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教案

資源簡介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教學方案
課標要求
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下古代中國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內容是從先秦到明清各個階段的古代官員的選拔、考核和監察制度。共分三個子目。
第一個子目,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這一時期,從依賴宗法血緣紐帶的世卿世祿制到職業官僚體制的建立,為隋唐時期定型的官僚體制奠定基礎。
第二個子目,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這一時期,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的制度改變,在這個時期,大一統的官僚體系走向了成熟,實現了官僚體系的考試錄用制,社會等級被適當地限制在一個可以接受的范圍內。
第三個子目,元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這一時期,官僚體系完全為皇帝負責,君主專制到達了頂峰。
教學目標
1. 通過學習,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的理論,客觀辯證地認識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考核與監察在不同時期發展狀況的原因及其產生影響,培養唯物史觀的歷史核心素養。
2. 引導學生運用文本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認識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考核與監察實質和影響,培養史料實證歷史核心素養。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秦漢至明清的選官、考核與監察制度的內容。
教學難點:秦漢至明清的選官、考核與監察制度的內容與特點。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唐朝名相張九齡圖片及其關于吏治管理的名言
治國之本在治吏,吏治則國治。
——唐 張九齡
中國自古就重視管理的選拔與任用,唐代著名宰相張九齡曾說過“治國之本在治吏,吏治則國治”。治吏,實質是怎么用人,涉及到選官制度的貫徹;吏治,首要任務就是用什么人;那么古代中國是怎樣進行吏制管理的呢?今天我們便來一起學習這部分內容。
(設計意圖)通過引用唐朝宰相張九齡的名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明確本課學習的主要的內容,探索式的進行學習。
教師也可使用“秦漢至隋唐官員選拔和管理”知識解析視頻導入,讓學生直觀了解秦漢至隋唐官員選拔和管理概況后再講解新課。
【講授新課】
一、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1.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員的選拔制度
(1)先秦官員選拔:經歷了世官制、薦舉和功勞制的發展過程。
教師出示世官制資料卡片
周朝的官吏都是貴族化的,所謂世卿世祿,都必須有貴族身份,而且是什么等級的貴族擔任什么等級的官吏。天子之官由諸侯擔任,諸侯之官由大夫擔任,大夫之官由士(家臣)承擔,只有承辦具體事務的文吏,才可以由平民出任。
教師出示薦舉軍功制資料卡片
重點指出其影響,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2)秦朝官員選拔:“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秦朝官吏的選拔主要通過推舉和考試。推舉即薦舉,有保舉和征士二種形式。保舉是通過各種途徑向朝廷或官府推薦人才,征士則是朝廷或官府面向社會自上而下征召人才,又稱聘。除推選外,秦還以公開的考試錄用文吏。
教師出示圖片云夢睡虎地秦簡
(3)漢朝官員選拔:察舉制
①察舉制內容:漢武帝時大體形成了固定的制度,由郡國定期向中央推舉人才,以適應中央政府的特殊需要,或者不定期推舉若干專門人才。推舉過程中,先考察后推舉,重點考察被推舉者在鄉里的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
察舉分為常科和特科。常科為歲舉,有人數規定,有具體標準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體標準但無固定時間,如賢良方正、賢良文學、明經。
教師出示察舉制示意圖
②意義:察舉制度為王朝提供了大量各種人才,最大限度地將社會上優秀人才集中到政府體系中,保障了王朝的興盛與強大。同時,催生了士大夫階層,為后世提供了既能主宰主流文化,又提供行政人才的群體。
(4)漢魏晉南北朝官員選拔:九品中正制
①九品中正制目的:針對察舉選舉制流失的弊端,而采取的選舉改革。目的是將選舉權收回中央,便于皇帝控制,重新建立士人與朝廷官僚制的正常關系,逐步削弱地方化的傾向。
②內容:220年,魏王曹丕推行。在各州、郡設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擔任。中正根據家世、道德和才能評定州、郡士人的資品,分為九等,寫出評語,稱為“狀”。獲得資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教師出示九品中正制示意圖
③評價:將選官權收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后來門閥士族壟斷用人權,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
選舉之權收回了中央。初期,中正評定士人的時候,還比較注意其人品和才能,特別是碰到中正比較識人之時,往往比較聽從當地的公議,選出優秀人才。后期,中正評定人才,越來越依據士人的家世,久而久之,門第高者品級就高,門第低者品級就低,朝廷任命中正官時,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們的意見,連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漸喪失,終于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的局面。
教師回顧,進行知識小結
過渡:學習了秦漢時期的選官制度,接著我們來看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如何對官吏進行管理的?
