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12 環境保護主題的試題特點及備考【考點解讀】在高考卷中“環境保護”主題在全國卷仍然是在“二選一”的模式出現,在新高考地區則是變換為選擇題或者是綜合題的模式,而且在教學上也是融合在必修和選擇性必修的教材中。因此本專題以全國卷及部分新高考地區卷為例分析高考試題特點的基礎上,對環境保護新舊教材的內容做摘選梳理。一.高考地理“環境保護”部分試題命題特點及解題思路二.環境保護的備考體系及要點點撥一、高考地理“環境保護”部分試題命題特點及解題思路1.近2020-2022年高考全國卷試題統計2.高考地理“環境保護”部分試題命題特點及解題思路題型一:以某一道路為載體,考查道路建設和運營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地理——選修6:環境保護] 為評估青藏鐵路建設和營運對環境的影響,某科研團隊對青藏鐵路格(爾木)拉(薩)段某11千米長的風沙活動路段兩側進行了調查,結果如表3所示,其中工程治沙地視為固定沙地。2001~2008年為鐵路建設期,2008~2015年為鐵路營運期。根據材料自擬一個結論,并用表中數據予以論證。(要求:可就建設期或營運期,也可以綜合得出結論;論證充分、數據準確、表述清晰。)【參考答案】結論:青藏鐵路的建設期及營運期,通過工程措施有效地實現了風沙治理。論證:建設期,鐵路兩側各范圍內固定、半固定沙地增加,半流動、流動沙地減少,說明通過工程措施使得沙丘趨于固定,風沙危害減輕。營運期,鐵路兩側固定沙地繼續增長,半流動沙地顯著減少,說明營運并未破壞風沙輸移環境,工程措施持久有效地發揮了固沙效益。題型二:以某條河的流域綜合治理為背景,考查水污染治理方式轉變的意義(2020年全國卷,11題)竹排江是南寧市主要的內河之一,由北向南貫穿市區,其上游河段叫那考河。20世紀90年代開始,沿河養殖業興起,大量污水和垃圾進入那考河,那考河一度變成“納污河”。從2015年起,當地政府按照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實施了河道截污、河道生態、沿岸景觀工程以及污水廠建設等,由“點源治理”轉變為“適度集中、就地處理、就地回用”的流域綜合治理。如今那考河沿岸成為水清岸綠的濱江公園。簡述采用“適度集中、就地處理、就地回用”模式治理那考河污染的意義。【參考答案】①節約治污成本;提高水的循環利用率;②實現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③有效減少污染物入河;④降低污染物的影響范圍和強度(對下游的影響);⑤改善全流域的環境和城市人居環境題型三:以某種生物為載體,考查資源利用和生態問題(2021年全國甲卷,11題)2008年,新疆吉木乃縣對拉斯特河谷近900公頃草原進行封育保護,如今這里林草茂盛。2020年春季,當地政府為防止封育區林草自燃,選擇在青草萌發之前的1個月,投放1 600頭牛去吃掉積累的枯草和落葉,進行生物防火。說明采用放牛方式進行生物防火對拉斯特河谷封育區生態環境的有利影響。【答案】①牛吃掉易燃的枯草和落葉,有效避免火災對生態系統的破壞;②有利于青草萌發和生長;③牛糞直接歸還自然,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二.環境保護的備考體系及要點點撥1.環境保護的知識體系【要點點撥1】水體污染的原理分析1.水體有自凈能力:(作用)水體本身可以稀釋,分解,氧化還原污染物;水中的底泥可以吸附污染物;水中植物、微生物也可以將污染物當營養物,分解部分污染物2.影響水體自凈能力的因素3. 水體污染的原理分析【要點點撥2】固體廢棄物的治理措施【治理措施】問你采取什么措施。答題思路一定是:(答題時一定要回歸所給試題,切不可不看題)措施逐條針對原因作答。這里再補充幾條措施,看是否能用到:A、改進生產技術,改變粗放型的資源利用方式;B、商品包裝盡量使用可分解、可降解或可回收利用的材料;C、改變城市居民燃料結構,使用清潔能源,減少固廢排放。