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欣賞《瑪依拉》教學方案教學目標了解哈薩克族及哈薩克民歌;能用熱情活潑的情緒演唱歌曲《瑪依拉》,感受哈薩克族民歌的風格。教學重難點能用熱情活潑的情緒演唱歌曲《瑪依拉》,感受哈薩克族民歌的風格。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播放歌曲《愛我中華》師:同學們知道我們國家一共有多少個民族嗎?學生回答:56個。師:我們今天來了解一下哈薩克族,學習一首哈薩克族民歌——《瑪依拉》。【設計意圖】通過簡單介紹,使學生產生濃厚興趣。二、新課1.初聽歌曲思考:歌曲分為幾部分?各部分旋律是怎樣的?學生回答:兩部分,前三樂句為一部分,后兩樂句為一部分。前一部分旋律高亢、熱烈;后一部分旋律平穩、抒情。2. 介紹歌曲“瑪依拉”是一位哈薩克族姑娘的名字,傳說她長得美麗,又善于歌唱,牧民們常常到她的帳篷周圍,傾聽她美妙的歌聲。民歌用高亢、嘹亮、富有草原風味的旋律,形象描繪了這位天真美麗的姑娘的形象。3. 介紹哈薩克族哈薩克族,民族語言為哈薩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哈薩克族主體在中亞、西亞,主要分布于哈薩克斯坦、中國、 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土耳其、蒙古等國。哈薩克人居住的地方,按一年四季分為冬窩子、春窩子、夏窩子、秋窩子,一般春秋兩季為一處。冬季,住在土塊或干打壘的房子里,林區則在木房里過冬,其它季節住氈房。哈薩克族的飲食與游牧生活有密切聯系,主要有茶、肉、奶和面食。在哈薩克人的日常飲食里,可以一日無菜,但決不能一日無茶。一日三餐,白天的兩餐,主要是飲用磚茶和茯茶煮出來的清茶或奶茶。4. 介紹哈薩克族民歌哈薩克族民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哈薩克族民歌內容豐富、旋律熱情、曲調優美、奔放粗獷,是哈薩克族人在各種喜慶節日、家庭聚會中不可缺少的一種主要民間娛樂方式,代表作品主要有《瑪依拉》《我的東不拉》等。播放歌曲《我的花兒》,感受哈薩克族民歌的風格特點。5. 再聽歌曲,感受歌曲情緒。6. 視唱歌曲。7. 用豎笛吹奏部分旋律,感受歌曲旋律及情感。【設計意圖】通過教師逐步引導感知音樂,提高學生背景對音樂知識的理解。三、小結熱情奔放哈薩克族民歌傳遞給我們歡樂,同學們可以搜集更多哈薩克族民歌,感受他們的風格特點!【設計意圖】通過對本課內容的簡單總結,讓學生感知音樂的美好。哈薩克族,民族語言為哈薩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哈薩克族主體在中亞、西亞,主要分布于哈薩克斯坦、中國、 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土耳其、蒙古等國。哈薩克族是哈薩克斯坦的主體民族,占其總人口的65.5%,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境內的哈薩克族總人口數為1462588人建筑哈薩克人居住的地方,按一年四季分為冬窩子、春窩子、夏窩子、秋窩子,一般春秋兩季為一處。冬季,住在土塊或干打壘的房子里,林區則在木房里過冬,其它季節住氈房。幾戶人家稱作一個阿吾勒。阿吾勒由有血親關系的人家組成,居住的地方草場相連,協作生產,一同轉場遷徙。氈房是春夏秋從一個棲息地搬到另一個棲息地的簡便的活動房屋。氈房日遮陽,夜隔潮,防風擋雨,通氣透亮,移動方便,一般30分鐘內就可支撐拆除裝卸完畢。飲食哈薩克族的飲食與游牧生活有密切聯系,主要有茶、肉、奶和面食。在哈薩克人的日常飲食里,可以一日無菜,但決不能一日無茶。一日三餐,白天的兩餐,主要是飲用磚茶和茯茶煮出來的清茶或奶茶,奶茶的做法是在煎好的濃茶里加點鹽,兌點奶和奶皮、酥油,伴之以馕或炒面、炒小麥,這是早餐和午餐。晚上吃一頓帶有肉、面的主食,大量飲茶,冬可驅寒,夏可解暑。因為食肉多,喝茶可幫助消化和增加營養。禮節在哈薩克人的日常生活里,“巴塔”(即祝福詞)無處不在,無時不說。如從嬰兒降生、取名到婚嫁,從宰畜、用飯到出外辦事、搬遷異地,從過生日到節慶等,人們都很自然地把致“巴塔”作為重要的禮儀,以此表達對人、對事物的良好祝愿。針對不同的對象,“巴塔”的祝福內容也不同,如到別人家做客,飯前飯后致“巴塔”,內容是:“愿你的鍋里油水不斷,求你的餐布(餐桌)美食常在,祝你的全家幸福美滿”。哈薩克人堅信“巴塔”的力量是神秘而強大的,有諺語這樣說道:“雨水染綠大地,巴塔成就英雄”、“美好的巴塔能讓一個人走好運,沒有了巴塔卻使一個人遭厄運”。在哈薩克人聚居的地方,老年人不論男女與貧富,都非常受人尊重。晚輩們見到他們,要行禮問候,用“阿克薩哈勒”(老人家)、“阿帕”(大媽)等尊稱代替其名。老人說話時,晚輩們決不可以打斷插話,更不能在他們面前抽煙喝酒。老人下馬時,晚輩要出來迎接,扶其下馬,并把馬拴好。進房時,要讓老人先進,并坐屋子的上方正中位置。吃肉時,要把羊頭、羊腿端給老人享用。撒喜禮儀貫穿哈薩克人的整個一生。嬰兒出生要恭喜,男婚女嫁要道賀等等,只要有值得喜慶的大事小事,都會有婦女拿著一把把或一盤盤的喜糖、奶疙瘩、包爾沙克等美味干食,不時地拋灑向歡樂的人群,以示有喜同樂、有福同享,喜事不斷。