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喀斯特地貌”教學設計(湘教版)摘要:該教學設計圍繞貴州喀斯特地貌,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學習,由表及里、循序漸進地掌握不同層次的知識,提高綜合思維,樹立人地協調觀。設置“貴州脫貧建言獻策”的課外探究活動,通過對身邊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性學習,提高地理實踐力。關鍵詞:喀斯特地貌;案例探究教學;人地協調觀課標解讀課標對該章節的內容要求是“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3~4種地貌,描述其景觀的主要特點”。[1]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地理圖像、景觀圖片、地理視頻以及野外考察等方式,引導學生識別、欣賞地貌景觀,并描述其特點。在學業質量水平2中,課標進一步提出“對于給定的簡單地理事物,能夠簡單分析地貌、大氣、水、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中多個要素之間的關系,辨識某些自然地理要素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和結果”。[2]課標要求以案例探究為線索組織教學,學生在真實情境之下,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說明地貌與其他自然要素的關系,辯證看待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二、教材分析本教學設計是湘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第二章第三節“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第1課時。本節內容實際上涵蓋了三種地貌類型,教師可以有選擇性地進行詳略處理。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最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類型,且該地貌與西南地區的發展現狀聯系緊密,貼近時政熱點,有利于學生了解基本國情,理解人地關系,所以可以重點學習喀斯特這一地貌類型。喀斯特地貌是外力作用的一種具體化表現,它既是對本章地貌類型的擴展,也是對第一節流水作用的補充,安排在流水機械作用之后,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流水的化學作用。教材從流水的化學作用入手,以正文、閱讀、活動三種呈現形式,闡述了喀斯特地貌的概念、類型和特征。教材以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為要旨,引導學生運用地理的思維方式,建立與問題相關的知識結構,由表及里、層次清晰地分析問題。三、教學分析【教學目標】學生通過景觀圖片、地理圖像辨識和欣賞喀斯特地貌,并描述其景觀特征及我國的分布特征,提升區域認知;通過對典型案例的探究分析,提升綜合思維,樹立人地協調觀;通過課外探究活動來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教學重難點】本節課的重點是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特點,分析其成因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難點也正在于此。【學情分析】從知識上說,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了基本的地形和區域地理,具有一定的區域空間定位能力。在高中通過本章前兩節的學習,對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認識了五大自然地理要素。化學課上已經學習了碳酸鈣和碳酸氫鈣的相互轉化。從能力上說,具有一定的綜合分析能力,但是分析時缺少整體性觀念,對地理事物動態演化過程的推理能力較差。從身心特征來說,剛進入高中的學生思維活躍,對地理事物具有較強好奇心和探究精神。設計思路本節課的知識內容可以簡單概括為喀斯特地貌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我采用以案例探究為主的綜合啟發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案例探究,教師不斷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適時點撥誘導。學生將通過觀察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歸納總結等學習方法,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地掌握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分類、成因、分布、影響五個層次的知識。五、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如表1所示。表1 教學過程主要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趣味導入 創設情境 視頻導入:“云貴喀斯特地貌” 【師】同學們,你去過云貴地區嗎?