晰 學生閱讀教材,80%以上同學能在教材上準確找出 小組合作、學生分析,完成目標4 檢測目標完成情況 預測90%以上學生能完成課堂 小結 學生自行總結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