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章第二節 洋流第二課時摘 要:以《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為依據,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設計以《小獵犬號航海記》為主要線索,采用歷史文獻結合現實狀況的方法分析地理問題。課前指導學生利用地理信息技術繪制小獵犬號航行圖,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和地理實踐力。課堂選取達爾文考察過程中對氣象氣候、動植物分布描述的材料,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洋流對航海、氣候、生物分布及海洋污染等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分層設計探究任務,引導學生思維螺旋式上升,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以日本核廢水排放為切入點,安排課后探究作業。引導學生用地理的眼光關注全球問題,幫助學生理解黨和國家的環境政策,以及面對環境問題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態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關鍵詞:洋流;《小獵犬號航海記》;地理環境;人類活動一、課標解讀課標內容要求:Ⅰ-1.7運用世界洋流分布圖,說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并舉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1.12通過探究有關自然地理問題,了解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1]。內容解讀: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體,是大氣最主要的水源和熱源。學生在必修“地理1”中,對洋流的概念及洋流對環境的影響有了基本了解。本條課程標準要求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世界洋流分布規律”和“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2]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如影響航海速度和安全、影響沿岸的氣候、影響生物分布、影響海洋污染物的凈化和擴散等等。課標要求舉例說明洋流的影響,因此教學時適宜采用案例教學。新課程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信息技術提高了學生搜集、分析地理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地理教學中恰當使用信息技術所達到的效果是傳統課堂教學所無法比擬的,它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思維深度,為學生開展高水平的認知活動提供有效的幫助。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應該貫穿地理教學的全過程。二、教材分析湘教版教材第二節《洋流》共三個框題內容:“洋流的形成”、“全球洋流模式”和“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本課時主要學習第三框題內容。該部分教材內容十分簡潔:首先以摩爾曼斯克為例簡單介紹了洋流對氣候的影響,然后以“世界四大漁場分布”為例闡述洋流對漁業資源分布的影響,最后直接陳述洋流對航海和海洋污染的影響。課標要求“舉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教材在闡述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時,首先綜述了洋流對全球熱量輸送的影響,然后分述洋流對氣溫和降水的影響。盡管所列摩爾曼斯克一例非常典型,但并沒有呈現洋流如何具體影響氣溫和降水。教學時可以例舉更加詳細具體的案例加以說明。教材闡述洋流對生物的影響時,舉例說明了世界漁場的分布是如何受洋流影響的。洋流對其他生物(比如植物)的分布有沒有影響?這是教學時學生可能會提及的問題。因此,課前可以收集洋流對其他動物、甚至植物分布影響的案例。洋流對航海和海洋污染的影響,教材采用直接陳述的方式告知結論,并沒有舉例說明。為了提高教學的趣味性,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教學時可以創新性的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典型案例,引導學生具體分析洋流對航海和海洋污染的影響。如結合歷史上或近現代重要的航海事件,分析洋流對航行安全和航行速度的影響。又如結合海洋污染相關的時政熱點事件,引導學生以世界的眼光關注全球海洋污染問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三、教學目標:⒈課前指導學生繪制小獵犬號航行圖,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⒉以《小獵犬號航海記》為主要線索,分析洋流對氣候、生物分布、航海和海洋污染的影響,提高學生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能力。⒊引導學生以世界的眼光關注全球熱點地理問題,幫助學生理解黨和國家的相關政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四、設計思路以《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為依據,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設計以達爾文所著《小獵犬號航海記》為主要線索,采用歷史文獻結合現實狀況的方法分析地理問題。