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教學方案課標要求理解中國政治道路發展的獨特性。教材分析求新求變是中國的歷史傳統,自古及今,中國發生過多次變法與改革,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在古代,改革者們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與演進。戰國時期,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強盛,為統一六國打下基礎;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使北方社會經濟恢復,為最終北方統一全國奠基;北宋中期,財政軍事危機深重,王安石變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引起黨爭,變法措施終被廢止;明中期,統治危機不斷加深,張居正改革暫時緩解嚴重的封建統治危機,但人亡政息。在近代,改革者們不斷探索中華民族救亡圖存之路。甲午戰敗,在維新志士推動下,光緒帝推行戊戌變法,雖最終失敗,但促進了思想啟蒙。八國聯軍侵華后,清政府意圖通過“新政”自救,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加速了辛亥革命爆發。民國時期雖進行了一些改革,但多以失敗告終。在當代,改革者們探索社會主義建設之路,最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雖然出現了嚴重曲折,但也為新時期的建設打下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發展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向著現代化方向不斷推進。教學目標1. 結合教材課文,綜合運用表格、時間軸等工具,梳理回顧中國歷史從古至今歷次變法或改革的基本情況,歸納不同時期改革或變法的歷史潮流。2. 綜合運用多種史料,全面分析判斷改革成敗的標準、影響改革成敗的因素,理解變法或改革和歷史發展潮流之間的關系,感悟改革者的先驅精神。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教學難點:改革推動社會進步和改革成敗中蘊含的規律。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出示伏羲推演八卦圖想象畫及《周易·系辭下》材料并解釋“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系辭下》這是《周易·系辭下》中的一段話,意思是主張“變”。后來清末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也引用了這句話,強調變法要因時而變,與時俱進,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促進社會的發展。“求變”“求新”是中國的歷史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綿延不絕、中華文化傳承不息的重要原因,那么中國歷代都有哪些變法和改革呢?帶著這些問題,進入我們今天的學習。(設計意圖)通過周易卜辭中對“變”的闡釋,引導學生認識到求變求新是中國的歷史傳統,蘊藏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和學生的固有認識形成沖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引出本課教學內容。【講授新課】一、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1. 商鞅變法(1)背景①春秋戰國,鐵器牛耕普及②兼并戰爭不斷,各諸侯國意圖變法,富國強兵教師出示圖片: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示意圖、戰國時期帶鼻環牛尊和戰國時期鐵農具,增加學生對歷史的具象認識(2)內容教師出示表格并通過師生簡單問答形式補充完整形成下表教師結合表格總結:總體上,商鞅變法打擊貴族特權,促進封建政治、經濟、軍事發展。順應了春秋戰國時期歷史發展社會進步的趨勢。教師可播放“商鞅變法的內容及意義”知識解析視頻,讓學生直觀了解商鞅變法的內容及意義知識點,提高歷史學習興趣。2. 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北方少數民族內遷,各民族不斷交融;②北方割據戰亂不斷,北魏實現統一,但經濟相對落后,民族矛盾尖銳。③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其祖母馮太后的支持下,實行俸祿制,推行均田制、三長制等,有效地鞏固了北魏政權,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教師出示圖片:北魏孝文帝出行圖,增加學生的具象認識(2)內容①俸祿制:官吏俸祿由國家籌集發放,嚴懲貪污;②均田制:政府將無主荒地授予農民耕種,受田者承擔賦稅和勞役,土地不得買賣。教師提問:推行均田制有什么作用?可以提示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學生簡單思考回答:促進北方農業生產恢復,遏制土地兼并,有利于國家征收賦稅徭役教師出示材料并解釋,孝文帝改革針對這樣的問題,建立了一套新的基層管理制度。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實行宗主督護制。地主豪強把宗族、佃戶組織起來,修筑塢堡,割據一方。政府由于無力消滅豪強勢力,被迫承認其合法性,地方的賦稅、徭役也由他們代管、征收。他們往往隱瞞戶籍,借機逃避賦稅。③三長制:設鄰、里、黨三長,直屬州郡,負責清理戶口和田畝,征發徭役和兵役作用: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國家征收賦稅徭役教師出示圖片:出土的陶塢堡和塢堡射鳥圖畫像石,可結合材料增加學生對塢堡的準確認識。④“漢化”政策:遷都洛陽、易服裝、改漢姓、說漢語、通婚姻等教師出示表格,梳理總結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響教師可播放“孝文帝改革的經濟政治措施”知識解析視頻,讓學生直觀了解孝文帝改革的經濟政治措施知識點,提高歷史學習興趣。3. 王安石變法(1)背景①北宋為加強中央集權采取的 “防弊”之政導致財政和軍事危機②范仲淹“慶歷新政”(2)內容青苗法、均輸法、市易法、保甲法、改革科舉等,目的是富國強兵(3)結果取得一定效果,但引發黨爭,后變法措施廢止教師出示圖片:王安石畫像和材料,幫助學生理解王安石變法的核心思想是通過理財來增加財政收入惟善理財者,民不加賦而國用饒。