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第二節 資源跨區域調配【課程標準】用案例分析自然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原因及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影響。【教學重難點】1.運用資料,結合實例,分析自然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原因。2.結合實例,辯證認識資源跨區域調配對調入區、調出區經濟、環境、社會的影響。3.結合實例,說明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發展和自然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意義。【課前準備】教師準備:課件、學案、投影儀等。學生準備:結合學案課前預習。【教學過程】【新課導入】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漢江水從丹江口水庫出發歷經15天1432千米的行程12月27日抵達中線工程終端北京團城湖并通過自來水管網進入首都的千家萬戶。到2017年國慶節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輸水達100億立方米,沿線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直轄市5310萬人喝上了漢江水。1.為什么要建設南水北調工程 2.在我國,類似的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還有哪些 一、資源跨區域調配與區域發展(板書)【問題】閱讀教材并思考以下問題為什么進行資源跨區域調配?推測影響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因素有哪些?1.調配原因背景(板書)區域間的發展水平不平衡,一些區域由于經濟和人口的集聚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量大,也會出現嚴重的資源短缺。國家為了解決國內資源及其產品生產和消費的空間不匹配問題,實施資源的跨區域調配。(1)區域資源稟賦差異自然資源的區域分布很不均勻,存在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貧乏區,自然資源產品的生產地具有一定的集中性。(2)區域經濟水平差異、資源需求區域間的發展水平不平衡,一些區域由于經濟和人口的集聚,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量大,也會出現嚴重的資源短缺。我國華北地區人均水資源不足,但人口、城鎮、耕地分布密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有效緩解了華北地區水資源緊缺狀況調配原因(板書)【案例探究1】思考: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原因有哪些?①自然原因: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的季節變化大,多暴雨,常以洪水的形式流走。②人為原因:工農業發達,人口眾多,需水大,水污染和水資源浪費嚴重。【案例探究2】思考: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有什么意義?我國華北地區人均水資源不足,但人口、城鎮、耕地分布密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有效緩解了華北地區水資源緊缺狀況。【問題】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基本前提、保障條件和手段分別是什么?基本前提:區域之間之間存在互補性和可達性。保障條件:需要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政策作為保障條件。手段:市場機制、行政指令、統籌規劃。3.資源跨區域調配可行性(板書)流域跨越不同的行政區,因此,需要綜合運用工程技術措施和行政、法律、市場等手段對流域進行統籌管理,分擔義務、分享權利、協調行為。為流域內各區域提供公平的共同發展的機會。資源調配除了將資源優勢轉換為經濟效益在資源開發、調運的過程中還會對社會、生態環境造成影響,需要兼顧多方效益。【問題】我國的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還有哪些?展示圖片讓學生說出。二、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1、西氣東輸概況【問題】閱讀教材并思考以下問題1.西氣東輸工程線、二線、三線工程的起點與終點分別位于哪里 2.西氣東輸工程線工程沿途經過哪些地形區和省級行政區 3.西氣東輸工程管道建設的主要自然障礙有哪些 4.影響西氣東輸工程線路具體走向的因素有哪些 一線工程主干線: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油氣田,東至上海,年輸氣量120億立方米。二、三線工程主干線:西起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向西與中亞天然氣管道相連,南至廣州,東至福州,年輸氣量均為300億立方米。四線工程主干線:西起新疆伊寧,止于寧夏中衛,計劃年輸氣量均為300億立方米。2.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板書)【合作探究】 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有何特點?產生的問題有哪些?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能源生產與能源消費量存在顯著差異。(1)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發達,能源需求量大,能源相對貧乏,經濟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我國西部地區:受經濟水平限制,使豐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開發利用。(2)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一直占到60%以上。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以煤炭為主。煤炭所占比重不斷降低,石油和天然氣所占比重不斷上升,其他能源消費比重也不斷上升。