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欣賞《流水》教學方案教學目標了解古琴及相關知識;了解樂曲《流水》相關故事,感受音樂情緒。教學重難點了解古琴及相關知識;了解樂曲《流水》相關故事,感受音樂情緒。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古琴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故事分享:關于友情的故事。師:相信大家都有很好的朋友,有沒有記憶特別深刻的故事與大家分享呢?學生分享。師:今天我們來聽聽伯牙與子期的故事。【設計意圖】通過互相分享引出本節課樂曲主題,創設學習情境。二、新課1. 初聽樂曲,感受音樂情緒。思考:這首樂曲給你什么感受?2. 故事介紹春秋時代,有個叫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很高的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響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會了。”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兩人分別約定,明年此時此刻還在這里相會。第二年,伯牙如期赴會,但卻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伯牙就順著上次鐘子期回家的路去尋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聽子期的家。這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親。老人告訴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讀書,再加上家境貧寒,積勞成疾,已經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時擔心伯牙會這在里久等,叮囑老人一定要在這一天來通知伯牙。聽到這個消息后悲痛欲絕。他隨老人來到子期的墳前,撫琴一曲哀悼知己。曲畢,就在子期的墳前將琴摔碎,并且發誓終生不再撫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典故,后有稱頌其事,在此筑館紀念,稱為琴臺,現琴臺東對龜山,西臨月湖,成為武漢著名古跡勝地。3. 再聽樂曲,分析樂曲古琴曲《流水》是以我國古代著名的“俞伯牙、鐘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為題材創作的。它和《高山》原為一曲,到唐代時分為兩曲。經過各朝各代琴師的加工整理,現在多見的《流水》為清代《天聞閣琴譜》中的版本。樂曲共九段,另有尾聲。可以分為具有起、承、轉、合結構關系的四個部分。起,包括第一至第三段。第一段是散板開始的引子,預示了全曲的曲調和風格。尤其是時而出現的上滑音,像被什么東西抑制著的一股強大力量,似乎一有機會就會傾瀉出來。第二段及第三段,曲調活潑生動,像是山澗小溪唱著歡樂的歌潺潺流去,它抒發著對未來的希望和遠大的抱負。承,包括第四、五兩段。那綿延不斷、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猶如消涓溪流正匯集成滾滾洪波。開始是流暢的按音,經過多次變化,接著以連續下行模進延伸,形成了勢不可擋的氣勢。轉,包括第六、七兩段。這是驚心動魄的一部分。那簡潔有力的曲調,那大幅度的滑音及大量的滾、拂手法的運用,真實地描寫了急流奔涌、江水滔滔的浩瀚氣勢,揭示出主人公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堅強信心。在第六段中分兩個層次,開始只用了六次滾拂,表現了風發水涌之勢,這是一種欲揚先抑的手法,給后一層次做了準備。到第二層次時,右手接連不斷地用了幾十個滾拂,造成了驚心動魄的緊張氣氛。同時,左手奏出隱伏的旋律聲部,它奔騰起伏,一浪推一浪,一浪高過一浪,隨著節奏的加緊、速度的增快、力度的加強,繪聲繪色地描繪了大江東去、波浪滔天的壯觀景象,傳達了“洋洋乎志在流水”的神韻。第八、九兩段組成了樂曲的第四部分——合。它再現了第五、六兩段的曲調,造成前后呼應。它所具有的穩健氣質猶如受了考驗的流水,正從容不迫、滿懷欣喜地流向大海。尾聲再度出現了幾個泛音,讓人們又想起那開始的涓涓溪流,真是余音紫繞、回味無窮!全曲以抒情性的曲調為主,輔之以模擬性的大型音響,虛實結合,情景交融,從涓涓溪流到滔滔江水,不僅歌頌了祖國的壯麗山河,而且激起了我們奮勇向前的進取心。4. 介紹古琴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于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余音悠遠。古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圓底扁,象征天地;琴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5. 知識拓展中國十大古樂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琵琶曲)《夕陽簫鼓》《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一種是箏曲,一種是琵琶曲)《陽春白雪》。【設計意圖】通過故事介紹及樂曲分析,加深學生對樂曲的理解和體會。三、小結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流水》讓我們感受到了感人的友情,希望大家珍惜身邊的朋友,愛護這一份友情!【設計意圖】通過對本課內容的簡單總結,升華主題。(共12張PPT)流水初中音樂八年級下冊導入分享關于友情的故事初聽歌曲思考:這首樂曲給你什么感受?新課春秋時代,有個叫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很高的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響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會了。”新課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新課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兩人分別約定,明年此時此刻還在這里相會。第二年,伯牙如期赴會,但卻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伯牙就順著上次鐘子期回家的路去尋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聽子期的家。這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親。老人告訴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讀書,再加上家境貧寒,積勞成疾,已經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時擔心伯牙會這在里久等,叮囑老人一定要在這一天來通知伯牙。聽到這個消息后悲痛欲絕。他隨老人來到子期的墳前,撫琴一曲哀悼知己。曲畢,就在子期的墳前將琴摔碎,并且發誓終生不再撫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典故。新課再聽樂曲,分析樂曲。新課《流水》和《高山》原為一曲,到唐代時分為兩曲。經過各朝各代琴師的加工整理,現在多見的《流水》為清代《天聞閣琴譜》中的版本。樂曲共九段,另有尾聲。可以分為具有起、承、轉、合結構關系的四個部分。新課起,包括第一至第三段。第一段是散板開始的引子,預示了全曲的曲調和風格。第二段及第三段,曲調活潑生動,像是山澗小溪唱著歡樂的歌潺潺流去,它抒發著對未來的希望和遠大的抱負。承,包括第四、五兩段。那綿延不斷、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猶如消涓溪流正匯集成滾滾洪波。轉,包括第六、七兩段。這是驚心動魄的一部分。那簡潔有力的曲調,那大幅度的滑音及大量的滾、拂手法的運用,真實地描寫了急流奔涌、江水滔滔的浩瀚氣勢,揭示出主人公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堅強信心。合,包括第八、九兩段。它再現了第五、六兩段的曲調,造成前后呼應。它所具有的穩健氣質猶如受了考驗的流水,正從容不迫、滿懷欣喜地流向大海。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于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余音悠遠。古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圓底扁,象征天地;琴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新課知識拓展中國十大古樂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新課小結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流水》讓我們感受到了感人的友情,希望大家珍惜身邊的朋友,愛護這一份友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教學方案】欣賞《流水》示范教案.docx 【教學課件】欣賞《流水》示范課件.pptx 流水(古箏).mp3 純音樂+-+十面埋伏+(古箏).mp3 純音樂+-+漢宮秋月+(古箏獨奏).mp3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