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下學期地理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第一單元 人口與城鄉形態班級:________小組:________姓名:________第一單元 人口與城鄉形態——設計理想的家園大單元概述【單元內容】人口是一個內容復雜、綜合多種社會關系的社會實體,具有性別和年齡及自然構成、多種社會構成和社會關系、經濟構成和經濟關系。城鄉聚落是人類聚居和生活的場所,是人類有意識開發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創造出來的生存環境。聚落由各種建筑物、構筑物、道路、綠地、水源地等物質要素組成,規模越大,物質要素構成越復雜。聚落的建筑外貌因居住方式不同而異。人口與城鄉形態是基于空間資源發展的產物。人口遷移的目的一直是尋求更好的生產環境。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苗曉杰撰寫了《建設理想家園——湖北省京山縣農村城鎮化構想》一書,首次提出在整個縣域實現農村城鎮化的構想,表達了人們對于建設理想家園的渴望。因此,我們要不斷探尋設計理想家園的理念,從而建設最為舒適宜居的理想家園。人口是學習人文地理基礎的起點,也是人類面臨的挑戰之首。而聚落是人類的聚居地,是人們進行生產生活的場所。本單元的重構學習,我們要理解人口發展中的兩大關系:人口和空間的關系、人口和資源環境的關系。同時從不同尺度探究合理利用城鄉空間、地域文化對城鄉景觀的影響,并結合不同地區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學會從正反兩方面認識城鎮化的影響,提升區域認知能力、樹立人地協調觀念。【課程標準】1.運用資料,描述人口分布、遷移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并結合實例,解釋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人口合理容量。2.結合實例,解釋城鎮和鄉村內部的空間結構,說明合理利用城鄉空間的意義。3.結合實例,說明地域文化在城鄉景觀上的體現。4.運用資料,說明不同地區城鎮化的過程和特點,以及城鎮化的利弊。【單元目標】1.研讀資料,繪制大單元整體結構的思維導圖,明確單元關鍵詞之間的聯系,為構建你心中的理想家園提供設計標準。2.通過研究我國部分地區人口遷移和城鎮化發展歷程,歸納出城鎮化各階段的特點和面臨的問題,為我國城鎮化的發展提合理化建議。3.通過巴西利亞和安徽宏村建設等案例的分析,繪制理想家園布局圖,形成完整的城鄉形態建設理念。4.以“人口、聚落與空間、資源的關系”為核心重構單元體系,結合理想家園的設計理念,分析蘭斯塔德城市格局,為目前我國城市擴張問題,提出合理的解決措施。【評價量規】學習過程 學習評價指標 真實表現(得星數)整體感知 能說明城鄉用地類型的變化與城鎮化的關系,但不能為設計理想家園提供思路。☆ 能準確說明城鄉用地類型的變化與城鎮化的關系,并為設計理想家園提供簡單思路。☆☆ 能說明城鄉用地類型的變化與城鎮化的關系,為當地地域文化的保護提出合理建議,并為設計理想家園提供完善思路。☆☆☆探究建構 能夠分析人口遷移、城鎮化的影響,但不能論證出建設理想家園的影響因素。☆ 能夠通過分析城鎮化差異的原因和影響,簡單論證建設理想家園的影響因素。☆☆ 能根據不同的歷史背景,系統分析具體的城鎮化問題,論證出建設理想家園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多種因素。☆☆☆應用遷移 能總結出影響不同城鄉形態形成發展的原因,但無法獨立繪制理想家園的城市或鄉村布局圖。☆ 能夠獨立繪制理想家園的城市或鄉村布局圖,并簡單說明其其合理性。☆☆ 通過獨立繪制理想家園的城市或鄉村布局圖,能夠形成城鄉形態建設理念,并為家鄉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重構拓展 能夠說出自己對人口和聚落關系的理解,但不能靈活應用理想家園理念。☆ 能簡單運用理想家園理念,分析蘭斯塔德城市格局存在的問題。☆☆ 能完善地構建人口的變化、聚落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運用理想家園建設理念為我國人口涌入城市提出合理解決措施。☆☆☆【單元導學圖】【學時安排】學習進程 學習任務 學時劃分整體感知 理想家園的構想 2學時探究建構 理想家園的論證 1學時應用遷移 理想家園的建設 1學時重構拓展 理想家園的反思與完善 2學時【學習資源】1.中國人口現狀2.中國歷史上五次人口遷移3.胡煥庸線4.中國城鎮化水平5.拉美過度城市化6.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7.大圩古鎮8.上海新城市規劃人口與城鄉形態———理想家園的構想【學習目標】1.研讀文本,歸納人口分布和遷移的影響因素,并描述城鎮化的發展歷程及特點。2.繪制思維導圖,以小組為單位展示成果,說明單元關鍵詞之間的相互聯系,為理想家園的初步構想提供依據。3.