2.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員的考核制度
(1)先秦官員管理:
這一時期的官僚基本上不算是處理國家公共事務的人員,只是負責各級宗主家事的助手。不領俸祿,只有賞賜。
(2)秦漢官員的考核:上計制
上計制內容:每年秋冬,各縣、侯國將一年來的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等情況匯集到郡國,由郡國匯總,上報中央,稱為“上計”。
影響:上計考核的結果是官員賞罰的依據。
(3)魏晉南北朝官員的考核:
魏晉南北朝時期因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戰亂頻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但曹魏、 西晉、南北朝也制定了相應的考核法規。
過渡:對官員的管理,除了考核以外,還有另外的一項,就是監察制度。
3.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員的監督制度
(1)秦朝: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管對官員的監察,是中央與地方監察系統的首領,負有保障官僚系統正常運轉,尤其是保障官僚系統忠誠可靠的職責。
教師出示三公九卿職權分工漫畫
(2)漢朝:刺史制度
①內容:漢武帝時,將全國行政區劃分為13部州,即13個監察區,分設12個刺史和1名司隸校尉(京幾地區)負責地方的監察。
教師出示13州一覽圖及刺史巡行漫畫
②特點:位卑而權高,皇帝的耳目。
官卑而權重,是監察官的一個最重要的特征。雖然御史們官階低,但由于他們手中有無所不在的監察職能,因而有了某種針對各級官員的“管官”功能,所以說話的分量不可能不重。
監察機構雖然很小,但卻是一個獨立的、直接對皇帝負責的系統,實際上是皇權的耳目,因而被賦予了特別的權力,擁有特殊的行動規則。
③評價:維護了王朝秩序的穩定運轉,保障官僚體系對王朝的效忠。但是在專制政體下,為官的刺史存在著嚴重的官僚主義惡習,容易導致嚴重的監察腐?。浑S著刺史權力范圍的擴大,東漢后期地方刺史更是發展成了地方割據勢力。
教師回顧,進行知識小結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學習,知道從先秦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員的選拔、考核和監督制度,理解這一時期是官僚制度的形成時期,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內容,但是為隋唐的官僚制度的成熟奠定了基礎。
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1.隋唐至兩宋時期官員的選拔制度:科舉制
(1)隋唐
①科舉制實行的原因:南北朝以來,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他們希望打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積極要求參政。為適應這一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加強中央集權。九品中正制無法適應社會發展要求。
②隋唐科舉制內容:科舉制分為制舉和常舉。制舉是皇帝自設科目考試選人;常舉每年舉行,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等幾十種,其中明經和進士兩科最受社會重視??荚嚭细裰皇侨〉脼楣俚馁Y格,還需吏部銓選后方可正式任官。
③評價:科舉考試使得官僚體系得到了源源不斷的人才補充;削平了大門檻,掃蕩了自東漢以來門閥世族的勢力;客觀上改變了社會文化的面貌,使得中國文化烙上了官文化的烙印,國家對鄉村的控制得到了文化上的支持。
教師出示材料
(唐太宗)嘗私幸端門,見新科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轂(牢寵、圈套)中矣?!?br/>——王定保《唐摭言》
(2)兩宋
①宋朝進士科壓倒一切,后來的科舉,幾乎就是進士科的代名詞。當時進士考試分成三個階梯,第一為州試,州試及格,送往禮部省試。省試合格,參加殿試。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不淘汰,但是分出名次。宋朝取士人數很多,比唐朝多十倍有余。
②“取士不問家世”,有利于社會人才流動;宋朝通過科舉制穩定了士大夫階層,穩定了社會。
