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基本信息 學科 年級 教材版本 單元名高中地理 高一 人教版2019 自然災害單元組織方式 教材原有單元(新授課)課時內容 氣象災害、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地理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一、單元信息二、單元目標1.運用資料,說明常見自然災害的成因,了解避災、防災的措施。2.通過探究有關自然地理問題,了解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三、教學設計第六單元 自然災害第2課時 地質災害區研學旅行【教學內容】地質災害、地理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教學課時】2課時【導入】為提高青少年識災、防災、避災意識,促進中小學生研學工作交流,就10月13日國際減災日給中學生校園科普活動進行研學課程。省氣象局氣象天文科普館硏學團隊于10月5日-12日到自然災害多發區進行研學路線實地考察。今天我們研學的路線主要是地質災害多發區。展示圖片,指出研學路線研學活動開始前,以知識儲備作為契機,引出地理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知識儲備】地理信息技術(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包括遙感(RS)、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廣泛應用于區域地理環境研究: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御監測、國土資源管理、國土開規劃等。如GPS汽車導航、空間信息網站、城市多媒體地理信息一、遙感遙感是指人們在航空器(如飛機、高空氣球)或航天器(如人造衛星)的光學或電子設備,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遙感技術系統由遙感平臺、傳感器、信息傳輸裝置、數字或圖像處理設備以及相關技術等組成。探測地表物體對電磁波的反射或其發射的電磁波,完成遠距離識別物體。遙感的特點是(1) 探測范圍大;(2)獲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3)受地面限制少;(4)能夠實時地物信息實時、動態監測。在防災減災中遙感應用很廣。(1)運用遙感技術,可以實時監測洪澇、臺風等災害的形成過程,進行準確的預報、預警(2)能夠快速識別地震等突發性自然災害的影響范圍,并為災情統計、災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二、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是一種地理信息技術,它利用衛星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定位、導航。這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大家相對比較熟悉。主要組成部分為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思考】結合日常生活,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有什么功能可以為我們提供三維坐標、運動速度、精準授時、為導航服務。適用于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具有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和實時性的特點。導航、定位、測量、農業、救援、監視和管理、軍事,在自然災害中精確定位,發出求救信號,及時報告位置和受災情況。【閱讀】我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我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35顆軌道衛星組成衛星星座,集衛星定位、短信報文、精密授時于一體。能夠高效、快捷地實現信息傳遞。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汶川地震救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三、地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etem,簡稱GIS)是對地理數據進行輸入、處理、存儲、管理、查詢、分析、輸出等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以圖層為基礎;圖層用圖形、符號、文本等描述某個主題的數據,如道路、村莊、河流等。這些圖層可通過位置疊加組合在一起,不同的組合可以形成具有不同實際應用價值的圖片、數據及文字信息;例如,將雨量站圖層與行政區圖層進行疊加,可以獲得雨量站在行政區的分布信息展示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其在防災減災中的具體應用。1、動態監測、預報預警,快速確定受災范圍及受災情況。2、為制定減災預案、評估災害損失和指導災后恢復重建等提供依據。【過渡】了解了地理信息技術知識,接下來讓我們進入研學旅行,首先我們來到第一個地點:四川。5·12汶川地震(2008 Sichuan Earthquake),發生于北京時間(UTC+8)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時28分04秒,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震局的數據,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級 里氏震級達8.0Ms、矩震級達8.3Mw(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矩震級為7.9Mw),地震烈度達到11度。