舉出3個實例,闡釋人口、鄉村、城鎮與自然環境的內在關系,設計構建理想家園的思路。【學習資源】1.中國人口現狀 2.中國歷史上五次人口遷移 3.胡煥庸線【學習羅盤】【情境任務】有的人想要在海邊建一處海景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可以聽聽海的聲音,可以看看太陽從海平面慢慢升起......有的人想卸甲歸田后,在老家農村建個四合院,種兩畦菜,呼吸新鮮空氣,一家人其樂融融......有的人想選擇歸隱山林,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神仙生活......作為地理人,我們研究人口、研究城市,都是為了創設更好、更舒適的生活環境。讓我們利用知識,運用智慧,致敬生活,創建理想家園!【學習活動】學習活動一:人口的空間分布——建設理想家園的基礎條件理想家園是為了向人民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因此人口分布是影響理想家園建設的重要因素。人口分布,主要是指人口數量在不同尺度區域的分布狀況。世界人口的分布面貌,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發展生產和繁衍后代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無時無刻不受自然和人文諸因素的制約。1.總結世界人口、中國人口分布的主要特點,并分析其影響因素。2.找出影響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因素,列舉關鍵詞并分析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關系。人類的聚居地統稱為聚落,主要包括鄉村和城鎮兩種類型。它既是人們居住、生活、休息和進行各種社會活動的場所,也是人們進行生產活動的場所。不同地域的鄉村和城鎮,自然環境、經濟活動均存在差異,其文化景觀也存在不同的風格。3.歸納鄉村土地的利用類型及其空間布局特點。4.列表分析城市中的各功能區的主要特征,并繪圖分析各功能區的分布與付租能力的關系。學習活動二:人口的空間位移——建設理想家園的重要原因人口遷移是建設理想家園的重要動力因素,遷移的根本目的是尋求更加宜居、更加舒適的理想家園。因此,要對人口的空間位移進行研究,為理想家園建設提供思路。人口遷移是人在空間位置上的移動,不僅影響著地球上人口的分布狀況,也對文化傳播和資源利用騎著重要作用。有關人口遷移的研究是對一個地區或國家的經濟、城市、文化等方面的人文地理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本土人口遷移非常頻繁,曾出現四次遷移的高潮。19世紀中期南北戰爭造成人口大規模西移;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伴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人口由鄉村大量流向城市;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由于農業危機、自然災害等原因,南部人口大量遷往北部;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東北部老工業區的人口大量遷往南部和西部油氣資源豐富、新興工業興起的“陽光地帶”。5.結合資料和樣例,歸納美國不同階段國內大規模人口遷移的主要特點,完成下表中的內容。人口遷移的主要階段 人口遷移的主要流向 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①19世紀中期 東→西,南→西 戰爭因素②③④6.簡述城鎮化的發展歷程,并任選一階段總結其特點。【我的疑問】(寫下你在梳理過程中存在的疑問)學習活動三:人口與聚落的內在聯系——探尋理想家園的設計標準【形成性評價1】水平一 能說出不同階段國內外人口遷移的過程及原因。☆水平二 能夠辯證說明人口分布與遷移對城鎮化的影響,舉例完整描述城鄉用地類型的變化。☆☆水平三 能準確說明城鄉用地類型的變化與城鎮化的關系,形成理想家園建設的初步構想,并為家鄉地域文化的保護提出3條合理建議。☆☆☆工作在北京,居住在天津。近年來,由于城際就業、居住等條件的差異,越來越多的上班族和生意人在京津城際高鐵上演繹著“雙城記”,他們以每日、每周、每月的周期奔波在這條線路上,書寫著屬于自己的人生故事。據此回答下列各題。1.“工作在北京”的主要原因是( )A.北京就業機會多,人均收入高 B.在北京工作體面,聲譽好C.北京勞動密集型工業發達 D.北京社會福利制度更完善2.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演繹“雙城記”得益于( )A.政策支持 B.交通改善 C.人口老化 D.逆城市化下表是“我國環境與人口信息表”,讀表完成下列小題。我國環境與人口信息最多能供養的人口數量 ①約16億人最適宜的人口數量 溫飽型消費水平 ②10億人之內小康型消費水平 ③8-9億人富裕型消費水平 ④7億人之內3.表中代表我國環境人口容量的數據是( )A.① B.② C.③ D.④4.表中②③④數據值的差異,說明人口合理容量( )A.