宋代的統治者知道,歷朝歷代,士大夫都是社會的精英,各種形式的造反與反叛,沒有士大夫的參與,就成不了氣候。只要拉住了士大夫階層,就穩住了社會,穩住了國家,至少來自國家內部的反叛就不再可怕。顯然,宋朝統治對于農民來說,雖然比起前朝不知貪酷多少倍,但來自農民的反抗,卻始終沒有形成像漢代的黃巾起義和唐代的黃巢起義那樣達到足以毀掉王朝的規模和氣候。
教師出示材料,與學生一起解讀材料,加深對科舉考試的理解。
【想一想】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簡析科舉制的積極影響。
材料一 貧若子弟,類皆廉謹自勉,埋首窗下……即紈绔子弟,亦知苦讀,以獲科第,否則雖富不榮……因此之故,前清時代,無分冬夏,幾于書聲遍野,夜靜三更,鉆研制義。是皆科舉鼓勵之功有甚于今日十萬督學之力也。
——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
材料二(科舉制)西國莫不慕之,近代漸設考試以取人才,而為學優則仕之舉。今英、法、美均已見端,將來必至推廣。
——丁韙良《西學考略》
積極影響:①促進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②擴大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基礎,提高官員文化素質;③打破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促進了社會穩定;④為西方國家所借鑒。
2.隋唐至兩宋時期官員的考核制度:
(1)隋唐:
①考核機構:隋唐官員的考核機構是尚書省的吏部,由吏部尚書和侍郎親自掌握,具體負責的單位是吏部的考功司。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派官員向中央匯報,或由皇帝遣使到州縣巡行考察。
②考核標準:唐朝官員考核標準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德行標準,還有一類是為官的業務業績。
③考核方式:考核分為大考和小考。小考每年一次,大考三至四年一次。根據結果將官員定為九等??己吮辉u為中上以上等級的,每進一等,加祿一季;考核為中中,不加不減;凡考核為中下等的,每降一等,減祿一季,考下下者解職。
(2)兩宋:
①考核機構:宋代考核機構是由審官院負責朝中官員的考核,由御史臺和翰林學士負責對地方官的考核。
②考核標準:宋朝官員考核標準為“七事”。
③考核方式:七事可以做到五項,為上等;達到三項為中等;三項以下為下等??己讼碌缺唤倒俚娜饲缚蓴怠K泄賳T,基本上是按年限升遷。
3.隋唐至兩宋時期官員的監察制度
(1)隋唐
①監察機構:隋唐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構,其長官為御史大夫。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察區,委派監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監察。
教師出示唐代十道圖
②評價:唐朝中前期政治比較開明,因此監察體系作用發揮得比較好。御史和諫官不僅彈劾違法官員,而且經常給皇帝提意見。這使得皇帝們時常要為之改變自己的做事習慣,百官的行為也有所收斂。到了晚唐時期,監察機構大打折扣,御史自身貪瀆,玩忽職守,諫議無人聽從,整個官僚機構趨于銹蝕。
(2)兩宋:臺諫合一
①內容:宋朝監察制度的重要變化是臺諫合一。“臺”是御史臺,“諫”是諫官。在前代,臺諫職事不同,御史糾彈百官,諫官諫正皇帝,分職很嚴。而到宋代,御史擁有了諫官的議事權,諫官擁有了御史的監察權。開臺諫合一之端,為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一大發展。
②評價:臺諫合一,提高了監察權的地位,完善了中國古代權力制約的體系。
【合作探究】根據材料,概括唐代考課制度的特點,并分析其作用?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其考課制度日臻完善,在中國古代處于承上啟下的階段?!洞筇屏洹芬幎ǎ骸翱脊芍兄?,掌內外文武官吏之考課?!背死芍兄?,考功司員外郎、主事、令史、書令史、掌固等40余位職官參與考課分工事宜。唐代對流內官員和流外吏員按照不同標準實行分類考課。其中針對流內官員的考課標準可以概括為“四善二十七最”?!八纳啤笔钦塾诠俚缕沸?,即德義有聞、清慎明著、公平可稱、格勤匪懈?!岸咦睢眲t是根據官員職位職能特點的不同而提出的二十七條相對具體的要求。各地各部門先行考課并將考課結果編制成冊形成“考薄”,然后逐級檢勘、匯總、上報,最后上報至尚書省考功司以待會考。最后由皇帝確認后生效,作為官吏俸祿增減、品階升降甚至職務變動的重要依據。