——王安石教師可播放“王安石變法的失敗”知識解析視頻,讓學生直觀了解王安石變法的失敗知識點,提高歷史學習興趣。4. 張居正改革(1)背景明中后期,政治腐敗,統治危機不斷加深(2)內容①一條鞭法:賦役合并、一概折銀②整頓吏治,加強官吏考核③裁減政府開支,清丈土地(3)結果財政收入增加,統治危機得到暫時緩解,他死后,除一條鞭法,其余改革幾乎全部廢止教師出示圖片:張居正畫像,增加學生對歷史的具象認識【綜合探究·一】教師出示第一則材料并設問:商鞅變法成功了嗎?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為反,而卒車裂以徇秦國。——司馬遷《史記·秦本紀》鞅去衛適秦,能明其術,強霸孝公,后世遵其法。——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詡》學生討論分析后作答:成功了,商鞅個人雖然身死,但他的變法措施卻延續下去,極大地增強秦國國力,為最終秦統一六國奠定堅實基礎。教師出示第二則材料并設問:結合材料,談談你對孝文帝改革的認識北魏前期,在北部邊境設立六鎮防御草原民族騷擾,六鎮地位重要,將士往往以軍功得官。孝文帝改革后,朝廷南遷,且日益重文輕武,當地鮮卑子弟受到歧視,與遷洛并漢化的鮮卑人差距懸殊,“處世無入朝之期,在生絕冠冕之望”,最終引發了“六鎮之亂”,北魏分裂為西魏和東魏,東魏和后繼者北齊還一度出現“鮮卑化”回潮,漢族士人做官也不得不學習鮮卑語。——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本材料文字量較大,問題較開放,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共同分析,并提示學生最后是由西魏發展而來的北周統一北方,而西魏延續了孝文帝改革的政策方向,促進民族交融。經過師生討論,達成共識:短期來看,孝文帝改革給北魏帶來了一定沖擊,造成了北魏的分裂,甚至東魏北齊一度出現了反復,但從長期來看,這些都無法改變民族交融,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發展的歷史大趨勢,最終也是繼承了孝文帝改革方向的西魏北周統一北方,因此對孝文帝改革還是以正面評價為主。教師總結前兩個問題并提出第三個問題:結合前兩個問題,思考判斷一場改革成敗的標準是什么?教師可出示示意圖輔助學生分析學生討論后作答:判斷變法或改革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利于社會進步,是否順應歷史的發展潮流。【綜合探究·二】教師出示第一則材料并設問:通過材料,你認為王安石變法最終失敗的原因有哪些?介甫(王安石)素剛直,每議事于人主前,如與朋友爭辯于私室,不少降辭氣,視斧鉞鼎鑊無如也。——司馬光《與王介甫書》貫朽不用,利不及物。——《續資治通鑒長編》上戶自足,無假官錢,而強與之(青苗錢),使出息。——畢仲游《西臺集》本環節材料較難,教師可適當幫助學生翻譯,第一則材料是認為王安石的性格方面有問題。第二則貫朽指的是貯藏在倉庫里的銅錢太久不用,串錢的繩子都爛掉了。第三則上戶指的是富裕的農戶,假是借的意思。在老師的輔助翻譯下,學生經過思考回答:王安石個人性格急躁執拗;新法所增加的收入并為真正用于發展生產;負責具體執行的官吏貪腐,使新法走形。教師出示第二則材料并設問:通過材料,談談你對張居正“人亡政息”的認識。(張居正)復請停修武英殿工,及裁外戚遷官恩數,帝多曲從之。賦以時輸,國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自奪情后,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愛憎。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賄賂。……居正三子皆登上第。——《明史·張居正傳》本環節材料較難,教師可適當幫助學生翻譯,第一則材料中可提示學生思考復和曲字的含義。第二則材料豪猾是鄉紳地主的意思。第三則材料黜陟指的是降職和升遷。經過老師提示,學生經過思考回答:張居正權勢過大,引起皇帝反感,導致失去了皇帝的支持;改革措施損害了既得利益者,招致怨恨;張居正個人專斷,用人不明,且自己私行有虧。教師簡單總結兩個問題并提出第三個問題:結合前兩個問題,思考有哪些因素影響改革的成敗?本問題為開放性答案,學生可自由發表觀點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總結學生發言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根本原因)改革者的策略和措施是否合理改革者的個人品質改革措施是否得到了廣泛支持當時的內外環境是否有利于改革……(設計意圖)學生根據教材課文,利用表格梳理相關改革的基本情況,回憶起《中外歷史綱要上》相關已學內容,快速總結鞏固基礎知識。對于一些較新的學生較難理解的歷史名詞,如塢堡、三長制,綜合運用文獻、圖片幫助學生準確掌握其含義。本目教學重點在于通過史料研習,引導學生從變法或改革的成敗中總結規律——判斷改革成敗的標準和影響改革成敗的因素,解決本課難點內容,建構各知識之間的聯系。過渡:步入近代,1840年鴉片戰爭后,西方的堅船利炮擊碎了天朝上國的美夢,中華民族開始探索救亡圖存之路,涌現出許多改革先驅。二、中國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變法(1)背景①甲午戰敗,民族危機日益深重②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并有一定發展③維新思想在國內的廣泛傳播(2)內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的全面變法(3)結果引起守舊勢力激烈反對,后慈禧發動政變,除京師大學堂之外,大部分變法措施被廢除。變法雖然失敗,但促進了中國人思想啟蒙。教師出示圖片:光緒帝照片和京師大學堂匾額,增加學生對戊戌變法相關歷史的具象認識。教師可播放“百日維新”知識解析視頻,讓學生直觀了解百日維新知識點,提高歷史學習興趣。2. 清末新政(1)背景①《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試圖通過改革“自救”②民主革命運動興起,清政府試圖通過“新政”來削弱革命運動聲勢(2)內容廢科舉,興辦學堂、派遣留學生、編練新軍、振興商務、獎勵實業等(3)結果客觀上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但無法扭轉清政府滅亡的命運,反而加速了辛亥革命爆發教師出示圖片:《奏定學堂章程》和清末新軍演習教師可以就圖片簡單解釋:奏定學堂章程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由中央政府頒布且由政府督導實行的全國性法定學制系統,標志著從科舉制向近代教育的轉變。