如果你去過,你有沒有被她如畫的美景所陶醉?有沒有思考過,如此神奇美麗的景色是如何形成的呢? 不管你去沒去過,今天,跟隨老師的課堂,我們一起探秘云貴地區分布最廣的神奇的喀斯特地貌。 觀看視頻,觀察貴州地形地貌的特點 吸引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創設探究情境自學探究 喀斯特地貌的類型 【板書】一、概念 【學生齊讀】:喀斯特地貌又稱巖溶地貌,是可溶性巖石(以石灰巖為主)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和伴隨的機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種地貌。 【自學探究】喀斯特地貌有哪些類型? 【板書】二、類型 【小組合作】完成表格 表1 喀斯特溶蝕地貌 類型成因或特點溶溝地表水沿巖石表面和裂隙流動的過程中,對巖石不斷進行溶蝕、侵蝕而形成的石質溝槽。石芽凸出于溶溝之間的石脊(云南石林就是發育良好的石芽群)峰林指高聳林立的石灰巖山峰,山坡陡峭,規模比石芽大,相對高度可超過100米,遠望如林孤峰巖溶地區孤立的灰巖山峰,常分布在巖溶平原或巖溶盆地中。溶斗喀斯特漏斗(天坑),是喀斯特地區一種口大底小的圓錐形洼地。表2 喀斯特沉積地貌 名稱形狀生長方向石鐘乳如直掛的冰棱從洞頂向下生長石筍如茁壯的毛筍從洞底向上生長石柱如高大的柱子貫穿洞頂和洞底鈣華富含Ca(HCO3)2的地下熱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時,因CO2大量溢出,導致CaCO3沉積認真閱讀教材,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認知喀斯特地貌的類型,特點。 完成教具表格的填寫。 通過閱讀教材,欣賞景觀圖,學生直觀認識多種喀斯特地貌的特點,培養地理審美情趣,激發學習熱情師生合作探究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分布、影響 【板書】三、成因 課件展示,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溶蝕作用 CO2+H2O+CaCO3=Ca(HCO3)2 【師】可溶性巖石在富含CO2的水的作用下,形成可溶于水的Ca(HCO3)2,隨水流走,使地表形成崎嶇不平的溶蝕地貌。 沉積作用 Ca(HCO3)2=CaCO3↓+ CO2↑+H2O 【師】含有Ca(HCO3)2的水,當溫度降低,壓力減小時,水中的CO2大量溢出,形成不溶于水的CaCO3沉淀。 【強調】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流水的溶蝕性、巖石的可溶性是必要條件。 【思考】我國的喀斯特地貌為何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區(為何北方地區喀斯特地貌不典型)? 【板書】四、分布 【師】巖石:可溶性巖石廣布,提供了物質基礎。氣候:溫暖濕潤,加快了化學溶蝕的速度,保證了巖石溶蝕的連續性。地形:山地丘陵多,水流速度快,機械沖刷強,加速了巖石溶蝕。地質:板塊運動活躍,巖石破碎,裂隙多,有利于流水下滲溶蝕。 【承轉】喀斯特地貌神奇壯觀,“中國南方喀斯特”于2007年被收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張家界景區的黃龍洞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洞中有根被稱作“定海神針”的石筍,保險公司投保一億人民幣,由此可見,喀斯特地貌具有極高的美學欣賞價值和科研價值。那么,喀斯特地貌分布區,除了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外,會不會給當地的人們生活帶去困擾呢?請大家觀看圖片,思考,喀斯特地貌分布區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 【板書】五、影響 【師】石灰巖溶于水,滲水性強,所以土層分布較薄,多地下暗河,取水困難,山地地形崎嶇,交通不便,所以導致當地生活條件艱苦,經濟發展落后,形成“喀斯特式”貧困。 【課后拓展】 請你作為旅游局代表、農業專家、交通局代表、水利專家,為云貴地區的脫貧致富建言獻策,寫一份小報告。 觀察地圖,回答問題,描述我國喀斯特空間分布特點 觀察地理圖像,逐一分析各要素對喀斯特形成的影響,并回答問題 (3)積極發言,表達觀點,仔細聆聽,適時補充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提高了學生對地理圖表的分析應用能力和區域認知能力 從分析單一要素對喀斯特形成的影響,得出地貌與其他各要素的關系,突破了成因分析難點,提高了綜合思維能力課堂小結 【承轉】解決人地不協調困境,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這是地理研究的核心問題,也是本節課的最終目標,至此我們已經一起完成了貴州喀斯特的探索之旅,下面請同學們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自主歸納總結 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梳理總結 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學習能力和習慣,逐步建立知識框架體系板書設計一、概念 二、類型 1、 喀斯特溶蝕地貌 喀斯特沉積地貌 三、成因 四、分布 五、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