只受人口消費水平影響 B.與人口消費水平呈正相關C.與人口消費水平呈負相關 D.與資源狀況密切相關人口與城鄉形態——理想家園的論證【學習目標】1.結合北上廣外來人口統計圖,探究人口遷移產生的影響,形成自己的分析思路。2.通過研究改革開放后我國城鎮化發展歷程,分析我國東西部城鎮化水平差異大的原因,為理想家園的建設提供理論支撐。3.舉出2個實例,說明人口遷移對城鎮化產生的影響,針對問題提出三條合理化建議,總結影響理想家園建設的因素。【學習資源】1.中國城鎮化水平 2.拉美過度城市化【學習羅盤】【情境任務】鄉村和城鎮在形成的基礎上既有差異,又有共性,所以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城鄉空間。因此需要總結城鎮化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而人口的變化,既受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影響,又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有著重大作用,當今世界存在的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往往都與人口問題直接關聯。工業革命以后,城鎮化逐漸成為全球的潮流,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集生產中心和消費中心于一體的城鎮,在其快速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人口和城鎮的變化,一定要與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進而總結出影響理想家園建設的因素。【學習活動】學習活動四: 人口遷移的因素分析——建設理想家園的動力因素人口與自然資源和環境關系的協調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是建設理想家園的動力。改革開放后,由于外來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廣州3個城市的人口規模持續快速增大。下圖1是2010年3個城市外來人口分省統計情況。我國的城鎮化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速度很快,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入了持續穩定的快速發展階段。目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城鎮化水平較高,已超過60%,形成了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但是中西部地區城鎮化水平還不到50%。圖1 2010年三市外來人口分省統計圖圖2 中國城鎮化進程曲線(1978—2015) 圖3 中國城市群空間分布示意1.北上廣是大多數中國人的理想之城,請結合材料及圖1,歸納這3個城市外來人口來源的共性特點,并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廣州外來人口中均占較大比例的原因。2.諸如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超大城市是否應限制外來人口?請表明你的態度,并說明理由.3.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城鎮化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特點?4.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我國東部和中西部城鎮化水平差異較大的原因。【形成性評價2】水平一 分析人口遷移的特點與原因,描述城鎮化的影響。☆水平二 準確說明人口遷移的方向、城鎮化差異的原因和影響,并為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供改進思路。☆☆水平三 能根據不同的歷史背景,分析具體的城鎮化問題,論證理想家園建設當中需要考慮的因素。☆☆☆胡同是我國一種傳統的開放型街區,以居住功能為主。下圖示意北京某胡同空間布局,道路轉折距離一般不超過30米。據此完成1~3題。1.與現代城市多數新型居住社區相比,胡同社區( )A.交通更便利 B.土地利用率較低 C.綠化率更高 D.公共活動空間小2.胡同雖開放但能保持較為安靜的居住氛圍,其主要原因是( )A.鄰里來往少 B.住宅分散 C.居民素質高 D.道路分級3.目前我國正倡導住區開放,胡同街區給我國興建開放型住宅小區帶來的啟示是應注重( )A.增加綠化景觀的設計 B.增加步行道路面積C.構建不同私密度空間 D.完善娛樂健身設施2020年2月12日,北京市交委官網發布了《北京市機動車停車信息服務規范(試行)》,旨在指導各轄區停車場經營企業、信息服務提供商做好機動牟停車信息的采集、匯聚、存儲、管理、服務及運維等方面的工作。