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2 氧氣課時 氧氣素養目標 1.認識氧氣能與許多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 2.認識化合反應、氧化反應 3.學會描述化學反應中的一些反應現象 4.學習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方法教學重點 1.氧氣的化學性質 2.化合反應、氧化反應概念的建立教學難點 1.化合反應與氧化反應的區別 2.學習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方法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問題與討論】 假如你去攀登喜馬拉雅山,你將準備哪些必用品?為什么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從學生了解氧氣可供給呼吸這一點導出本節課的主題 討論、交流、發言 創設和諧輕松、民主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想像力,確立從生活走向化學的學習思路預習導學 【過渡】 引導學生自己閱讀教材P33內容,結合已有的知識與經驗,討論并描述有關氧氣的物理性質 【小結】氧氣的物理性質 ①無色、無味的氣體 ②魚在水中靠腮呼吸,氧氣來自水中。實際上氧氣是不易溶于水的,室溫下,1L水中只能溶解約30mL氧氣 ③氧氣的三態變化:壓強為101kPa時,氧氣在-183℃時變為淡藍色液體,在-218℃時變為淡藍色雪花狀的固體 閱讀教材,交流討論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實驗探究 【討論與思考】 展示一瓶無色氣體,如何來證明它是氧氣呢 【實驗演示】老師演示教材實驗P33實驗2-2 【提問】 1.觀察到了什么現象 2.為什么在空氣中只能看到火星,而在氧氣中卻能燃燒【歸納總結】帶火星的木條在氧氣中能夠復燃,說明氧氣能支持燃燒,具有助燃性,據此可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氧氣 觀察、討論、交流、發言 激發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初步滲透利用物質的性質對物質進行鑒別的思想【實驗演示】老師演示教材實驗P33實驗2-3 1.引導學生觀察實驗 2.介紹實驗中的生成物,教會學生聞氣味的方法,并提醒學生實驗中的細節問題 【提問】 1.集氣瓶底預先放了一些水,為什么 2.實驗結束時,燃燒匙應浸入水中,為什么 3.完成文字表達式 點燃 硫+氧氣一二氧化硫 【歸納總結】 硫燃燒后生成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二氧化硫氣體,釋放到空氣中易形成酸雨,實驗前在集氣瓶底部放少量水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氣體,防止其污染空氣 【實驗演示】木炭分別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 【討論】木炭和硫分別在空氣中和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不同,這說明了什么 【分析原因】燃燒與氧氣的濃度有關 觀察空氣中:光、焰色、生成物的色、態、味觀察氧氣中:光、焰色、生成物的色、態、味討論現象不同的原因(即教材中的“討論”欄) 讓學生再次體會觀察實驗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體驗根據實驗中生成物的性質特點,確定實驗細節,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環保意識,使學生對綠色化學、安全實驗有更深的理解實驗探究 【過渡】鐵絲在空氣中能燃燒嗎?在氧氣中呢 【實驗演示】老師演示教材實驗P34實驗2-4 引導學生觀察實驗,描述實驗現象 【討論】 1.上述實驗物質在空氣中和在氧氣中燃燒都是與氧氣反應,為什么現象有很大的差異 2.做鐵絲與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時,集氣瓶底部為什么都要放少量的水,其作用相同嗎 3.鐵絲為什么要盤成螺旋狀?鐵絲的下端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 【歸納總結】 1.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在一定條件下,能夠跟許多物質發生化學反應,但是由于氧氣的含量不同,反應的劇烈程度也就不同,氧氣含量越高,反應越劇烈 2.預先在集氣瓶底部放入少量水(或鋪少量細沙),防止鐵絲燃燒后的高溫熔融物濺落使集氣瓶底炸裂 3.鐵絲繞成螺旋狀是提高鐵絲局部的溫度,便于鐵絲持續燃燒;將細鐵絲繞在火柴上,目的是用火柴引燃鐵絲 觀察實驗現象討論交流歸納總結 使學生在分析比較中獲取知識,從而學會從具體到一般的解決問題方法分析討論 【提出問題】 實驗2-1、2-3、2-4中的三個反應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導】 老師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并填寫教材P35的表格,總結出三個反應的共同特征 【歸納小結】 1.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的反應叫做化合反應 特點:A+B+···→C(“多變一”) 2.物質與氧氣發生的反應是氧化反應,氧氣在氧化反應中提供氧,它具有氧化性 3.緩慢氧化:進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覺的氧化反應4.以上四個反應,在反應條件方面,都需要點燃;在能量變化方面,都是放出熱量;在基本反應類型方面,也都是化合反應;從反應物中都有氧氣參加來說,又都屬于氧化反應 分析討論思考交流完成表格 培養學生對比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課堂小結 老師帶領學生回顧本節課知識 思考總結 培養學生善于總 結的習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