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動,是一種危害和影響巨大的自然災害。【小知識】了解地震中的專業術語震源,巖石發生錯動或斷裂的地方,淺源地震(0---60km,占地震大部分)、中源地震、深源地震(﹥300km)。震級,地震釋放能量的大小,5級以上造成破壞,7級以上破壞極大。烈度,地震在不同地點造成的破壞程度: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壞程度、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狀況。震中:震源在地表上的投影,當次地震烈度最大區,距震中越遠烈度總趨勢越低,但不是規則的同心圓。震中距,觀測點與震中的直線距離。【思考】結合資料與圖片,說出地震的危害。地震會造成房屋倒塌,破壞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礎設施,導致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地震還會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災、海嘯、有毒氣體泄露、疫病蔓延等災害。地震不僅破壞當地的資源環境和生態系統,還會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變,從而嚴重損害災區人們的心理健康。這些影響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和隱蔽性,持續時間往往長久。【合作探究】為了減少地震的危害,我們應該如何做。(1)災前準備:預防為主,加強研究和監測;地震多發區建筑要提高抗震能力(地基深、低層和材料輕),應準備應急包、保溫雨衣和應急卡片,門口、走廊等不要堆積雜物,經常參加地震演習,樹立防震意識,牢記撤離路線和附近應急避難場所。(2)地震發生時:跑躲:保持鎮靜,充分利用10多秒,勿貪戀財物。若在門口或平房窗口,要跑到室外空曠區;若室內來不及跑出,要蹲在承重墻墻根、墻角、水管和暖氣管處、結實家具旁;若在單元樓,衛生間、廚房利于避震,勿躲在電梯間,不要跳樓;在車站、商場等公共場所,勿涌向出口,要就地避震;在戶外,要避開高大建筑、圍墻、廣告牌、高壓線、變壓器,迅速向開闊地轉移,尋找上風向和靠近水源地方;山區,要注意滾石。(3)自救:迅速關閉電源和煤氣,低頭、閉眼,手護住頭部、后頸,用衣服、手帕等捂住口鼻,保持呼吸暢通;若被廢墟掩埋,要避開身體上方易掉落物,用磚塊、木棍等支撐周邊斷壁,穩定擴大生存空間;盡量尋找食物和水,盡量保持體力,通過敲擊發出信號等待救援。 外出血應抬高患肢,骨折要簡單固定再運轉。大面積創傷,口服糖鹽水,預防休克。(4)地震發生后:組織專業救援隊有效救援(先救易,后救難;先救近,后救遠);恢復災區群眾的生活、生產;提高警惕,防患余震,不要立即返回家中。【思考】據圖描述我國地震災害分布特征。我國地震災害發生頻繁的地區有臺灣、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地震范圍廣,東少西多,但災情東重西輕)我們今天的研學主要在西南地區,該地區地質災害多發,接下來我們來到云南,一起來了解泥石流與滑坡。2022年7月11日18時46分,云南昭通鹽津縣柿子鎮柿鳳二級公路白水社區新區干溝子發生一起山體滑坡,災害致使道路雙向中斷, 1名群眾失聯,4人輕微受傷。海報新聞記者從鹽津市相關部門獲悉,12日凌晨1時30分左右,失聯人員在滑坡現場被找到,但不幸遇難。目前災情檢查等工作正在有序進行。讀圖,描述滑坡的發生過程。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巖體或土體,因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及人類活動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象【思考】滑坡形成的條件自然:巖石破碎,地勢起伏較大,植被覆蓋率低。人為:破壞植被、工程建設等。【思考】滑坡給當地造成怎樣的危害?滑坡的危害主要表現為破壞或掩埋農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泥石流和滑坡有何區別?泥石流是山區溝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其形成條件中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短時間內大量水流。【歸納】泥石流的形成條件。自然:豐富松散的碎屑物質、地形陡峻、短時間內大量水流;人為:破壞植被、工程建設等。泥石流多與山洪相伴,來勢兇猛,破壞力大,能夠摧毀聚落,破壞森林、農田、道路,淤塞江河等。雖然我們可以通過地理信息技術監測這些自然在華,但我們仍然需要掌握其防災減災的措施。【小組合作】滑坡、泥石流防災減災的措施政府:加強監測預警;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加固巖體、陡坡個人:避開懸崖溝壑;避免多災害季節出游。【閱讀】認識自然災害的關聯性自然災害種類較多,許多自然災害之間具有內在關聯性。認識自然災害的關聯性,有助于理解自然災害的廣泛性和復雜性一種自然災害可能引發多種災害。一種自然災害引發的災害,會進一步引發其他災害,從而形成災害鏈條。許多自然災害,特別是等級高、強度大的自然災害發生以后,常常誘發出一連串的其他災害接連發生,這種現象叫災害鏈。災害鏈中最早發生的起作用的災害稱為原生災害;而由原生災害所誘導出來的災害則稱為次生災害。自然災害發生之后,破壞了人類生存的和諧條件,由此還可以導生出一系列其他災害,這些災害泛稱為衍生災害。通過今天的研學之旅我們學習了地質災害和地理信息技術咋防災減災中的應用有關知識,希望本次的自然災害之旅會幫助同學們了解避災、防災的措施,建立對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的初步認識,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