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教學方案課標要求了解當代中國的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成就。教材分析本課是歷史選必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三單元 “法律與教化”的第3課《當代中國的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設》。“法律”是國家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精神文明”對于當代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到重要作用。本課主要內容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法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分為兩大子目:“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法治”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二者在內容上相互滲透,作用上相輔相成,互為目的和手段。本課在內容上強調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方針及其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教學目標1.通過時空坐標,理清法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知識脈絡,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2. 通過文字史料及圖片史料,了解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及精神文明建設所取得的成就,重點了解改革開放以來及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方針,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和史料實證能力和崇尚法治的精神。3.通過文字、圖片等資料,提高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如 “法治與法制一字之改的意義”等問題,從社會主義社會現代化建設和發展的角度,理解當代中國法治建設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提高歷史解釋的素養。4.通過文字史料及圖片史料,聯系當下的時政熱點:抗擊“新冠”疫情,運用比較的方法,對比在武漢抗疫中“最美逆行者”醫生們和“無法無德者”天差地別的行為,體會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及精神文明建設對于整個國家建設和社會治理的重要意義,了解抗疫英雄事跡,形成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感和道德情操,感悟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改革開放以來及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方針。教學難點:當代中國加強法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現實意義。教學過程【導入新課】簡單介紹2020年“抗擊新冠疫情” 的情況。展示李蘭娟、鐘南山等抗疫“最美逆行者”圖片,同時展示人民網關于“發國難財,必須快查嚴懲”的新聞報道,對比“無法無德者”與“最美逆行者”的行為。今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面對肆虐的病毒,鐘南山、李蘭娟等醫務工作者,來到武漢“重災區”,搶救人民生命,成為“最美逆行者”。但是,也有一些人,利益熏心、道德淪喪,乘機發國難財,面對這些“無法無德”者,要用法律嚴懲。用“法治”為“精神文明建設”護航!(設計意圖)聯系時政熱點:我國抗疫斗爭,通過對比“最美逆行者”與“無法無德者”,讓學生感受法治及精神文明重要性。【講授新課】一、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1.序曲——《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949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從此開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法治建設的歷程。教師可播放“《共同綱領》”知識解析視頻,讓學生直觀了解《共同綱領》知識點,體會其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作用。2. 初創時期(20世紀50年代)(1)20世紀50年代,是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初創時期。我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出示圖片(2)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出示“五四憲法”材料與圖片(3)意義:確立了社會主義中國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想一想】為什么要制定五四憲法?(4)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時期,社會主義法制遭到嚴重破壞。3. 發展時期(1978——1990)(1) 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強調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2)20世紀80年代憲法修訂,法治建設進入新時期。1982年12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對1978年憲法做重大修改。成為迄今為止所進行的政治體制改革、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法律框架。此次修憲后的憲法被稱做“82憲法”。之后,又經歷了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訂,不斷與時俱進。20世紀80年代,還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3. 完善時期(20世紀90年代以后)(1)背景:20世紀90年代,我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對法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示材料(2)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①十五大報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以往的“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理解“法制”到“法治”的這“一字之改”?內涵:法制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法治則相對于人治的治國理論、原則和方法。聯系:法治的實施必須建立在法制上。區別:法制是指當權者按照法律治理國家,但這些法律不一定是由普通公民組成的立法部門制訂的。法治下,行政部門的職責只是執行該等法律,并且受該等法律拘束。因此法制和法治最大的區別,并不在于法律是否拘束人民,而是在于行政、立法、司法這些政府權力是否也和人民一樣,受到法律的拘束和控制。法治更側重于法律對政府權力的控制和拘束。②1999年、2004年憲法修正案,先后將“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法治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教師補充指出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③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教師補充指出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的重大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使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有法可依,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法制基礎。(3)全面推進依法治國①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進入新階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領導人民全面依法治國,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維護憲法權威;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做到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制社會一體建設;深化司法改革,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推進科學立法 、嚴格執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違法必究。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高度重視法治問題,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法治中國。”——習近平從胡錦濤、習近平兩位總書記的講話可以看出國家隊依法治國的高度重視:整體推進,一個都不能掉隊,是法治建設新的理念。依法治國向精細化、規范化、民主化發展,“法治國家”升級為“法治中國”。這一階段, 立法工作全方位回應民生的關切,修改了環境保護法、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頒布了反恐怖主義法、國家安全法、網絡安全法等。②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此次修訂憲法把中共十九大確定的重大理論觀點和重大方針政策,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國家根本法,體現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成就、新經驗、新要求。③2020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于基礎性地位,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共7編、1260條。是一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個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民法典,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閱讀思考】 依法治國的重要性?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設計意圖)閱讀節選自白鋼《中國政治制度史》的有關論述,與法制初創時期的政治、經濟、外交背景相聯系,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分析“法制”與“法治”的區別和聯系,讓學生明確區分不同的名詞概念,避免概念混淆,更深刻理解“法制”到“法治”“一字之改”的意義。以邏輯框架圖的形式說明2010年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結構組成,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以及用邏輯思維圖解概念的能力。閱讀教材及PPT上所呈現的史料內容,了解習近平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的成果,培養學生抓住文字史料重點內容的能力,使學生感受到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入了法治建設精雕細琢的發展強盛期。