人們會紛紛接住帶喜氣的糖果,爭先搶吃“撒喜吾”(共13張PPT)瑪依拉初中音樂八年級下冊導入欣賞歌曲《愛我中華》新課初聽歌曲思考:(1) 歌曲分為幾部分?(2) 各部分旋律是怎樣的?前三樂句旋律高亢、熱烈;后兩樂句旋律平穩、抒情。歌曲介紹“瑪依拉”是一位哈薩克族姑娘的名字,傳說她長得美麗,又善于歌唱,牧民們常常到她的帳篷周圍,傾聽她美妙的歌聲。民歌用高亢、嘹亮、富有草原風味的旋律,形象描繪了這位天真美麗的姑娘的形象。新課哈薩克族,民族語言為哈薩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哈薩克族主體在中亞、西亞,主要分布于哈薩克斯坦、中國、 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土耳其、蒙古等國。新課哈薩克人居住的地方,按一年四季分為冬窩子、春窩子、夏窩子、秋窩子,一般春秋兩季為一處。冬季,住在土塊或干打壘的房子里,林區則在木房里過冬,其它季節住氈房。新課哈薩克族的飲食與游牧生活有密切聯系,主要有茶、肉、奶和面食。在哈薩克人的日常飲食里,可以一日無菜,但決不能一日無茶。一日三餐,白天的兩餐,主要是飲用磚茶和茯茶煮出來的清茶或奶茶。新課哈薩克族民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哈薩克族民歌內容豐富、旋律熱情、曲調優美、奔放粗獷,是哈薩克族人在各種喜慶節日、家庭聚會中不可缺少的一種主要民間娛樂方式,代表作品主要有《瑪依拉》《我的東不拉》等。新課新課欣賞歌曲《我的花兒》新課再聽歌曲,感受歌曲情緒。新課用豎笛吹奏部分旋律,感受歌曲旋律及情感。小結熱情奔放哈薩克族民歌傳遞給我們歡樂,同學們可以搜集更多哈薩克族民歌,感受他們的風格特點!哈薩克族民歌,主要流傳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所屬的伊犁州直屬八縣兩市和塔城、阿爾泰地區,木壘、巴里坤,甘肅省的阿克塞等三個哈薩克自治縣,少數分布在烏魯木齊地區、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內的哈薩克人聚居區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旋律曲調哈薩克族民歌有兩種調式體系相融合下的混合調式,源自于人種學和族源。 哈薩克族民歌內容豐富、旋律熱情、曲調優美、奔放粗獷,是哈薩克族人在各種喜慶節日、家庭聚會中不可缺少的一種主要民間娛樂方式,代表作品主要有《瑪依拉》《我的東不拉》等。2011年5月23日,哈薩克族民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哈薩克族民歌旋律熱情優美,奔放粗獷。旋律多以擴展、模進、重復與變化重復等手法發展,旋律中的跳進較為多見,有時還出現調式交替和置換的現象。在音樂旋律方面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帶有呼喚性音調,這種呼喚性音調通常用四度或五度的音程關系以不同的形態出現在歌曲的曲首部分,往往是歌曲的核心音調。這種呼喚性音調還可以發展成為六度或八度的音程關系,用不同的曲調變體出現在民歌旋律的結構內部,特別是某一首歌曲的內容轉折處和句逗的地方。音樂風格哈薩克族民歌統稱為“安”,從音樂風格上“安”又包括二級分類的“安”“約令”和婚禮歌曲的“托依吉爾”等。“安”,就是指有固定的曲調和唱詞的歌曲,可根據內容和場合分成若干類。“安”類民歌一般曲調優美,易于上口,節奏有明朗、急促的特點,音域寬廣而高亢,感情真摯,歡快熱烈,旋律有跳躍、悠長之感,多為獨唱歌曲。演唱“安”的歌手稱為“安奇”,為“安”伴奏的樂器通常使用“冬不拉”。“約令”,是“詩歌”“歌謠”之意,一般無固定曲名和唱詞,歌手隨意即興編唱,歌詞內容可以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這類民歌短而精,節拍多變,節奏靈活,樂句長短比較自由,旋律簡潔明快悠揚。在哈薩克族傳統節日用人生禮儀慶典等大型娛樂集會中經常會唱“約令”。“托依吉爾”,是哈薩克族婚禮儀式歌曲,帶有古老游牧民族的貴遺風,古樸而典雅,婚禮儀式上除舉行傳統的民俗禮儀外,還要進行各種民族文娛活動,現場氣氛熱烈而莊重。婚禮歌曲以組歌的形式貫穿婚禮全過程,其中有《怨嫁歌》《哭嫁歌》《勸嫁歌》《送嫁歌》《挑面紗》《加爾加爾》等。代表作品哈薩克族民歌的代表作品主要有《瑪依拉》《我的東不拉》《我的黑眼睛》《阿爾達克》《送嫁歌》《白鹿》《婚禮歌》《謎語歌》《詢問家譜歌》《求歌》《我的花兒》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mda-jd8ebrdfedfg9m7v.mp4 mda-jfiq87psaknyb4qf.mp4 【教學方案】欣賞《瑪依拉》示范教案.docx 【教學課件】欣賞《瑪依拉》示范課件.pptx 哈薩克族介紹.docx 哈薩克族民歌.docx 歌曲聽賞:《瑪依拉》_128k.mp3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