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教學方案課標要求通過本單元學習,了解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考核與監察制度,了解西方近代文官制度與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教材分析本課主要內容是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主要有三個子目,三個子目之間的關系是相承順序。第一個子目,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主要講述晚清廢除了科舉制度后,改變原有的科舉考試選拔官員的方式,設立學堂選官制度和留學生選官制度。第二目,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主要敘述了民國建立后,在孫中山先生的文官考試思想指導下,南京臨時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均采用考試制度選拔官員,南京國民政府期間還采用公務員制度,這是中國傳統考試監察制度與西方文官制度相結合的產物。第三目,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著重點在公務員制度,公務員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改革制度形成過程中的重大改革,具有重大意義。教學目標1.了解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的過程,認識到這種變化是隨著時代的需要產生和發展的,培養時空觀念的歷史核心素養。2.通過課堂學習,文本解讀,知道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與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之間的關系,培養史料實證的歷史核心素養。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教學難點:西方文官制度與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的關系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出示公務員考試圖片及考生招錄與報考人數對比,向學生提問為什么現代很多人會爭相報考公務員?現代公務員制度與科舉制度有何關系?今天便來一起進行學習,去查看其中的謎底。教師出示近代以來官員選拔于管理時間軸,讓學生對本課學習內容形成主體印象。(設計意圖)通過現在公務員熱門考試情況,讓學生思考現在公務員選拔與古代科舉制的關系,激發學生探索新知識的熱情,迅速將學生帶入本課教學情境。【講授新課】一、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1.廢除科舉制(1)原因——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開展科舉制度是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19世紀80年代后,經濟上,隨著洋務運動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科舉制已經不適應經濟的發展,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思想上,隨著西學的傳播,使得民主思想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始呼喚改革。因此,廢除科舉制的呼聲很高。教師出示嚴復及其《天演論》圖片(2)過程:①戊戌變法時期: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清政府加設經濟特科,選拔經時濟變之才,在康有為等人的建議下,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戊戌變法失敗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試悉照舊制。教師出示材料說明廢除科舉制度的必要性。明以八股取士,我朝因之……然功令禁用后世書,則空疏可以成俗;選舉皆限之名額,則高才多老名場。——康有為欲講實學,非另立選舉之法,別開用人之途,而廢八股試貼策論諸制科不可。——梁啟超②新政時期1901年,清政府實行新政,通令各省書院一律改為大學堂,各府州縣學改為中小學堂, 并多設蒙養學堂。1905年,光緒帝決定自1906年起,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并令學務大臣迅速頒發各種教科書,抓緊于城鄉各處遍設學堂,將育人、取才合于學校一途。至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0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教師出示袁世凱圖片與相應說明材料。1901年8月,清政府下令從1902 年起,科舉考試不再用八股文。1905年,又有袁世凱、趙爾巽、張之洞等地方督撫聯名上奏,提出“補救時艱,必自推學校始;欲推廣學校,必自停科舉始”。在這種壓力下,清政府下令從1906年起停止科舉考試。——章開沅、朱英主編《中國近代史》【問題探究】閱讀材料,指出袁世凱主張廢除科舉制的原因是什么?科舉夙為外人詬病,學堂最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決然舍其舊而新是謀,則風聲所樹,觀聽一傾,群且刮目相看,推誠相與;而中國士子之留學外洋者,亦知進身之路,歸重學堂一途,益將勵志潛修,不為邪說浮言所惑,顯收有用之才俊,隱我不虞之詭謀,所關甚宏,收效甚巨。且設立學堂者,并非專為儲才,乃以開通民智為主,使人人獲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國,下得自謀其生。