學生課前閱讀《小獵犬號航海記》,依據達爾文航海日志記載,在老師指導下利用地理信息技術繪制小獵犬號航行圖。在地圖的繪制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和地理實踐力。上課時,首先通過學生在黑板上繪制洋流分布模式圖,復習回顧世界洋流分布規律。然后以介紹達爾文隨英國皇家軍艦開展科學考察的《小獵犬號》視頻片段導入新課。教學以達爾文環球探險描述的生動的所見所聞為主要材料,結合教材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四個探究活動,引導學生探究分析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探究活動一以小獵犬號航海路線圖為主要線索,引導學生分析洋流對航海的影響。探究活動二以達爾文對航海沿線氣候特征的描述為線索,引導學生分析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探究活動三以達爾文環球探險所記錄的沿線生物分布情況為線索,探究洋流對生物分布的影響。探究活動四以加拉帕戈斯群島生物多樣性急劇減少的現狀為材料,引導學生探究洋流對海洋污染的影響。四個探究活動緊緊圍繞小獵犬號航海這一主線展開。探究過程充分落實利用地圖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分層設計探究任務,引導學生思維螺旋式上升,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通過歸納總結,指導學生學會描述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間現象及其變化;引導學生歸納地理學習與研究的方法。最后,以日本核廢水排放這一時政熱點問題安排課后探究作業,引導學生以世界的眼光關注全球地理問題,幫助學生理解黨和國家的環境政策和對待環境問題負責任的大國擔當態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五、教學過程【復習回顧】學生在黑板上繪制洋流分布模式圖,復習回顧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視頻導入】播放《小獵犬號》視頻片段,簡單介紹達爾文隨英國皇家軍艦小獵犬號開展的科學考察之旅。引言:今天,我們就以達爾文的航海日記為線索來探究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探究活動一】[情境1]材料一:學生繪制的小獵犬號航行圖(課前指導學生依據《小獵犬號航海記》繪制航行線路圖)。材料二:“2月4日——從智魯島起航。……我們沿著海岸北上,濃霧彌漫,咫尺不見,8日晚上才到達瓦爾迪維亞。”[3]秘魯寒流流經區比周圍氣溫低7°~10℃,使近海岸洋面多云霧。合作探究:任務1:閱讀材料一,結合世界洋流分布圖,從洋流的角度分析小獵犬號航線選擇的合理性并舉例說明。任務2: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說明洋流對航海的影響。學生答案示例:小獵犬號大部分航行線路與洋流分布一致,且航向與洋流的流向相同。如:起航后沿加那利寒流航行至加那利群島;從巴伊亞沿巴西暖流航行至火地島;在南美洲西海岸沿秘魯寒流航行至加拉帕戈斯群島等等。這樣可以加快航行的速度,節省體力……小結:洋流可為航海提供輔助動力,加快航行的速度,在航海技術不發達的帆船時代,其作用尤為明顯。寒流流經海區或寒暖流交匯海區,容易形成海霧,影響航行的安全。設計意圖:學生課前閱讀《小獵犬號航海記》,依據達爾文航海日志記載,在老師指導下利用地理信息技術繪制小獵犬號航行圖。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和地理實踐力。通過分析小獵犬號航線選擇的合理性,進一步分析洋流對航海的影響,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探究活動二】[情境2]材料一:“7月12日——我們停泊在秘魯海岸上的伊基克港口,南緯20度12分處……整個地區完全是沙漠,每過數年才下一次小雨……”;“雖然位于赤道以南,這些島嶼(加拉帕戈斯群島)的氣候卻不算太炎熱,主要原因可能是來自南極的巨大洋流使島嶼周圍的海水溫度相當低。”[3]材料二:北半球海洋熱量收支隨緯度的變化圖合作探究:任務1:閱讀材料一,思考秘魯沿岸降水稀少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島不太炎熱?任務2:分析材料,結合世界洋流分布圖和世界氣候分布圖,思考洋流對氣候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例舉2例以上洋流對氣候影響的典型案例。小結:洋流是地球表面熱量、水分的重要調節者。洋流促進了高低緯度之間熱量的輸送和交換,調節了全球熱量平衡。寒流對沿岸氣候具有降溫減濕的作用,暖流對沿岸氣候具有增溫增濕的作用。設計意圖:先摘用《小獵犬號航海記》中對沿線氣候的描述,引導學生結合世界洋流分布圖和世界氣候分布圖,具體分析洋流對局部氣候的影響。再利用北半球海洋熱量收支隨緯度的變化圖,引導學生分析洋流對全球氣候的整體影響。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能力。最后要求學生例舉洋流對氣候影響的其他典型案例,實現知識遷移和能力提升。【探究活動三】[情境3]材料一:“這只企鵝很勇敢,為了回到海里,它跟我斗,逼得我節節后退;估計除非使勁打它,決不會放棄。每前進一寸,它都堅守住,身體筆直、神情堅定地步步緊逼。”這是達爾文描述的在福克蘭群島巧遇的一只企鵝。在加拉帕戈斯群島,達爾文也見到了福克蘭群島企鵝的近親——加拉帕戈斯企鵝。