——摘編自殷文明《唐代官吏考核與監察制度的互洽逆轉及啟示》
教師指導學生,點撥后回答,特點:日臻完善,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考核機構健全,分工明確;考核內容廣泛,標準詳細系統;考核程序嚴密;考核結果與官員獎懲相結合。
作用:有利于調動官員積極性,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有利于改善吏治,穩定社會秩序;有利于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對后世有借鑒作用。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學習,知道到隋唐、兩宋時期官員的選拔、考核和監督制度,理解這一時期是官僚制度的完善時期。設立科舉制度,公開、公正選拔官員,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底層人的上升渠道,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這一時期的監察制度不僅是對前朝的總結與完善,更對后世的監察體系乃至世界各國監察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元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1.元明清時期官員的選拔制度
(1)元朝
元朝的官員選拔,部分保留了蒙古傳統方式。隨著上層統治者漢文化素養的不斷提高,元朝在1313年頒科舉詔,宣布次年開考,恢復了科舉制,但仍然時斷時續。元朝科舉錄取人數不多,科舉出身者在官員隊伍中的人數比例也不高。
(2)明清
①形式:明清選官制度采用科舉考試??荚嚪譃猷l試、會試與殿試三級。
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考中者稱為舉人;
會試由禮部主持,于鄉試次年春天舉行,考中者稱為貢士;
殿試在會試后舉行,由皇帝主持,通過者為進士。進士分三甲:一甲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三甲均取若干名,分別賜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
②考生:參加考試的考生主要是國子監和府、州、縣學的學生。
③考試范圍:只考四書五經,不允許考試發揮個人見解。
教師出示科舉考試功名階梯示意圖漫畫
2.元明清時期官員的考核制度
(1)明朝
①考核內容:明朝官員考核分為“考滿”“考察”。所謂“考滿”即根據被考核官員的全部言行,分初考( 三年) 再考( 六年) 通考( 九年)。“考察” 包括外地官員三年一次的朝覲,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處官員的貪、酷和不作為??疾斓拿? 分貪、酷、浮躁、不及、老、病、罷、不謹等八類。
②考核結果:考核結果分稱職、平常、不稱職三等,是決定官員正常升遷或降、調的依據。
(2)清朝
①考核機構:清朝官員考核制度稱為考課,“京官曰京察,外官曰大計,吏部考功司考核。三年考核一次。
②考核內容:才(才能)、守(操守)、政(政務)、年(年限)。
③考核方法:總督、巡撫、京官三品以上者,自陳得失,以下官員由都察院考核。
3.元明清時期官員的監察制度
(1)元朝
元朝的監察機構嚴密,中央設有御史臺,地方設有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兩級地方監察機關,從而組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監察系統。
中央御史臺是全國的最高監察機關,與行臺有隸屬關系;而行臺是“統制各道憲司總諸內臺”,實質上是區域性的監察組織,是最高的地方監察機關,是溝通中央與地方各道監察組織的橋梁。
(2)明朝
明朝監察分為督察院和六科給事中。督察院為全國最高監察機關。彈劾官員、對人事進行監察、擁有司法權和司法監督權、還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給事中稽查六部百司,是六部的監察機關,還負責皇帝制敕與大臣奏疏的封還駁正。
(3)清朝
清朝都察院分置科道,科掌言諫,道司糾舉,合言監為一體,舉凡國家行政、財賦、司法、官吏,無不在督察糾舉之列。自唐朝以來,封建國家的臺、諫并列之局,至此完全統一。
六科給事中原為獨立的監察機構,雍正初并入都察院,其主要任務是“掌發科抄”,并分稽六科庶務。
監察權的集中,是清朝君主極權專制和對漢人官吏進行控制。
【知識小結】
【想一想】根據材料,概括中國古代權力監督特點、作用與局限性?