通過對全市的停車資源基本信息統一監管,鼓勵城市不同功能區分時段提供空余停車位,實現車位“錯時共享”。據此完成4~5題。4.適于相互“錯時共享”停車位的城市功能區是( )A.住宅區和行政區 B.商業區和行政區 C.工業區和商業區 D.行政區和工業區5.車位“錯時共享”主要利用了城市各功能區( )A.歷史文化的差異 B.生態環境的差異 C.人口流動的差異 D.風俗習慣的差異人口與城鄉形態——理想家園的建設【學習目標】1.通過分析巴西利亞城市功能分區及宏村景觀地域文化等案例,歸納影響不同城鄉形態形成的因素。2.搜集埃及遷都或橫斷山區聚落選址的資料,繪制理想家園的城市或鄉村布局圖,并論證其合理性。3.依據理想家園的設計,形成城鄉形態建設中的理念,為家鄉發展提出至少3條合理化建議。【學習資源】1.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 2.大圩古鎮【學習羅盤】【情境任務】首都作為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科教的會聚并不是永恒不變的。而遷都背后的原因亦可以涉及很多原因。舊的首都可能由于某些原因(例如經濟、軍事防御、地震等)而逐漸喪失其重要性。有按照領土變更或擴大而遷移首都的例子,例如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安卡拉)或東西統一后的德國(波恩—柏林)。或是像美國、巴西、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巴基斯坦、緬甸、韓國、尼日利亞、哈薩克斯坦、南蘇丹等重新建造城市移轉首都,平衡國家發展、建設理想家園的例子。不同地域的鄉村和城鎮,雖因自然環境、經濟活動、地域文化等差異而各具特色,但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成為共同的追求。【學習活動】學習活動五:繪制城鄉布局圖——設計理想家園材料一 巴西利亞的城市功能分區巴西于1958年開始建造新首都——巴西利亞。巴西利亞規劃布局的基礎是兩條正交的軸線,由此形成的“十”字標志是它的象征(圖2.10)。城市中橫貫東西的主軸線,布置行政、公共建筑;另一條是貫通居住區的弓形縱軸線。兩軸線相交處為商業、文化娛樂等公共建筑中心。鐵路和高速公路從城市西側經過,機場布置在城南,都有方便的城市干道相連接。居住區由一系列統一而稍有變化的街坊組成,并列布置在南北道的兩側。1987年巴西利亞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現代新興城市。但是,巴西利亞的城市功能分區嚴格,各居住區千篇一律且服務配套設施不足,也給該市居民生活帶來了不便。材料二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通州位于北京市東部,距離天安門約20千米,距離東三環約15千米。為了落實首都的城市戰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明確提出在北京市城范圍內形成“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城市空間結構,其中的“一副”就是把通州建設為一個城市副中心,通過經濟社會要素的集中投入和市級行政中心的搬遷帶動,形成合力,以更大的力度促成空間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北京城市副中心作為北京新兩翼中的一翼,緊緊圍繞對接中心城區功能和人口疏解,發揮對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范帶動作用,促進行政功能與其他城市功能有機結合,以行政辦公、商務服務、文化旅游為主導功能,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綜合功能。材料三 宏村景觀與地域文化宏村位于皖南山區,歷史上屬于古徽州,因其獨特的村落布局和古建筑遺存體現了徽州的地域文化,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圖2.36)。整個村子的布局與水密不可分,順地勢、水勢,引溪流、匯泉水,構建了別出心裁的村落水系。村落水系不僅為村民解決了消防用水,而且調節了氣溫,為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創造了一種良好的人居環境。村中有承志堂、樂敘堂等祠堂,以及南湖書院等,這些建筑組合體現著當地的耕讀文化。材料四 大圩古鎮傳統空間特色大圩古鎮地處漓江中游東岸,距桂林市東南18千米。該鎮歷史悠久,自秦始皇開鑿靈渠,連通漓江、湘江后,一直都是重要的交通與商貿碼頭。大圩古鎮因水而興,沿街成市,為廣西明代四大古鎮之一,2005年被住房城鄉建設部和文物局公布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大圩古鎮位于漓江畔的重要水陸交通要道之上,馬河與漓江呈“丁”字相交,將古鎮一分為二。漓江從古鎮的西面向東面流過,四周有社公山、景山、磨盤山,鎮西有毛洲,山環水繞,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安居避世的極佳選擇。