——袁世凱等《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1905年)學生思考后回答:◆換取列強信任;◆可使留學生為求功名而潛修所學,不受蠱惑;◆設立學堂可以培養人才,開啟民智,促進教育發展;◆總之,以維護清王朝統治為最終目的。2. 選官制度改革(1)改革傳統選官制度:①官制改革,瓦解了傳統的六部建制裁減冗署冗官,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陸續設農工商部、巡警部、學部等部門,瓦解了傳統的六部建制。官制改革作為清末新政的主要內容,貫穿于新政始末。這一時期的文官設置,以西洋官制為模式,打破了傳統的以六部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使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機關逐漸分立,基本建構了中國文官的近代框架。教師出示清朝外務部大臣與外國使節合影圖片②對選官制度進行部分更新規定凡學堂考試合格的畢業者,均給予貢生、舉人、進士等出身,對成績優秀者進行殿試后,“酌加擢用,優予官階”。(2)確立學堂選官制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學堂選官制度由此正式設立。教師出示資料進行說明1903年12月,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即把學校教育分成初、中、高三級,最高一級為通儒院。通儒院或大學畢業生被授予進士功名,高等學堂畢業生授予舉人功名,中學堂和高等小學堂的畢業生則可以取得生員(秀才)的功名。新學制頒布前后,國內各類新式學堂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章開沅、朱英主編《中國近代史》(3)學堂選官制度的意義及其局限性①新政時期設官改革適應了中國官制近代化的需要,為近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某些保障。②其次,改革完善擴大了國家職能,在此方面縮短了中國同世界先進國家的距離,為后來的文官設置提供了借鑒。③促進了清朝政治制度的現代化。局限性:新政時期選官改革是一次不徹底的官制近代化運動,它不僅沒能觸動封建專制的關鍵,而且也沒有徹底改變清朝的官場面貌。上層機構的調整和變動,雖然完善擴大了國家機能,削弱和動搖了皇權的私有性,但未能形成有效的制約機制,封建專制仍是清朝政府的一大特色。其次,改革沒有徹底改變官員的腐敗作風,提高官員的辦事效率,只是增加和裁減了部分機構,而機構內部并無改變,改革后的官員面貌依然如故。3.留學生選官制度清政府又確立了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規定每年舉行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依考試結果分配相應官職。曹汝霖、陸宗輿就是通過留學生選官制度進入清朝政府內工作。【合作探究一】教師出示材料,帶領學生分析近代學者對待科舉制的主張。鴉片戰爭結束后,國勢日衰,廢除八股取士成為許多有識之士的共識。1898年6月16日,康有為當面向光緒皇帝指陳八股科舉制度的危害,建議政府廢除八股考試內容,加快新教育建設的步伐,宏開學校,教以科學,等到學校盡開,再逐步廢除科舉考試制度。梁啟超提出入小學者比諸生,入中學者比舉人,入大學者比進士,一切考試,均該試策論,考察時務以觀其經世濟世的能力。維新廢除八股取士,改革科舉的主張,拉開了清末教育制度改革的序幕,也導致了科舉制度的最終滅亡。——摘編自王會曉《淺談維新派與頑固派關于廢除八股取士的爭論》主張:廢除八股取士,改試策論;廣設新式學堂,講授西學;把科舉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合科舉于學校);從改革科舉到廢除科舉(逐步廢除科舉考試制度)。【合作探究二】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癸卯學制”頒行的意義。材料一 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張百熙、榮祿、張之洞擬訂學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學堂章程》,是年為舊歷癸卯年,故稱“癸卯學制”。該學制規定學堂的立學宗旨是:“無論何等學堂,均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俾學生心術壹歸于純正,而后以西學瀹其智識,練其藝能,務期他日成材,各適實用,以仰副國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摘編自徐惟誠著《中國大百科全書》材料二:《奏定學堂章程》里的中學堂課程及課時特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人文與自然科學并舉;帶有濃厚的封建主義(忠孝)色彩;注重實用人才(通才)的培養。意義:“癸卯學制”的頒行,統一了清朝全國的學制,學堂選官制度由此正式設立;促進了新式學堂的創辦(和近代科學文化的傳播),有利于新式人才(新政人才)的培養,造就了一批新型知識分子群體。(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學習,學生知道,晚清時期的選官制度的變革主要是廢除科舉考試的結果,學堂選官制度、留學畢業生選錄制度、成為新式選官制度的主體性內容,中央和地方的選官制度均在各自的體系中得以完善,職業官選用制度開始成形。但是,由于晚清統治者守舊與變革思想的矛盾沖突,封建儒家思想的長期沉淀,同時也存在著急功近利、新舊雜陳、權限不清、職責不明的弊端和問題。過渡:1912年,清帝宣布退位,中華民國建立,中華民國又是怎樣進行官員選拔的呢?我們接著進行學習。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1.南京臨時政府(1)依據: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孫中山先生在研究、借鑒外國政體和吸收古代傳統思想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五權憲法理論。而五權憲法的精要之一,是主張設置獨立的考試機關,行使獨立的考試權,以選拔官吏。