材料一 中國從西周就開始了權力監督的制度建設。秦漢時期已有大量相關法規,如關于官吏任用與銓選的《置吏律》、關于官吏調任與監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為政情況的《上計律》等。唐朝時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為行政監督提供了完備的法律根據。在此基礎上,宋朝不僅大量充實各項監察法規,諸多行政制度也體現了權力監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過了“避親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約束官員權力。明清兩朝也制定了專門的行政法典和比較完善的監察法,對監察考課機關的職掌權限、官員的條件及責任義務等做出詳細的規定。
——據白鋼《中國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疇為樞密副使,封駁官錢公輔認為王疇“素望淺”,不宜擢升。英宗不僅不采納其意見,反而貶錢公輔為滁州團練使。
——賈玉英《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發展史》
特點:(1)權力監督制度建立時間早;制定了相關的監察法律法規;相關法規不斷發展完善;(2)皇帝握有最高的監察權。(3)監察機構獨立,自上而下垂直監察。(4)監察官秩卑、位尊、權重、賞厚。(5)歷代統治者注重監察官的遴選。(6)監察活動法律化。(7)憑實績黜徙,嚴格考核監察官。(8)監察方式多樣化。(9)允許風聞言事。(10)監察權和行政職權混淆。
作用:有利于監督官員規范執政、防治腐?。ㄕD吏治);有利于維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局限:在皇權專制制度下,監察制度服務并受制于皇權,實際效能有限。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學習,知道到元明清時期官員的選拔、考核和監督制度,理解這一時期是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終結時期。一方面,官僚制度繼續沿著宋元以來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滿族以少數民族成為統治者,也給新的制度以深刻影響,君主專制到達頂峰,官僚機構為皇權服務。
教師可根據時間需要,組織完成【活動設計】由“科舉制”想到的中國現代教育公平問題。通過本活動,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課堂小結】
“選賢任能”在選官和任用的環節主要特色是不拘一格地發現和使用人才。從先秦的鄉里舉薦制,到漢代察舉制,再到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直至隋唐出現科舉制度,中國古代選賢任能的官制一步步走向成熟。
如何將選賢任能的宗旨落到實處,就需要在管理環節通過考核、獎懲、監察等相互作用、相互協調的制度營造能上能下、各盡其能的政治生態。考核是察賢否、明功過的制度措施,也是整頓吏治的重要方式??己耸亲R別官員行為善惡、能力大小的重要手段,考核結果作為對官員升降去留的直接依據。
古代監察制度發揮功效主要依賴于:監察權相對獨立,對最高統治者負責,監督糾察不受行政干擾和掣肘;監察官依法以彈劾糾錯為職要,威震百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和县| 丰城市| 都昌县| 德州市| 交城县| 永新县| 朝阳市| 四子王旗| 化州市| 甘泉县| 南木林县| 郯城县| 忻州市| 枣阳市| 白河县| 呼玛县| 呼和浩特市| 济南市| 梓潼县| 阿尔山市| 兰溪市| 上林县| 房山区| 沙田区| 洛川县| 铜梁县| 青岛市| 庄河市| 前郭尔| 濮阳市| 丰台区| 祁东县| 盐山县| 濮阳县| 巫山县| 广汉市| 陆河县| 郯城县| 赣榆县| 溧水县| 涞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