受“天人合一”哲學思想以及風水傳統理念的影響,古鎮布局自由,順應地勢,依山傍水而建,注重與周邊自然環境的融合,是一個典型的山水傳統小鎮。設計理想的家園:結合4則材料,思考“從市中心到郊區,你選擇住在哪里?”結合未來城鄉發展規劃,任選你熟悉的一地進行理想家園的設計(繪制出城市或鄉村布局圖,并闡釋其合理性)活動提示:設計步驟(參考):選址 功能分區規劃 民居特色.......·城市設計:可從人口分布、城市形態、功能分區、道路規劃、基礎設施等角度進行設計。·鄉村設計:應綜合考慮自然因素(氣候、地形地勢、水源、土壤等)、社會經濟因素(交通、資金、勞動力、科技等)、安全性等。【形成性評價3】水平一 能夠根據不同案例歸納出影響城鄉形態形成發展的原因。☆水平二 能夠綜合考慮自然、社會經濟各要素,完整繪制理想家園的城市或鄉村布局圖,并論證其合理性。☆☆水平三 形成理想城鄉形態建設中的理念,為家鄉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下圖為我國某城市空間結構示意圖,2019年該市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2%,而人口增長率為7.2%。(1)該城市擬在乙地建化工廠,從環境保護角度判斷是否合理并簡述理由。(2)從交通、地價等方面,分析在丙地布局工業區的原因。(3)該市人口增長率遠高于人口自然增長率,試簡述這種人口遷移現象的成因。人口與城鄉形態——理想家園的反思與完善【學習目標】1.以“人口、聚落與空間、資源的關系”為核心重構單元體系,梳理人口、聚落與資源、空間的相互關系。2.結合理想家園的設計理念,分析蘭斯塔德地區的城市規劃方案,結合我國城市擴張問題,為我國城市今后的長久發展建言獻策。3.總結反思本單元學習過程中的優缺點,找出至少兩個提升點,并制定措施。【學習資源】1.上海新城市規劃【情境任務】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我國城市的空間形態也出現了急劇變化。有研究發現:我國發展越快的城市,越傾向于向城市外圍擴張。這就導致城市的開敞空間(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實體之外開敞的空間,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進行各種信息交換的場所,包括園林植被、河湖水系、空地、街道廣場、道路等空間)不斷減小。城鎮化發展是一個社會歷史過程,相關國家的發展經驗可以為我們在建設本土化的理想家園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生態文明、文化傳承。【學習導航】【學習活動】學習活動六:重構單元體系——完善理想家園的設計理念以“人口、聚落與空間、資源的關系”為核心重構單元體系,完善理想家園的設計理念,梳理人口、聚落與空間、資源的關系。【單元拓展】蘭斯塔德的城市規劃——理想家園的反思與完善蘭斯塔德是位于荷蘭西部,由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及烏特勒支四大核心城市及眾多小城市組成的多中心城市群。自20世紀50年代,荷蘭的蘭斯塔德地區經過多次空間規劃,形成城市在外、郊區在內的空間特征:該區中間是一個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綠心”——鄉村地帶;四個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鎮呈環狀分布在“綠心”的周圍,城鎮之間設置不可侵占的綠地。四個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職能,各城市分工明確,通過快速交通系統連接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近20年來,該地區城鎮擴展程度小,基本維持穩定的城鎮結構體系。1.結合以上材料,說明蘭斯塔德地區的城市規劃對人口和城鎮發展產生了什么有力影響。2.結合我國目前城鎮空間擴張狀況和蘭斯塔德城市規劃案例,為我國城市今后的長久發展提出至少三條合理化建議。【單元過關】一、選擇題下圖示意2015年歐盟境內歐盟籍和非歐盟籍的人口結構。據此完成1—2題。與歐盟籍相比,2015年非歐盟籍A.男性人口數量較多 B.25~50歲女性比例較小C.勞動人口比例較大 D.50歲以上人口比例較大2.近些年來,非歐盟籍人口占歐盟總人口比例持續加大,使歐盟A.人均消費劇增 B.老齡化進程趨緩 C.人均收入劇降 D.勞動力供給過剩下圖為“我國某城市不同年份各年齡段人口數量占比圖”。讀圖回答3—4題。3.與2000年相比,2016年該城市A.人口總數減少 B.老齡化加劇 C.平均年齡減小 D.勞動力增多4.影響該城市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增長 B.醫療水平 C.機械增長 D.生育觀念下圖分別示意1995年、2010年美國本土人口遷移。據此完成5—7題。5.1995年美國本土人口凈流入的地區是A.