教師出示孫中山五權分立思想圖解:(2)內容:文官考試、文官任用①文官考試:在官員選拔方面,以考試制度為主,也就是在"五權憲法"的框架之中,國家建立考試院,主管人才的選拔和任用。②文官任用:根據孫中山“任官授職,必賴賢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試”的原則而制定的。其內容包括文官等級和文官官俸。教師出示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孫中山及孫中山《五權憲法草案》圖片(3)官員選拔的特點①首創性。南京臨時政府的文官制度可以說是中國近代文官制度的開端。它的出現是對封建文官制度的否定,是中國官吏管理制度近代化的重要標志。從文官考試、文官任用,到三等文官俸、低薪制原則,都是全新的內容且對日后中國文官制度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②任人唯賢的原則。孫中山雖然很推崇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制度,但對任用制度中的任人唯親,深惡痛之;與此同時,他對西方(美國)文官制度存在的弊病亦大加抨擊,力避前兩者之劣短,發揚其優長,做到任人唯賢,在公平競爭的原則下,為國家選拔官員。2.北洋政府時期(1)選拔方式:考試、甄別①考試:1913年頒布《文官考試法草案》,標志著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考試分為文官高等考試資格和文官普通考試資格兩部分。從總體上看,北洋政府文官考試的科目設置,基本上形成了以政治、行政管理、法律為主的公共科目和與其職位相應的專業科目,與西方各國的文官考試和我國將要推行的國家公務員考試科目大致相同。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試對應試人員的學歷要求很高、很嚴,尤其是參加文官高等考試者,要求更高。如此剝奪了因出身貧寒靠自學成才的中下層知識分子,參加國家行政管理的機會;北洋政府公開剝奪女子參加國家行政管理的權利,拒絕她們參加文官考試。②甄別:甄別主要是指對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通過檢驗畢業文憑、調查經歷檢查工作成績、考查學識與工作經驗等決定其能否留任。1915年北洋政府頒布的《文官甄用令》強調政績和特別貢獻,凡政績卓著和有特別貢獻者,可破格選用,做到不拘一格,是符合選拔精英人才參加國家行政管理的精神和競爭擇優、精干穩定、廉潔高效原則的,因而也是有積極意義的。教師出示袁世凱及《文官甄用令》圖片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南京國民政府五院體制的成立,以及《公務員考試法》、《公務員任用法》、《彈劾法》等一系列考試、監察法規的制定和頒布,標志著南京國民政府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起來。(1)內容:①人事制度:“官吏”稱謂逐漸被“公務員”代替。重新設計頒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官吏”稱謂逐漸被“公務員”代替。從1929年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到1933年頒布《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的建立。②文官任用制度走上了法制化的軌道。首先,考試制度逐步法制化。國民政府集民國時期文官考試立法之大成,制定了很多考試法規,內容詳細、種類繁雜。其次,二是與文官考試制度相配套的整個文官體制開始依法設立并運行。③允許女子參加考試,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南京國民政府繼承了孫中山先生考試權人人平等的思想,規定不論男女均享有平等的應考資格,這與其之前的南京臨時政府和廣州政府的指導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南京國民政府規定,“凡中華民國國民并具備規定資格者,可以參加相應類別的考試",在1931年舉行第一屆文官高等考試時,許多女子報名應考。教師出示南京政府考試院圖片及戴季陶圖片(2)評價①制度規定嚴密。②實施過程漏洞百出,任用親信、拉幫結派現象始終無法禁絕。教師出示材料進行說明事實上,國民政府的公務員制度雖規定較詳細,卻并未能動搖其專制獨裁基礎,反而在吏治腐敗和專制事實面前,徒具形式,得不到嚴格執行。對此,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也不得不指出,"多年來官僚主義早已構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責、假公濟私為尤甚"。在當時,對政府官吏的貪污舞弊,不僅“不能批評,且須為之隱蔽”。因此,公務員制度及其有關法律規定多被踐踏,成效甚微。——白鋼《政治制度史》(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學習,學生知道,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在是孫中山先生設計的中國民主共和藍圖中,以考試成績為選拔標準。但是,民國時期的軍治色彩濃重,拉幫結派、任用親信的現象始終沒有禁絕。過渡:那么新中國成立后,又是怎么進行官員選拔的呢?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1.改革開放前(1)措施:①沿用舊制:沿用民主革命時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管理的干部制度。②建立新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領導、統一管理下的分類管理的干部制度。(2)內容包含國家干部人事管理體制、原則、機構,以及干部選拔、任用、考核、監督、交流、培訓等內容。教師出示材料進行說明。建國以后,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在繼承革命戰爭年代黨的十部制度的基礎上,借鑒了蘇聯的一些做法,陸續制定制度和措施,到1956年基本上形成一套系統的干部人事制度,此后直至80年代。