【要點點撥3】生態環境問題成因的分析思路【要點點撥4】生態環境的保護措施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主要有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兩大措施,具體如下:(1) 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生態系統;(2) 把某些瀕危物種遷出原地,移入適當環境進行特殊保護和管理,如建立動、植物園和瀕危動物繁育中心等;(3) 建立瀕危物種種子庫,如植物種子庫、動物精子庫等,以保護遺傳資源。(4) 此外還應頒布相關的法律、法規。【真題探究】(2022年湖南卷-21)華北地區某河流水體溶解氮濃度較高,主要來源于農業生產中氮肥的過量施用。某規劃設計院在該河下游建設人工強化濕地,通過泵站將河水引入濕地,凈化后流入水庫。下圖示意人工強化濕地各種水生植物、攔水壩等的布局。(1)該濕地進水口溶解氯濃度非汛期顯著高于汛期,說明其原因。(2)據圖指出該濕地凈化溶解氮所采取的具體措施。【答案】(1)汛期農田退水帶來的溶解氮相對較少;河流徑流量大,溶解氮被稀釋。(或非汛期農田退水帶來的溶解氮相對較多;河流徑流量小,溶解氮濃度高。(2)選擇多種具有凈化溶解氮功能的水生植物;采用分區交替混合種植的方式,增強脫氮效能;通過攔水壩,延長水流停留時間。【解析】(1)一般農田在非汛期培肥,因此汛期農田退水帶來的溶解氮相對較少(或非汛期農田退水帶來的溶解氮相對較多),使得該濕地進水口溶解氯濃度非汛期顯著高于汛期;汛期雨水量大,河流徑流量大,農田退水帶來的溶解氮更多的河水稀釋(或非汛期河流徑流量小,河水對溶解氮稀釋程度較低),使得進水口溶解氯濃度非汛期顯著高于汛期。(2)本題要求學生根據圖文信息歸納。圖中顯示,人工強化濕地中有多種具有凈化溶解氮功能的水生植物,起到凈化溶解氮的作用;人工強化濕地中,同一種水生植物分散到多區種植,水生植物采用分區交替混合種植的方式,從而增強脫氮效能;圖中設置了攔水壩,面積較大的濕地,彎曲的水道等,起到延長水流停留時間,起到充分凈化的作用。試卷第1頁,共3頁(2023春·湖北·高三安陸第一高中校聯考階段練習)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造礁珊瑚適宜在溫暖、透明度高、分布有硬質基巖的海洋環境中生長和發育。臺灣島南部化石珊瑚礁和現生珊瑚礁都很發達;東部沿岸海域為基巖。近年來,臺灣島珊瑚屢遭破壞。下圖示意我國臺灣地區造礁珊瑚分布。(1)臺灣島西部海岸鮮有造礁珊瑚分布,簡析主要原因。(2)分析近年來臺灣島珊瑚屢遭破壞的可能原因。(3)請為保護臺灣島珊瑚獻計獻策。【答案】(1)西部多河流,河流入海處,海域泥沙含量大,透明度低;西部多沖擊平原,少硬質基巖分布;東南部地區多山脈,珊瑚沉積條件好、時間久。(2)東南部地區海域經濟發展,污染源增多,水質變差;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水鹽度、溫度發生變化;旅游觀光和人為開采行為的破壞;造礁珊瑚生物受到外來物種入侵。(3)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劃定保護區域;合理開發旅游業,禁止過度開采;提倡減排,綠色低碳出行。【解析】(1)讀材料可知,造礁珊瑚適宜在溫暖、透明度高、分布有硬質基巖的海洋環境中生長和發育,再從圖上可見臺灣島河流、山脈的具體分布,可知西部地區水質透明度低、沒有硬質基巖分布,不適宜珊瑚生長,所以分布較少。(2)讀材料圖文可知,近年來臺灣經濟不斷發展,旅游觀光增多,海洋污染增大,珊瑚棲息環境遭到破壞;全球氣候變暖,海水性質發生改變,外來物種入侵都是導致珊瑚不斷減小的原因。(3)讀材料,抓住“近年來”這個關鍵詞,主要考察人類經濟活動對于珊瑚影響的改正措施,在對應這些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提出措施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