東北部 B.南部 C.中西部 D.西部6.與1995年相比,2010年美國本土人口A.數量減少 B.向中西部大量回流 C.遷移規模變小 D.凈流入的地區減少7.影響美國本土人口遷移變化的主導因素可能是A.經濟 B.交通 C.文化 D.教育某條城市地鐵線穿越大河,途經主要客流集散地。下圖示意該地鐵線各站點綜合服務等級。據此完成8—10題。8.地鐵站點綜合服務等級的高低主要取決于A.站點的用地面積 B.周邊的人流量C.站點的信息化水平 D.周邊的環境質量9.根據所處區位和地鐵站點綜合服務等級,推測甲、乙、丙站點沿線區域為A.中心商務區 B.森林公園 C.大型住宅區 D.產業園區10.該城市空間形態的形成最有可能A.圍繞一個核心向四周擴展 B.沿河流呈條帶狀延展C.圍繞多個核心向四周擴展 D.沿交通線呈條帶狀延展下圖為我國某城市制造業企業數量及其空間分布變化圖。讀圖回答11—12題。11.該城市0—6km的中心城區企業數量A.1985~2004年減少 B.1985~2004年減少C.2004~2013年增多 D.2004~2013年減少12.2004年之后,該城市已進入A.工業化初期階段 B.工業化后期階段C.郊區化階段 D.逆城市化階段下圖為“我國華北地區某城市房價等值線圖”。讀圖回答13~15題。13.圖中D點房價和N點房價的最大差值可能是( )A.3900 B.3300 C.2900 D.299014.如單純考慮該城市的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因素,選擇購房的地點最適宜在( )A.E B.F C.M D.N15.目前,一些城市選擇近郊到遠郊建造公租房、經濟適用房。影響該決策的主導因素是( )A.土地價格 B.地租支付能力 C.交通條件 D.土地利用效益二、綜合題16. 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目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階段,鄉村人口也隨之發生了較大變化。下圖示意我國H省2011年和2035年鄉村人口分年齡段的數量(含預測)。預計2035年我國城鎮化將步入成熟期。(1)概括H省2011年至2035年鄉村人口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2)評價圖示人口變化過程對H省鄉村發展的影響。(3)專家預測2035年后H省鄉村勞動力人口比重將會上升。請為專家的預測提供理由。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債券研究團隊發布的《2016中國人口遷移跟蹤》報告稱,最近6年我國總人口增加了4180萬,其中約15%的新增常住人口分布在一線城市,逾40%分布在二線城市。(1)概括我國外來人口凈流入城市的特點。(2)判斷我國外來人口凈流入比重最高的城市并分析人口遷移的原因。(3)為應對人口大量涌入的不利影響,試為這些城市提出可行的合理措施。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德國魯爾區曾是以煤炭、鋼鐵產業為主的傳統工業區,經過綜合整治,經濟由衰落走向繁榮,環境污染嚴重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善。目前,該區有500多萬人口,50多座城市,老齡人口比重高居德國之首。該區醫療保健業發達,擁有100多家醫院、近萬名醫生及數以千計的保健站、藥店等。波鴻市人口近40萬,是重要的生物制藥基地,多所大學的醫學研究處于世界領先水平。2009年,魯爾區醫療保健中心落戶波鴻市,并新建保健園。圖5示意魯爾區的城市建成區和波鴻市的位置,圖6示意魯爾大學、生物制藥科學園和保健園在波鴻市的位置。(1)概括魯爾區城市的等級規模和空間分布特征。(2)分析魯爾區醫療保健業發達的原因。(3)說明在波鴻市建設魯爾區醫療保健中心的優勢條件。指出波鴻市保健園選址的合理性。19.城市化與產業結構升級在區域發展中相伴而行,城市化率、產業結構是城市與區域發展的重要標志。讀圖文資料,回答問題。(18分)材料一:2012年崇明農業總產值中傳統種植業占51.88%,種植業以農戶家庭經營為主。工業以傳統工業為主,主要部門為黑色金屬、機械和紡織,占重點骨干企業的70%,且主要分布于各個鄉鎮,布局零散。材料二:2012年,崇明縣GDP僅占上海全市GDP的1.2%。產業比重 從業人員比重崇明 全國 崇明 全國第一產業 9.40 10.08 37.90 33.60第二產業 53.10 45.27 16.30 30.30第三產業 37.50 44.65 45.80 36.10概括2012年崇明城市化率特點。(2)據表中數據,分別歸納2012年崇明三大產業的特點。(3)分別說明2012年崇明第一、第二產業對其城市化發展的影響,并分析原因。(4)上海市《崇明生態島建設綱要》提出2020年崇明城市化率要達到70%。對此有專家建議,崇明應大力發展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并以此作為城市化建設的強勁動力。評價這一建議的合理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