過渡:全面依法治國是我國的治國方針,法治具有國家強制力,著眼于防范與懲處。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著眼于教育和引導。依法治國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保障。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依法治國相輔相成,互為促進。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1.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艱苦奮斗的時代精神與健康向上的社會風尚(1)背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百廢待興、物質匱乏。(2)時代精神:中國社會涌現出大量的英雄模范,先進人物,他們踏實肯干、埋頭苦干、科學實干,創造出了許多時代的奇跡。在全社會形成了愛黨愛國、關心集體、無私奉獻、互幫互助,健康向上的社會風尚。2.改革開放后(1)20世紀80年代:“五講四美三熱愛”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初期,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兩個文明”一起抓。在全社會開展群眾性的文明創建活動。“五講四美三熱愛”,是當時最響亮的口號。目的就是培育“四有公民”。出示材料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1986年)(2)20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在社會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一切向錢看”“假冒偽劣產品”等。①國家開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三大系列創建活動,這一活動,直到今天,依然在開展評選,為社會風氣的好轉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②愛國主義教育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頒布了《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加以推進。出示材料2.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把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引導和凝聚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上來,引導和凝聚到為祖國的統一、繁榮和富強作貢獻上來,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為實現四化、振興中華的共同理想團結奮斗。……4.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原則。愛國主義決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我們既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成果,也要學習和吸收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只有這樣,中國人民才能和各國人民一道,為促進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作出貢獻。——《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1994.8.23【閱讀思考】有人說:“只搞好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就夠了,沒必要搞精神文明建設。”你認為這種說法正確嗎?為什么?運用唯物史觀,闡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地位和作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強人們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使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進一步發揮出來。同時,市場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也會反映到精神生活來。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緊密結合改革和發展的實踐,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引導人們正確處理競爭和協作、自主和監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關系,反對見利忘義、唯利是圖,形成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個人合法利益的社會主義義利觀,形成健康有序的經濟和社會生活規范。——《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1996年10月10日)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為社會意識,其產生與社會存在密切相關,其發展也影響著社會存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需要物質文明提供物質條件和實踐經驗,它的發展又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是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和體現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3)21世紀初:公民道德建設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深入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公民道德建設邁出了新的步伐。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社會道德風尚發生了可喜變化,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體現時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觀念相融合,成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發展的主流。——《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2001年9月20日)《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頒布,把思想道德建設提高到以德治國的高度。我國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以法為主,以德為輔,法律是準繩,道德是基石。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缺一不可。(4)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涌現了一大批道德模范、先進人物。楊善洲、黃大年就是其中的代表。楊善洲,曾任地委書記,退休后,扎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帶領大家植樹造林建成面積5.6萬畝。2011年全國道德模范,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獲獎者。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楊善洲同志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9月25日,楊善洲獲得“最美奮斗者”榮譽。黃大年秉持科技報國理想,把為祖國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作為畢生追求,為我國教育科研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他首次推動了中國快速移動平臺探測技術裝備的研發,攻關技術瓶頸,突破了國外技術封鎖,他既是“無私的愛國者”,也是“新時代海歸科技報國的楷模”。楊善洲、黃大年的事跡告訴我們,每個人從小事做起,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日常的行為準則,就能凝聚起中華民族強大的精神力量,戰勝一切困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今年的全球“新冠”疫情,一直在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我們偉大的祖國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取得了抗疫斗爭的階段性重大勝利,彰顯“大國風采”。2020年9月8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盛大的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出示材料今天受表彰的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是千千萬萬為黨和人民事業作出貢獻的杰出人士的代表。他們身上生動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們的事跡和貢獻將永遠寫在共和國史冊上!——習近平:在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上的講話(2020.9.8)【知識小結】時空坐標——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缺一不可。(設計意圖) 通過對《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等材料的研讀分析,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通過閱讀材料《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培養學生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當前抗疫時事,了解全球抗疫中中國的“大國風采”和中國的抗疫英雄,培養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培養家國情懷;通過制作時空坐標,理清本課知識要點,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教師可根據時間需要,組織完成“【活動設計】模擬憲法宣誓”活動。通過本活動,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提升法治意識。【課堂小結】精神文明建設是法制進步和發展的前提 ,精神文明的成果直接為法制的完善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與精神動力。可以說 ,法制在某種程度上是精神文明成果的物化與體現。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法制觀念與人們的文化素質有關,加強法制重要的是要進行教育 ,根本問題是教育人。”而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正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和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法治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共同構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保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