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6.2 地質災害 教案( 表格式)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6.2 地質災害 教案( 表格式)

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
備課組名稱 高一地理 周次
本節(jié) 教學內容 6.2 地質災害
本節(jié) 教學目標 利用地圖,指出常見地質災害的發(fā)生規(guī)律與分布地區(qū)。運用實例或材料,說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結合實例,認識自然災害的關聯(lián)性。
本節(jié)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說明地質災害的分布及危害 教學重點:分析地質災害發(fā)生的原因
本節(jié)內容 教學方法 講授法
本節(jié)內容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預設(二課時) 第六章 自然災害 概念:給人類生存帶來危害或損害人類生活環(huán)境的自然現(xiàn)象 分類:氣象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生物災害等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對環(huán)境造成破壞的地質作用或地質現(xiàn)象。 汶川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河北唐山發(fā)生里氏7.8級大地震。 “是時,人正酣睡,萬籟俱寂。突然,地光閃射,地聲轟鳴,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數(shù)秒之內,百年城市建設夷為墟土,二十四萬城鄉(xiāng)居民歿于瓦礫,十六萬多人頓成傷殘,七千多家庭斷門絕煙。”唐山抗震紀念碑的碑文如此訴說著這場重大災難。 你知道地震是怎么發(fā)生的嗎? 地震會給人類造成哪些危害? 一、地震 1、地震的概念 地應力超過巖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巖層發(fā)生斷裂或錯位,使長期聚集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使地面發(fā)生震動,稱為地震。(構造地震) 應力是指當物體(巖石)受到外力作用,其內部會產生一種抵抗力。 地應力就是出現(xiàn)在地殼中的應力。 2、按成因機制劃分地震類型 天然地震:構造地震(最常見,約占全球地震帶的90%以上,破壞力最大)、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人工誘發(fā)地震 3、地震波 地震波:地震發(fā)生時,地下物質受到強烈沖擊,產生彈性震動,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就叫地震波。 4、地震構造 5、震級和地震烈度 震級表示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 烈度:表示地震時某一地區(qū)地面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程度。 特點:烈度越大,破壞越嚴重;一次地震可有多個烈度 影響因素:①直接因素:震級、震源深度、震中距、 ②間接因素:地質結構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關系。 為什么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卻有多個烈度? 震級反映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只跟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由于一次地震釋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烈度則反映了地面實際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程度,它不僅與地震本身的大小(震級)有關,也與震源深度、震中距及地震波通過區(qū)域的介質條件、地面建筑等多種因素有關,是根據地面受震動的各種現(xiàn)象綜合評價的。所以在震中距相同的地方,地震烈度有時相差很大。 案例分析:汶川地震造成的最大烈度達11級,試簡要分析汶川地震烈度大的原因。 ①震級大; ②震源淺 ③地處大斷裂帶上; ④建筑物防震能力差。 6、地震災難的危害 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壞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礎設施。 導致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嚴重損害災區(qū)人們的心里健康。 間接危害:破壞當?shù)氐馁Y源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系統(tǒng),滯后性和隱蔽性,持續(xù)時間往 往長久。 次生災害:誘發(fā)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災、海嘯、有毒氣體泄漏、疫病蔓 延等災害。 7、地震多發(fā)的原因 ①板塊構造學說 全球可以劃分為六大板塊,板塊運動是指地球表面一個板塊對于另一個板塊的相對運動。 這些板塊,都漂浮在具有流動性的地幔軟流層之上,隨著軟流層的運動,各個板塊也會發(fā)生相應的水平運動。 板塊內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邊界:比較活躍,是地震易發(fā)地帶。 ②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分布 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地帶、環(huán)太平洋地帶 ——分布規(guī)律:板塊交界處、板塊內部大的斷裂活動構造帶為地震多發(fā)地區(qū)。(地震、火山活動在空間分布上基本一致,呈帶狀分布) ——多發(fā)的原因:位于地質構造斷裂地帶,地殼活躍,地球內部能量集中,釋放較頻繁,故地震多發(fā)。 ③我國地震多發(fā)區(qū)的原因 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上—— (1)東南部的臺灣和福建沿海; (2)華北地區(qū):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qū) 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 (3)西南地區(qū):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云南兩省西部; (4)西北地區(qū):新疆、甘肅和寧夏 我國地震的分布特征 ①地震分布廣; ②地震地區(qū)分布不均,西多東少; ③地震呈帶狀分布,地震帶多與活動性斷裂帶的分布一致。 ④防震減震措施 1、防震減震措施 (1)災前:建立地震災害監(jiān)測和預警系統(tǒng);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guī)體系,提高人民的應急避災能力;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強度。 (2)災后:進行地震應急救援和過渡性安置;恢復重建等。 2、地震中的自救和互救 二、滑坡 1、滑坡的概念 結構:滑坡面、滑坡前緣、滑坡體等 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巖體或土體,因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及人類活動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xiàn)象。 在農村,滑坡也俗稱 “走山”、“垮山”和“山剝皮”等。 2、滑坡的形成條件 3、我國滑坡分布 分布: 主要分布在山區(qū),特別是西南地區(qū)最集中——巖體破碎、地勢起伏較大、植被覆蓋度較差的地區(qū); 山地丘陵區(qū)和工程建設頻繁的地區(qū)。 原因: 山地多,地勢起伏大,降水多,西南地區(qū)板塊運動活躍。 4、滑坡的危害 主要表現(xiàn)為破壞或掩埋農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5、滑坡的治理 消除和減輕地表水和地下水對滑坡的誘發(fā)作用,如建排水溝,保護植被 通過一定的工程技術措施,提高其抗滑力,如削坡減載,邊坡人工加固 減少甚至消除不合理的人類活動 建立災害預警機制,提升人們防災抗災的能力 三、泥石流 1、泥石流的概念 山區(qū)溝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發(fā)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 2、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3、我國滑坡、泥石流的時空分布特征 時間分布特點 泥石流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與集中降水的時間相一致; 滑坡四季都可發(fā)生,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時多發(fā)。 空間分布特點 分布廣泛;主要發(fā)生在山區(qū),尤其是西南地區(qū)。 4、泥石流的危害 對居民點:沖進鄉(xiāng)村、城鎮(zhèn),摧毀房屋、工廠等場所,淹沒人畜、毀壞土地,從而造成村毀人亡的災難。 對交通設施:摧毀鐵路、公路,毀壞路基、橋涵等設施,迫使河流改道,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對工程:水利工程(沖毀水電站、淤積水庫等);礦山(摧毀設施、淤埋礦山坑道等而造成礦山報廢) 5、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在野外遇到泥石流:與泥石流垂直方向向兩邊的山坡上面爬 6、滑坡與泥石流的異同點 西南地區(qū)是我國滑坡和泥石流發(fā)生最頻繁的地區(qū),試分析原因。 ①山區(qū)面積廣大,地勢陡峻 ②板塊交界地帶,地殼運動強烈,地震多發(fā) ③巖石破碎、碎屑物質較多 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⑤植被破壞嚴重 ⑥毀林開荒、違規(guī)開礦、亂砍濫伐等人類活動,破壞了植被和巖層的穩(wěn)定性,易誘發(fā)或加劇滑坡、泥石流 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災害已成為影響我國的主要自然災害之一。讀“山地災害過程圖”,完成1~3題。 1.圖中顯示發(fā)生山地災害的自然條件有( B ) A.植被茂盛 B.地勢陡峻 C.工程建設 D.河流流經 2.圖中顯示的自然災害的關聯(lián)性表現(xiàn)為( A ) A.暴雨—崩塌—滑坡—泥石流 B.暴雨—河流泛濫—泥石流—滑坡 C.崩塌—滑坡—泥石流—暴雨 D.暴雨—泥石流—崩塌—滑坡 3.據圖可判斷( D ) A.①區(qū)域易發(fā)生澇漬災害 B.②區(qū)域受流水侵蝕最強 C.③區(qū)域是泥石流物源區(qū) D.④區(qū)域經濟損失最嚴重 讀我國特大、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圖。讀圖完成4~5題。 4.我國六大區(qū)域中,出現(xiàn)特大、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地區(qū)是( B ) A.西北地區(qū) B.西南地區(qū) C.中南地區(qū) D.華東地區(qū) 5.六大區(qū)域中發(fā)生特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少的地區(qū)的地形為( C)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 2017年8月8日21時四川省九寨溝縣發(fā)生7.0級地震,震中5.1公里范圍內平均海拔約3827米,此次地震雖然震級大,但人員傷亡程度卻相對較輕,房屋倒塌數(shù)量較少。據此,完成6~7題。 6.右圖地震構造示意圖中的字母B代表的是( B ) A.震源 B.震中 C.等震線 D.震中距 7.下列信息能夠解釋“震情重”而“災情輕”的有( A ) ①房屋抗震性能較好 ②海拔較高,人口密度較小 ③臨近景區(qū),旅游設施密集 ④山區(qū)道路中斷,增大救援難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如圖所示區(qū)域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斷裂帶,2013年4月20日,這里發(fā)生了7.0級強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區(qū)出現(xiàn)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圖示區(qū)域發(fā)生了嚴重的次生地質災害。 說明本次地震后圖示區(qū)域次生地質災害嚴重的原因。 圖示區(qū)域(地處斷裂帶)巖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強烈地震造成震區(qū)巖體松動、破裂,形成坍塌、滑坡等次生地質災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劇,引發(fā)泥石流。 9.長江下游某城市邊緣分布著丘陵,丘陵的基巖上有黃土覆蓋(如圖所示)。近年來,由于城區(qū)擴展,大量開挖山坡,該地在夏季暴雨后曾發(fā)生多起黃土崩塌、滑坡災害。 閱讀圖文資料,簡要分析該地黃土崩塌、滑坡多發(fā)的原因。 黃土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孔隙度大;人工開挖邊坡,破壞了坡面地形的穩(wěn)定性。暴雨容易誘發(fā)坡地黃土崩塌;雨水下滲,在基巖與黃土之間容易形成滑動面,造成黃土滑坡。
板書 地質災害 一、地震 二、滑坡 三、泥石流
本周教學 內容“一科一輔”習題處理 課時作業(yè)
本周教學內容中需集中討論的疑難問題 地質災害的分布地區(qū)及其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凌云县| 奎屯市| 沧源| 广水市| 信阳市| 新宁县| 星座| 醴陵市| 扎赉特旗| 山丹县| 和硕县| 河西区| 融水| 紫云| 威远县| 新河县| 吉安县| 克山县| 通化市| 铜梁县| 文水县| 锦屏县| 峨边| 阜新| 抚宁县| 故城县| 临西县| 温泉县| 奇台县| 射洪县| 儋州市| 郯城县| 建宁县| 读书| 潞西市| 会昌县| 松潘县| 江华| 潞城市| 湖口县| 洛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