材料二:“由于這些島嶼(基林群島)完全由珊瑚構成,曾幾何時只是被浪拍擊的珊瑚礁,所有的陸地植物肯定全是海浪運來的……來自蘇門答臘和爪哇島的種子和植物被浪頭沖上了這些島嶼迎風的那面……根據海風和洋流的方向,它們幾乎不可能是從那里直接飄過來的……它們是先到澳大利亞海岸,并與那里的植物匯合再一起飄回來……這些種子發芽前,已經旅行了一千八百到兩千四百英里。”[3]材料三:教材圖4-18世界四大漁場分布。合作探究:任務1:閱讀材料一和材料三,從自然生存環境和食物來源角度思考洋流對加拉帕戈斯企鵝分布有何影響?結合小獵犬號航行圖和世界洋流分布圖,推測在小獵犬號航行途中可能遇到的漁場并說明理由。任務2:閱讀材料二,結合世界洋流分布圖和所學知識,分析來自蘇門答臘和爪哇島的種子為什么“不可能是從那里直接飄過來的”?并說明“它們是先到澳大利亞海岸,并與那里的植物匯合再一起飄回來”的理由。學生答案示例:寒暖流交匯海區或上升流海區,海水將海底的營養鹽類帶至表層,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為魚類提供豐富的餌料,往往形成大型漁場。受秘魯寒流影響加拉帕戈斯群島的環境氣溫遠低于赤道其他地區,同時給這里的生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利于企鵝生存。小獵犬號航行途中可能在好望角、加那利群島等附近海域發現漁場,因為這些地方的洋流都是上升流。蘇門答臘和爪哇島的種子先被西北季風吹拂下的洋流帶到澳大利亞海岸,然后被西澳大利亞寒流和南赤道暖流帶至基林群島。小結:洋流對漁場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洋流還通過影響沿岸氣候、搬運種子等影響生物的分布。設計意圖:以達爾文環球探險所記錄的沿線生物分布情況為線索,探究洋流對生物分布的影響。兩個探究任務由淺入深,引導學生思維螺旋式上升。在探究過程中,指導學生學會描述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間現象及其變化,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能力。過渡:達爾文曾擔心自己將加拉帕戈斯群島的美麗與神奇昭之于眾后,“會不會在今后給這個群島帶來災難”。沒想到,一語成讖。接下來,我們將通過加拉帕戈斯群島生物物種銳減這一現實狀況來了解洋流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探究活動四】[情境4]材料一:自被發現以來,加拉帕戈斯群島生物物種銳減,如1970年至2004年加拉帕戈斯企鵝數量下降了60%,現存數量估計為1000多只,已被《IUCN紅色名錄》列為極危物種。群島生物銳減的原因之一就是海洋污染。材料二:科學家發現加拉帕戈斯群島生物主要遭受塑料垃圾的荼毒。海洋專家測量海流和潮汐模式來回溯塑料垃圾的來源。他們認為,這個群島的塑料垃圾逐漸泛濫的原因是其正好位于三個洋流的交點。海洋中的塑料污染跟隨著洋流奔向四面八方,匯聚到了這個地方。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垃圾主要來自印度尼西亞、中國臺灣、西班牙、墨西哥和秘魯。合作探究:閱讀材料,結合世界洋流分布圖分析塑料垃圾是如何到達加拉帕戈斯群島的?洋流對海洋污染有哪些影響?小結:洋流使得海洋污染物隨之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擴大了污染范圍。設計意圖:以歷史文獻資料結合加拉帕戈斯群島生物多樣性急劇減少的現狀展開探究。一方面引導學生探究洋流對海洋污染的影響,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另一方面利用地理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幫助學生樹立人地協調觀,形成尊重自然、和諧發展的態度。設問:“作為地質學家的達爾文,在《小獵犬號航海記》中講述地質學的內容比講述生物學的還要多。該書為我們了解世界為什么是今天這個樣子,提供了有益的思考與生動的例證”[3]。達爾文的很多地質研究結論是在化石或考古發現中推斷出來的。由此,結合今天所學,我們可以借鑒哪些地理學習方法呢?學生答案示例:在日常學習中,我們可以采用考古、歷史文獻等方法研究地理問題。地理事物或現象是發展變化的,都有其生成、發展和消亡的過程。研究當前的地理事物或現象很多時候要追溯到過去。歷史資料,包括考古資料和文獻資料,是研究歷史地理的重要依據。利用考古或歷史文獻研究地理問題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要盡可能多地搜集齊備的歷史資料;第二不能把傳說當作真實史料,也不能輕信前人對古代文獻資料所作的解釋;第三歷史資料要結合野外考察或現實狀況相互印證。【板書】結合教學內容分步板書【課堂總結】這節課我們以《小獵犬號航海記》為主要線索,以歷史文獻結合現實狀況分析地理問題的方法,探究分析了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其影響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航海、氣候、生物分布和海洋污染。課后請大家完成教材P96活動題和課外探究活動。【作業布置】1.完成教材P96活動題。2.課外拓展:查找日本核污水排放相關報道資料,與同學或老師交流討論你對此舉的看法。設計意圖:通過設問,引導學生了解通過考古研究、歷史文獻分析地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利用板書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地理知識結構框架,利于學生掌握必備基礎知識。通過總結提綱挈領地歸納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結合時政熱點問題,安排課后拓展作業。引導學生以世界的眼光關注全球地理問題,幫助學生理解黨和國家的環境政策和對待環境問題負責任的大國擔當態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