——白鋼《政治制度史》2.改革開放后(1)干部制度①改革完善階段:在干部選拔、任用、考核、獎懲、離休、退休、培訓、工資、回避制度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在堅持貫徹中國共產黨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則下,我國逐步實現了干部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現代化,特別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斷加強法制建設。(2)公務員制度①概念:公務員是指在各級政府機關中,行使國家行政職權、執行國家公務的人員。除行政機關外,中國共產黨機關、人大機關、政協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民主黨派機關的工作人員均納入公務員隊伍。他們依法履行公職,屬于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②原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公務員制度的需求。黨的十四大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既是一場改革,又是一場革命,必將引起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的深刻變化,必將帶來人們行為規范、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與是非標準的重大改變。這就需要改變原來不合時宜的干部人事制度,加快公務員制度。③確立:1993年,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公務員考錄進入法制化階段。④意義:為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提供組織保證。提高工作效率以適應我國改革開放后的現代化建設,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從而為黨的基本路線提供組織保證。為國家機關的廉政建設提供有效保障公務員制度為廉政建設提供的保障主要有:通過考試錄用、認真考核、正規培訓和嚴格管理等措施來提高公務員的素質;通過權利義務、執行紀律、交流回避、有力監察監督的制度來保證和促進公務員依法行政廉潔奉公;通過法制的人事管理,避免其不正之風的發生。為國家機關的民主化、科學化、法制化建設起促進作用。建立與推行公務員制度,增強人事管理的透明度,顯示出民主化的優越性;可以使國家機關人事管理按客觀規律和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實行科學的分類管理,充分體現科學化。教師出示材料,帶領學生分析材料,回顧公務員制度的內容。【合作探究】為什么說“建立國家公務員制度,是干部人事改革的重點”?此時,經濟領域的改革已經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商品經濟的思維模式不僅沖擊著傳統的干部管理方式,還直接將經濟領域的不正之風帶到了官場。徐頌陶就聽到過時任環保局局長曲格平的抱怨,環保局要招6個人,結果寫條子的就30多個。“社會轉型期的權力擁有巨大的真空,既可以服務人民,也可以為自己謀利。在這些權力中,最大的權力就是選人用人權。”中央黨校教授李民說。當商品化的經濟體制改革已經實際改變了中國干部制度的生存土壤時,打破干部管理大一統的局面,探索建立公開、公平、科學的干部選用制度,成為改革進一步前進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三大報告,呼應了這種改革的需要。報告明確指出,建立國家公務員制度,是干部人事改革的重點。——《30年人事制度改革:從干部到公務員的嬗變》京華日報2008年11月03日商品化的經濟體制改革對舊的干部制度帶來巨大沖擊;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展開,國家需要一批專業化、高素質的文職隊伍;隨著我國民主、法制的向前發展,廣大人民呼吁透明化、公開化和平等化的公務人才選拔機制;“建立公開、公平、科學的干部選用制度,成為改革進一步前進的必然要求”。(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學習,文本分析,學生知道,黨管干部原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建立和推行公務員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教師可根據時間需要,組織完成“【活動設計】科舉制廢除對讀書人命運的好與壞?”活動。通過本活動,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課堂小結】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治理的必要前提。社會形態不同、政治體制不同,各國國情不同,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方式也不一樣,但也呈現出相互學習、借鑒的特點。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官員選拔與管理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階段,積累了豐富經驗,為人類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晚清以來的近代中國,改科舉教育為學堂教育,改科舉選官為學堂選官,并在民國后嘗試建立公務員制度。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并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建立與推行國家公務員制度,這必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