大量使用煤炭作為能源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煤炭燃燒排入大氣的粉塵,是大氣中可吸入顆粒物的主要來源之一, 導致大氣污染。運量巨大的北煤南運給我國的鐵路和公路運輸造成了很大壓力。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為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同步發展,我國必須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提高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消費比重【拓展】天然氣無色、無味、無毒且無腐蝕性,主要成分為甲烷,與其他化石燃料相比,天然氣燃燒時僅排放少量的二氧化碳粉塵和微量的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因此,天然氣是一種清潔的能源。(3)西部是我國油氣資源未來開發的戰略重點之一我國陸上天然氣資源分布的總體特征是西多東少、北多南少。四大氣區:新疆、青海、川渝、鄂爾多斯。油氣發展戰略:穩定東部,發展西部。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西部是油氣進口的重要通道。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國倡導形成亞歐非之間能源互聯互通大格局,西部是油氣進口的重要通道。讀圖,指出天然氣集中分布區陸上天然氣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的新疆(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陜甘寧的鄂爾多斯四大氣區。【活動】分析新疆天然氣資源的開發條件新疆的能源資源非常豐富,僅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氣就占全國天然氣總資源量的近1/4。但是,21世紀之前新疆豐富的天然氣資源長期得不到充分開發。1. 分析自然條件對新疆天然氣開發的影響。2.結合天然氣開發利用的特點,討論新疆經濟實力、技術力量、能源消費需求等社會經濟條件對天然氣開發的影響。【答案】1.不利影響:①深居內陸,年降水量少,河流湖泊較少,水資源匱乏;②夏季炎熱,冬季寒冷;③風力強勁,地表干燥,植被覆蓋率低,沙塵多,沙塵暴威脅大等有利影響:多晴天,利于工程建設等;天然氣資源豐富。2.①天然氣開采儲運難度大,而新疆由于人口少,經濟落后,市場需求量少,因此不利于大規模開發天然氣;②天然氣開采技術要求高,投資大,而且回收周期長,新疆由于整體科技水平低,資金匱乏,技術人員匱乏等,不利于開發。三、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板書)自然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對于調出區、調入區及沿線區域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方面影響深遠。【活動】辯一辯 闡述西氣東輸對周邊地區的影響正方:有利影響反方:不利影響1、對東部地區的影響(板書)緩解東部地區的能源緊缺狀況,優化東部地區能源的消費結構。緩解東部地區因能源供應不足而引起的停工、停產。發揮東部地區的經濟技術優勢,推動天然氣化工,發電等產業的發展以及用戶、管網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促進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有利于。天然氣可以部分代替煤炭,有利于改善東部地區的大氣質量。2、對西部地區的影響(板書)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使之成為中西部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天然氣綜合利用的步伐,發展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化工工業。推動天然氣勘探開發和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并強力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沿線農村地區推廣使用天然氣,緩解因砍伐薪柴、破壞植被帶來的環境壓力。輸氣管道線路長、規模大、施工方式多樣;途經地區地貌類型復雜,植被稀疏,生態環境較為脆弱,易造成破壞。3.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板書)從整體性角度看,西氣東輸有利于加強區際聯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緩解了東西部地區能源產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提高了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對東西部地區的協調發展、共同富裕起到促進作用。西氣東輸工程不僅是一條輸氣管道,而且為沿途各省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契機,激活了沿線的鋼鐵、建筑、建材等產業的發展潛力。讀圖,說出西氣東輸如何促進區域寫帖發展。【活動】分析澳大利亞雪山調水工程對區域的影響發源于澳大利亞東南部大分水嶺的墨累河是澳大利亞的主要河流,其流域是澳大利亞重要的農業區。全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僅為425毫米。1949年,澳大利亞開始興建雪山調水工程,于1974年完工。該工程位于澳大利亞大陸東南部,在大分水嶺東部雪河流域建庫蓄水,再通過隧道將東部的水引至西部墨累河流域,在調水沿途利用落差發電。1.分析澳大利亞大分水嶺東西兩側的降水差異及形成原因。2.說明澳大利亞修建雪山調水工程的原因。3.討論雪山調水工程對于墨累河流域的城市供水和供電、農牧業發展、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閱讀材料,思考上面的問題。小組討論探究概括總結:1.東側位于迎風坡,東南風從海洋上帶來豐富的水汽,降水豐沛;西側位于大分水嶺的背風坡,氣流下沉,降水稀少。2.自然原因:大分水嶺東側降水多,水資源多;西側降水少,水資源匱乏。社會經濟原因:西側農業發達,需水量大,水資源供不應求,技術、資金等有保障。3.有利影響:①增加墨累河流域的水資源,增加城市供水量和供電量;②擴大農牧業發展規模,有利于緩解荒漠化等生態問題。不利影響:①灌溉增加后,可能會加劇土壤鹽堿化;②農牧業規模擴大后,可能會造成水污染等環境問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