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設計一、教學內容教學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1第一章第四節《地球的圈層結構》。《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對該節內容的要求是:運用示意圖,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本節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該章第一節已對地球的外部宇宙環境進行介紹,這節內容則對此進行深化,同時也為之后分章節介紹自然地理要素打下了基礎。二、學情分析高一學生具備一定的讀圖與分析能力,為本節內容的學習打下了能力基礎。然而“地球的圈層結構”是比較抽象、難以肉眼觀察的知識,為此教學中采用一些教具輔助教學,使其可視化能夠幫助學生理解。三、教學目標(1)說出地球的內部的圈層結構,說明各圈層的主要特點。形成空間思維;據圖分析總結地震波的傳播規律。(2)運用表格歸納并區分縱橫波的特征;聯系地震災害,理解人類與自然的共生關系。(3)了解人類生存的環境,聯系實際分析地球外部圈層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念。四、教學重難點(1)重點:地球內外圈層的結構劃分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2)難點:地震波的特點與傳播規律;地殼與巖石圈的區分;軟流層的位置;自然環境與外部圈層的關系。五、教學方法與教具(1)教學方法:講授法、合作討論法(2)教具:彈簧、粗繩、粉筆六、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活動:《地心游記》導入,介紹該書的主要內容,讓學生思考現實中人類探索地球內部的方式。學生活動:傾聽教師對書籍故事的介紹,加以思考。設計意圖:通過講述故事引出內容的方式可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其專注于課堂。[講授新課](一)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1)地震波①地震波的概念教師活動:聯系生活,讓學生回憶生活中挑選西瓜的方式,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說出人類了解地球內部結構的方式。學生活動:聯想生活中“聽聲辨瓜”的經歷后回答并說明地震波的含義。設計意圖:借助通俗的生活經驗增加學生對“地震波”的感性認識。②地震波的分類教師活動1:用手指按壓彈簧演示縱波,在黑板上畫出彈簧的簡要示意圖,用箭頭標注縱波的傳播方向與振動方向并講解。學生活動1:觀察彈簧,跟隨教師的講解,理解縱波的傳播方向與振動方向是平行的。教師活動2:請兩名學生上臺演示“甩繩”的動作,模擬橫波的傳播方向。學生活動2:觀察繩的擺動方向,在紙上推測畫出橫波的傳播方向與振動方向,與縱波進行對比發現橫波的傳播方向與振動方向是垂直的。設計意圖:運用教具,將地震波可視化,化抽象為具體。請同學上臺模擬演示橫波的傳播,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學習體驗。③地震波的破壞力教師活動1:讓學生猜測地震時身處陸地上的人和位于海洋上的船只分別會有什么感覺。學生活動1:就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與猜想。教師活動2:根據學生的回答,解釋地震時陸地上的人會先感受到上下顛簸,再感受到左右搖晃,海洋船上的人只會感受到上下搖晃。用粉筆演示縱波與橫波的破壞力,縱波只會使粉筆上下晃動,而橫波會使粉筆發生擺動從而斷裂。學生活動2:觀察教師用粉筆模擬地震波的破壞力,根據教師的講解深刻理解地震時縱波與橫波的影響。設計意圖:聯系地理災害現象,粉筆演示化抽象為具體,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縱橫波特征的理解。(二)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1.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劃分教師活動:多媒體展示圖1.34,讓學生讀圖思考縱橫波速度發生明顯變化的拐點,估測該拐點所在的深度及說明的問題。學生活動:通過讀圖發現地球內部深10km左右縱橫波速度明顯增加,深2900km左右縱波速度明顯降低,橫波消失。速度的明顯變化說明地震波穿過了不同的介質。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分析地震波與地球內部圈層的關系,理解地球內部存在著不同狀態的介質從而影響了地震波的傳播,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2.地球內部各圈層的特征教師活動1:引出“不連續面”的概念,PPT動畫介紹地殼、地幔與地核三個圈層。播放《地球內部結構》動畫,讓學生同時思考地球內部各圈層的組成、厚度、物質狀態,軟流層的位置。學生活動1:寫下關鍵詞,與同桌討論并補充完善。設計意圖:運用動畫演示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有助于幫助學生轉換視角,將學生難以觀察的地理事物與現象用直觀的方式呈現,便于學生理解。教師活動2:對地殼與巖石圈的范圍,軟流層的位置、狀態與特點進行重點講解。學生活動2:配合教師的講解找出巖石圈、地殼的范圍并加以區分。設計意圖:學生容易混淆且難理解地殼與巖石圈的范圍、軟流層的位置與范圍。教師進行著重強調講解以幫助學生掃清誤區與難點。(三)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1)地球外部圈層的組成與特征教師活動:將“巖石圈”作為切入點,引出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展示“地球外部各圈層特征”表格,讓學生合作討論共同完成。(2)地球外部圈層結構之間的關系教師活動:說明地球外部各圈層是相互滲透、影響的,沒有明確的界線。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與思考,畫出外部各圈層的包含關系。學生活動:根據自己的理解,嘗試畫出四個圈層的包含關系。(四)地球外部圈層與人類活動教師活動:讓學生舉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地球外部圈層所產生的影響。學生活動:聯系生活,舉例說明。如:若將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排入河流會污染水圈,燃燒秸稈會污染大氣圈等。設計意圖:表格歸納零碎知識,便于學生理解與記憶;學生根據已有認知繪制關系圖,從感性認知走向理性建構,樹立尊重自然的意識與人地協調觀。[結課環節]師生共同活動: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地球內外部圈層結構的剖面簡圖,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說出圖中各圈層的名稱及主要特征。設計意圖:師生互動,用示意圖總結整堂課,有利于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便于學生加深印象,構建知識框架。七、教學反思本節課注重師生的互動與交流,努力營造師生共同探討的地理課堂。充分利用教室內現代化多媒體以及其他教具,注重學生參與,增加學生的學習體驗,注重聯系學生生活,以幫助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