3.民國時期的改革教師出示材料和圖片并加以說明第四條 治權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項,付托于國民政府總攬而執行之,以立憲政時期民選政府之基礎。第五條 指導監督國民政府重大國務之施行,由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會議行之。——《訓政綱領》這是國民政府的五院制改革,但實際上是蔣介石和國民黨統治集團的獨裁統治,引起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的強烈不滿。最終到1949年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統治宣告覆滅。這是民國不同時期的錢幣,從銀元到法幣,從法幣到金圓券,民國時期的歷次幣制改革都以失敗告終,無法解決惡性通貨膨脹問題,每一次改革就是剝削普通市民的財富,最終導致國民黨統治區經濟崩潰。教師總結:民國時期改革涉及各個方面,但這些改革多以失敗告終。【綜合探究·三】戊戌變法、清末新政和民國時期的改革都無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學生討論后回答:改革總是受制于具體的時代背景,任何不改變中國近代社會性質的改革,都不能真正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的矛盾,都是在舊體制上的修修補補,因而也無法扭轉近代中國歷史的走向。(設計意圖)本子目的基礎知識在《中外歷史綱要上》和本單元第3課均有較詳細的介紹,因此基礎知識通過背景、內容、結果快速整理,幫助學生再次鞏固基礎知識。同時通過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理解改革和具體歷史條件的關系,不能促進社會進步而只是修修補補的改革無法取得真正成功。過渡:新中國建立后,共產黨人完成了中國歷史上一次開天辟地的大變革,此后又不斷摸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在何方。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1. 過渡時期(1)背景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2)內容①土地改革和各項民主改革②社會主義工業化和三大改造(3)結果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教師出示圖片:1950年頒布土地改革法,增加學生對該時段歷史的具象認識2.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教師出示圖片:毛澤東《論十大關系》、《焦裕祿》、《石油工人無冬天》教師簡單總結: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出現了嚴重曲折,但這一時期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例如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重大交通能源基礎設施,兩彈一星等,涌現出一大批英雄模范,為改革開放后的現代化建設打下堅實基礎。3. 改革開放以來教師出示時間軸,梳理總結1978年以來關于改革開放頂層設計的重要時間節點【想一想】40多年來,改革開放取得了哪些偉大成就?它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積累了哪些寶貴經驗?該問題為開放性問題,學生可結合實例自由回答,老師可根據以下要點進行總結偉大成就:中國GDP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遼寧號”“山東號”航母……寶貴經驗: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黨的領導以人民為中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關系等等【綜合探究·四】談談你對這段話的理解隨著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遇到的阻力越來越大,面對的暗礁、潛流、漩渦越來越多。發展中的問題和發展后的問題、一般矛盾和深層次矛盾交織疊加、錯綜復雜,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改革開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開放的辦法來解決。——中宣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學生思考后回答:①要堅定不移的繼續推進改革開放②要通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來達成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設計意圖)本目內容是本課的重點,但相關內容學生已較為熟悉,且和思想政治課相關內容高度重合,因此,主要是以時間軸等形式梳理改革開放以來的重大歷史時間節點,便于學生把握。對于一些相對抽象說理的內容,以教師講授為主要形式,同時鼓勵學生結合身邊的實例感悟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涵養家國情懷。教師可根據時間需要,組織完成【活動設計】怎樣下好經濟體制改革這盤“棋”?通過本活動,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課堂小結】求新、求變是中國的歷史傳統,從古至今的各個歷史時期都涌現出無數仁人志士,有感于社稷危急、民族存亡、時代呼喚,義無反顧地投身于變法、改革的偉大事業中去,“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即使“功成身死”“人亡政息”也絕不后悔。在一代代改革先驅的指引之下,中國歷史不斷向前,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深刻的教訓,形成了獨特的中國發展之路。“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讓我們學習先輩改革家的精神,沿著他們開辟的道路,一直走下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